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教师的提问在师生互动中往往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人交流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当前课堂提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提出的问题大而空,没有重点,学生无从回答;问题过于浅显,无提问的价值;只问不评价,学生缺少动力;问题过难,或限于时间紧,教师自己帮助学生回答。笔者经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师提问。
一、替“旧”以“新”,引发思考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好奇心,它能促使人对外界的新鲜事物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并产生去认识、理解、研究的冲动。同样一个事物,如果我们换个方式,另辟蹊径,以全新的视角来提问,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进而主动地进行思考。
例如,有的老师会这样提问:“你们会为自己设计新衣裳吗?怎样设计呢?”这样的提问太过直接,缺少艺术性,完全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没有儿童化,自然不能激发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反应自然不积极。一些教师会这样提问:“你们喜欢新衣服吗?想让自己的衣服变得更漂亮吗?”这样的问题语言儿童化,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孩子们反应截然不同,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大声喊道:“想,想……”要让学生有新鲜感,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精心预设,于平常中求新,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就像爬楼梯,如果阶梯过高,学生就会产生恐惧感,从而退缩不前,教师在提问时假如不顾学生实际,就会产生这样的效应。这就要求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提问,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台阶,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学生没有了畏惧感,思考起来就轻松愉快多了。
例如,如果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会画春天吗?”学生听了之后竟然没有什么反应,这样的问题,缺少阶梯型和指导性,学生听了之后会觉得无从下手,自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这样问:“你们知道春天里有哪些花儿呢?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呀?你们能把它们画出来吗?”本来抽象的问题被老师分解成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循序渐进,从构思到操作,层层深入,对画春天的过程具有实际操作的指导性意义。在这位老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能用五颜六色的水彩笔把春天的色彩画出来。
三、移“情”入“境”,攻坚克难
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提问时要做到突出重点,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地选择提问的方式和提问的角度,为学生营造出主动解决疑难的“情境”,形成思维上的冲突,增强解决问题的动力,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触觉”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先尝试把学生的眼睛蒙上,用手摸摸周围的一些物体,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出手摸的感觉。这种先在游戏中体验,再通过触摸实践,获得感受,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触觉”。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点、线条和颜色来表现刚才的感觉。接着通过欣赏大师的范作,提问什么样的感觉适宜用什么样的点、线、颜色来表现,进而让学生模仿迁移,进行二次创作修改,以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教学环环紧扣,通过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回答问题,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也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审“时”度“势”,适时发问
提问的价值之一在于引发听者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忌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立即回答,或者在学生还没有思考成熟时急于让学生回答,否则,即使学生回答出来了,答案也不是最适合的。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垂钓者”,善于等待恰当的时机的出现。
例如,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车的视频资料,然后就立即让学生回答:“你看到了哪些车?它们有哪些用途?”随即就让学生回答。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是吱吱呜呜,就是吞吞吐吐。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有做好准备,又需要回忆刚才看到的内容,怎么可能回答得出来呢?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播放视频前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的目的性,不会像先前那样无所事事了。学生可以抓住视频的重点边看边思考老师的问题,边看边组织自己的语言,最后再让学生回答就有话可说了,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看视频的效率,回答问题的质量也高了。
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课应充满艺术的气息,美术课上的提问同样也应该体现出教师的匠心,只有精心设计,有效提问,才能激起学生追求艺术的热情,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艺术味道。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安定小学)
一、替“旧”以“新”,引发思考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好奇心,它能促使人对外界的新鲜事物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并产生去认识、理解、研究的冲动。同样一个事物,如果我们换个方式,另辟蹊径,以全新的视角来提问,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进而主动地进行思考。
例如,有的老师会这样提问:“你们会为自己设计新衣裳吗?怎样设计呢?”这样的提问太过直接,缺少艺术性,完全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没有儿童化,自然不能激发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反应自然不积极。一些教师会这样提问:“你们喜欢新衣服吗?想让自己的衣服变得更漂亮吗?”这样的问题语言儿童化,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孩子们反应截然不同,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大声喊道:“想,想……”要让学生有新鲜感,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精心预设,于平常中求新,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就像爬楼梯,如果阶梯过高,学生就会产生恐惧感,从而退缩不前,教师在提问时假如不顾学生实际,就会产生这样的效应。这就要求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提问,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台阶,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学生没有了畏惧感,思考起来就轻松愉快多了。
例如,如果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会画春天吗?”学生听了之后竟然没有什么反应,这样的问题,缺少阶梯型和指导性,学生听了之后会觉得无从下手,自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这样问:“你们知道春天里有哪些花儿呢?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呀?你们能把它们画出来吗?”本来抽象的问题被老师分解成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循序渐进,从构思到操作,层层深入,对画春天的过程具有实际操作的指导性意义。在这位老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能用五颜六色的水彩笔把春天的色彩画出来。
三、移“情”入“境”,攻坚克难
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提问时要做到突出重点,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地选择提问的方式和提问的角度,为学生营造出主动解决疑难的“情境”,形成思维上的冲突,增强解决问题的动力,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触觉”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先尝试把学生的眼睛蒙上,用手摸摸周围的一些物体,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出手摸的感觉。这种先在游戏中体验,再通过触摸实践,获得感受,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触觉”。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点、线条和颜色来表现刚才的感觉。接着通过欣赏大师的范作,提问什么样的感觉适宜用什么样的点、线、颜色来表现,进而让学生模仿迁移,进行二次创作修改,以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教学环环紧扣,通过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回答问题,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也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审“时”度“势”,适时发问
提问的价值之一在于引发听者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忌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立即回答,或者在学生还没有思考成熟时急于让学生回答,否则,即使学生回答出来了,答案也不是最适合的。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垂钓者”,善于等待恰当的时机的出现。
例如,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车的视频资料,然后就立即让学生回答:“你看到了哪些车?它们有哪些用途?”随即就让学生回答。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是吱吱呜呜,就是吞吞吐吐。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有做好准备,又需要回忆刚才看到的内容,怎么可能回答得出来呢?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播放视频前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的目的性,不会像先前那样无所事事了。学生可以抓住视频的重点边看边思考老师的问题,边看边组织自己的语言,最后再让学生回答就有话可说了,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看视频的效率,回答问题的质量也高了。
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课应充满艺术的气息,美术课上的提问同样也应该体现出教师的匠心,只有精心设计,有效提问,才能激起学生追求艺术的热情,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艺术味道。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安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