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社保税变成民众买单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L198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财政部长谢旭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要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后,一时之间社保税被关注得可谓“沸沸扬扬”。
  利用社保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好事,这也是谢财长倡议社保税的题中之义。但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确令人怀疑。按照不少专家的解释,社保税只是将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由“收费”改成“收税”而已,不但不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还能提升当前社保的统筹层次。
  但细究下来,这等类似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恐怕仅止于一厢情愿。既然是费改税,且不说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广大农民难以享受到惠及全体的社会保障,更为关键的是,原先不缴各项社保费用的公务员,又拿什么来“费”改“税”?
  
  公务员不能当“特宠”
  
  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并不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公务员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封闭养老模式,即公务员退休后将享有由财政提供的退休保障。
  在这个庞大的公务员阶层面前,社保税无疑处于彻头彻尾的尴尬境地。按照国际惯例,社保税是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雇主向雇员支付的工资或薪金为课征对象的一种专门目的税收。税收的基本特性就是普遍性和公平性,只要是本国的有工薪收入的人,都是社保纳税人——公务员的薪资收入,理当成为社保税的课征对象。
  但是,现在力挺开征社保税不会增加民众负担最大的论调,就是原来的社保费改税。那么,公务员又哪里来的“费”可以改“税”呢?
  也许,有关人士在倡议社保税之初,根本就无意让公务员阶层来交这个社保税。如果真是这样,社保税的公平、正义,就完全值得考究了。现实的情况是,在企业工作的人每月上缴数额不菲的社保费,退休后拿到的退休金却相当低;公务员无需为自己的养老等承担任何费用,退休金却是不菲。
  公务员养老资金来自于国家财政,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税收,也就是社会其他阶层的税收贡献。如果让一部分人多缴税而另一部分人“免税”,并且免税的这部分还是高收入阶层,那就等同于是让无负担能力的人为有负担能力的人谋福利。
  而把这些社保“特殊阶层”纳入到社保税范畴里,麻烦照样不小。如果公务员从现在开始征收社保税,与其他公众一样在退休之后享受由社会保险税支出的退休金,那么,他们交税的年限将大有可疑之处:毕竟和其他缴纳了社保费的公众相比,他们交税的时间短了很多年。
  
  社保税应惠及农民
  
  开征社保税由谢财长之口破题,自然不会无的放矢。财政部财税所的数位专家倾向于认为,十二五期间开征的可能性比较大;著名税法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更是认为,从目前的官方动作分析,年内开征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可否认,“社保费”改为“社保税”是一种进步,能将纳税人的福利保障提到法制的高度。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社保税的评价很专业:如果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由费变税,则意味着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来源扩大,资金支出要同步纳入财政支出范畴,并将打破地方的“各自为政”,形成全国统筹。
  简言之,与社保费最大的不同是,社保税对等的是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个人,也就是说,税款征上去后,由整个社会来开支,而不存在有什么个人账户之说。
  社保税的具体方案还没有出来,但按照目前“主流观点”,社保税将不覆盖农村人口。公务员是太有钱了,而农民是太没钱了,所以社保税似乎该容纳这个极端群体。
  于国民而言,社保税应该是“阳光普照”,才有互济功能和防御风险的能力。例如英国的社保税辅之以《济贫法》,用征税办法向流离失所的贫民实行救济;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则作为保障人们在遭遇各种风险后能享受到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全”而载入史册。
  现在大部分农民都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改革也在局部试点。如果社保税依然将农民拒之门外,那么农村“养儿防老”恐怕50年后仍将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也将是一句空话。
  社保税按照“量能负担”的原则面向全民,覆盖面才能更加广阔,统筹能力也更加强大,而且也更为公平合理。
  
