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这十个核心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而其中的运算能力的培养,作为十个核心概念提出,其重要则不言而喻。
2.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的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在新授课上越来越重视算法与算理的探究与融合,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不少教师和教育同行都深知教学中应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内容挖掘教学资源,真正将运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从哪些方面培养?成了不得不静心思考、认真研究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国内大量教学方面的教辅资料,发现对计算能力的定义、作用及如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赘述,但我们发现多以理论阐述为主,而涉及运用哪些策略使计算教学更有效?某节课哪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机?生活中那些素材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最好素材?等具体涉及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内容少之甚少。从中可以看出,多数教师或同行对于在计算题教学中的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针对国内同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阐述多而具体操作少的问题,课题组的研修人员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方向也显得有些茫然,教学中不知所措。然而就在此时,云南省小学数学唐明菊名师工作室在2015年11月在昭通市镇雄县第二小学开展了一次“计算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研讨活动,活动中“三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两位数”“解方程”等四节计算题研讨课以及“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专题讲座让全体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课题的研究价值、方向。
3.选题意义或研究价值。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首先,许多教师认为教学中计算法则是固定不变的,计算过程是枯燥无味的,教学起来毫无趣味,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以至于计算教学成了各级公开课、示范课中的一大空缺。其次,计算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计算教学成了教师们最为“头疼”的教学内容之一。
运算能力是人们生存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计算方面的知识所占的比重较大,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又是学生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合理、迅速地运算,成了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各项行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的能力。
(2)以课题的研究开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建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一批数学教学业务骨干。
(3)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构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整套操作模式,形成科研成果,进行推广。
(4)学生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摸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研究内容。
(1)结合教学实际深入探索:什么样的计算题教学是有效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如何把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教学与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2)计算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3)如何将计算题教学的有效策略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
(4)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按照“理论学习——挖掘教材和教学资源——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课题实践——案例分析——交流反思”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学习、研究和实践。
2.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掌握理论,研究现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2)问卷调查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前后对比法。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验,从中发现这个班的计算水平,研究结束时再次对实验学生进行测验,在对比中得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并在数学组内推广。
(4)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3.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①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②组织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计算题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探讨的重要性。查阅相关教辅资料,确定计算题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探究方向,找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科学方法。③选择实验小组,了解学生实际,并与对比小组进行比较分析。
(2)研究实施阶段。
以实践研究为主,结合教学内容,坚持成员网络研修、集体备课,边实践边研究,定性和定量方式相结合,辅以问卷调查。每月进行一次交流活动,找出实践过程中的不足,认真分析,调整思路,总结经验。每学期选两名教师承担课题研究课、示范课,课后进行评课、议课活动或进行专题研究汇报,及时了解课题开展情况,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期结束进行成果汇报。
(3)研究总结阶段。
通过课题实验,对研究材料的全面搜集、分析、归纳,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①计算题教学中的有效策略。②策略实施后的效果如何?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否提高?学生能否在计算题的学习中既明白算理又掌握算法?能否在多种运算方法中择优?③对实验前后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困惑等做好详实记录,并以案例分析、教师论文、教学随笔等形式分析、解决。④将全体实验教师在研究中的理论、典型案例、教案、经验或体会及学生的作品、视频等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成册。⑤撰写专题报告。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思路
1.重点:计算题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难点:教材或教学资源的挖掘。
3.解决思路:加强理论学习,特别加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讀,深入领会,加强集体备课。
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研修,课题组将把在研究中的经验编辑成册在全校或各兄弟学校进行推广,我们坚信一定会让计算题教学不再是教学中的“硬骨头”。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这十个核心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而其中的运算能力的培养,作为十个核心概念提出,其重要则不言而喻。
2.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的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在新授课上越来越重视算法与算理的探究与融合,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不少教师和教育同行都深知教学中应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内容挖掘教学资源,真正将运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从哪些方面培养?成了不得不静心思考、认真研究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国内大量教学方面的教辅资料,发现对计算能力的定义、作用及如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赘述,但我们发现多以理论阐述为主,而涉及运用哪些策略使计算教学更有效?某节课哪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机?生活中那些素材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最好素材?等具体涉及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内容少之甚少。从中可以看出,多数教师或同行对于在计算题教学中的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针对国内同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阐述多而具体操作少的问题,课题组的研修人员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方向也显得有些茫然,教学中不知所措。然而就在此时,云南省小学数学唐明菊名师工作室在2015年11月在昭通市镇雄县第二小学开展了一次“计算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研讨活动,活动中“三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两位数”“解方程”等四节计算题研讨课以及“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专题讲座让全体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课题的研究价值、方向。
3.选题意义或研究价值。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首先,许多教师认为教学中计算法则是固定不变的,计算过程是枯燥无味的,教学起来毫无趣味,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以至于计算教学成了各级公开课、示范课中的一大空缺。其次,计算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计算教学成了教师们最为“头疼”的教学内容之一。
运算能力是人们生存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计算方面的知识所占的比重较大,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又是学生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合理、迅速地运算,成了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各项行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的能力。
(2)以课题的研究开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建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一批数学教学业务骨干。
(3)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构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整套操作模式,形成科研成果,进行推广。
(4)学生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摸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研究内容。
(1)结合教学实际深入探索:什么样的计算题教学是有效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如何把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教学与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2)计算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3)如何将计算题教学的有效策略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
(4)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按照“理论学习——挖掘教材和教学资源——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课题实践——案例分析——交流反思”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学习、研究和实践。
2.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掌握理论,研究现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2)问卷调查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前后对比法。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验,从中发现这个班的计算水平,研究结束时再次对实验学生进行测验,在对比中得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并在数学组内推广。
(4)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3.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①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②组织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计算题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探讨的重要性。查阅相关教辅资料,确定计算题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探究方向,找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科学方法。③选择实验小组,了解学生实际,并与对比小组进行比较分析。
(2)研究实施阶段。
以实践研究为主,结合教学内容,坚持成员网络研修、集体备课,边实践边研究,定性和定量方式相结合,辅以问卷调查。每月进行一次交流活动,找出实践过程中的不足,认真分析,调整思路,总结经验。每学期选两名教师承担课题研究课、示范课,课后进行评课、议课活动或进行专题研究汇报,及时了解课题开展情况,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期结束进行成果汇报。
(3)研究总结阶段。
通过课题实验,对研究材料的全面搜集、分析、归纳,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①计算题教学中的有效策略。②策略实施后的效果如何?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否提高?学生能否在计算题的学习中既明白算理又掌握算法?能否在多种运算方法中择优?③对实验前后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困惑等做好详实记录,并以案例分析、教师论文、教学随笔等形式分析、解决。④将全体实验教师在研究中的理论、典型案例、教案、经验或体会及学生的作品、视频等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成册。⑤撰写专题报告。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思路
1.重点:计算题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难点:教材或教学资源的挖掘。
3.解决思路:加强理论学习,特别加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讀,深入领会,加强集体备课。
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研修,课题组将把在研究中的经验编辑成册在全校或各兄弟学校进行推广,我们坚信一定会让计算题教学不再是教学中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