  做实社保基金最关键
  
  社保税全民覆盖,资金是有缺口,但以此将农民群体排除在外,并无道理——现在的社保,没有农民的参与,不是照样亏欠累累吗?
  从历史层面看,由于新旧体制转轨负担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养老金“欠债”问题严重,我国社保基金一直存在巨大的历史欠账。早在2005年,当时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西庆(现在是中投的总经理)就曾经透露,我国用于解决老职工社保的未来隐性负债保守估计为2万亿元。
  2009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总规模也仅有7765亿元。以这样的储备规模,说不增加民众负担就想让社保税玩转养老支付,当然不可能;但我们庞大的国企,为什么不能往社保基金池里多贡献一点呢?
  今年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预算数为38.55亿元,与2009年执行数持平,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数为50亿元,比2009年执行数减少167.14亿元。财政部解释下降的原因是,2010年按照预计国有股减持收入情况安排,比2009年执行数下降较多。
  我们的土地和资源国有、产业国有垄断应该相当于全民社保税,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征社保税也应该覆盖全民。只是今后还需要将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收入、垄断收益充实到社保基金,别让社保费改税演变为民众为社保基金的历史和体制还债。
  推行社保税,先做实社保基金才能水到渠成。
其他文献
每天早上上班时间,北京唐家岭的公交车站是异常的繁忙,因此社区雇用了两人,帮助着把乘客推上车。公交车上更是拥挤不堪,以至于肉体把公交车上机械的门把手挤坏了。  当然,因此所创造的两个就业岗位并不值得庆幸。公交的繁忙和拥挤虽然也在我们关注之中, 然而问题更多指向的是北京高昂的房价。  网文警醒2011年楼市崩盘    近日,网上有一篇《内幕分析!中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的文章,将中国楼市与日本楼市崩盘前
期刊
人多房少,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日本、新加坡也是如此,而他们的保障房制度也值得借鉴和参考。  日本公共住房最大的特色就是只租不卖。日本政府向民众推出一种无需要中介费和保证人的“公团住宅”,而且房租相对便宜。公团的出租住宅一般通过公开募集并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承租者。日本政府以此让中低收入者也能“居者有其屋”。  在早期,日本还有一个租公房者定期搬家的制度。也就是说租了公房只能住两年,过了以后你就得重
期刊
房改10年,风云激荡。回顾10年的房改确实增加了大量社会财富,提高了居民住房水平。但问题依然不少,由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所构成的我国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背后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对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4月13日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十几年来,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走了一些弯路。其原因就是1998年以来住宅产业开始“一条腿”走路,
期刊
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在一系列符合预期的数据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国一季度消费增长17.9%这一数据,因为它基本确立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心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实际上,在今年1~2月份,我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实现了17.9%增速,因此,整个一季度实现这一增速毫无悬念。  回顾2009年,我国月
期刊
日前,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两幢新楼,开盘前突然坐地涨价,每平方米比约定的价格提高4000元,引发上千购房者抗议,最终还是以平均上涨2000元成交;杭州楼市上演的“疯狂周末”更是丝毫不逊色,某购房者在4月11日下午1点相中的一套房子,到5点单套房屋总价已上涨15万元左右;而南京多家开盘亮相的新房更是全城遭“抢”,某楼盘认购率甚至超过96%。    政策频出难解高房价谜局    在日渐癫狂的楼市面前,中
期刊
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陆续出台,决定刺激政策是否退出的关键节点已经到来。  “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应该说恢复得很快了,甚至可以说已经不是复苏的问题了。”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这样认为。  央行新晋货币政策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济数据过热可能逼迫央行推行调控政策。他称,中国已开始在很多领域实施退出政策。  前不久,三年期央票在时隔近2年后重新启动,受访专家均
期刊
“至少在今后五到十年的时间里,我不会再考虑买房子的事了”。说这话的姑娘叫夏娟,今年27岁,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北京的一家门户网站做新闻编辑,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其男友是单位的同事,收入和年龄都与其相当。  按理说,这个年龄段,这种收入的人,理应是所谓的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却不考虑买房子。    曾经:也是“买房积极分子”    就在2008年,刚刚毕业的夏娟却
期刊
大小盘股的风格转化条件日益成熟,4月13日的市场走势可能开启了风格转化的序幕。  出其不意的市场风格转化  4月12日两市在地产的带动下放量下跌,市场信心遭重挫。近期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甚为迷茫,悲观的人也不少,不看好风格转换的占绝大多数。但股市经常是在集体倾向性非常明显的时候,发生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绪下,13日上午大盘蓝筹股大涨而小盘股大跌,可能不是由基金主导的,相反,上午尾盘跳水时
期刊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2010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想见,数据出炉之后,又将引起一轮对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的评估和热议。其中,经济是否已出现过热,央行是否会随后加息等问题,将成为焦点之争。  我们认为,综合考虑今年的经济增长、通胀走势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等因素,二季度中后期确实是决定是否加息的重要时间窗口。  首先,从经济增长率来看,当下,经济复苏较为确定,首季GDP增速将是年内高点。2
期刊
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由来已久,但是两国在外交往来上却有着微妙平衡。四月初,美国财长盖特纳(Tim Geithner)巧妙地推迟本应发布指责中国汇率操纵(保持低估,支持出口)的报告。而盖特纳随后突然到访中国,并表示愿意在五月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六月加拿大G20峰会上再次陈述美国立场。这次的“推迟”会为美方在外交上增加筹码,中方会如何出牌呢?  中国立即做出了回应,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4月12日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