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我们要注重内外因的结合:学校通过制定规则的方式提供宏观外因,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交替使用提供微观外因,学生通过自我的积极参与发挥其内因的作用,通过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以促进本课程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宏观外因 微观外因 学生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SZKMSGZS00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5-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准确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又要站到21世纪的高度,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既要强调教科书的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又要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作到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情理相融。如何去上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良好的宏观环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学校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样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一直在笔者的心里萦绕。在每学期开学与学生的谈论中,很多学生都会反应:高中生活太紧张,考上大学后觉得应该放松一下,而且大学的氛围相对宽松,于是一放松就彻底放松了,有的甚至放松了四年。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有此感。一些简单的哲学原理很多文科生都搞不清楚,有的问题的难度甚至不如高中,文科生都回答不上。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学生考上大学后对自我的要求放松了!而学校没有形成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从而使学生在大学中“混”了四年。可能这也是中国大学教育“严进宽出”机制的一种缺陷吧。
如何去改变在大学中出现的这种现状,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1.增加课时,提高学分,总分作为学校各种奖励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就其主要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有着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的显著特点,对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揭示得出的理论结论。用科学的理论教育我们的青年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特别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必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人才。
相信教过这一课程的教师都清楚,这一课程的教学时间很紧,从而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赶,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增加课时,提高学分的方式可以极大的缓解这一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刺激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积极性,可以将本学科的总分划为A、B、C、D四个等级,A为85分以上,B为84—80分,C为79—70分,D为69—60分,将学校的入党、保研、奖学金与等级挂钩,只有符合相应的等级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
2.重视教学,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学校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教学,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在师资力量配备,中青年教师培养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证与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重视,以提升教师积极性。
学校提供整体的学习环境,可以称之为宏观外因,教师提供课堂的学习氛围,称之为微观外因。
二、教师——课堂的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
1.集中教学与分班讨论相结合
何谓集中教学,就是让相同时间段的几个班合并为一个大班,然后邀请相关的教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必须对授课内容的这一领域有一定研究,并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出来,可以采取专题教学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普通教学方式。
通过这种集中教学与分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发挥教研室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不同教师研究领域的差异性,形成对本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又能以讨论的方式加强教学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讲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考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理念落实情况的具体步骤。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加坚定地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同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马克思语境中的哲学的功能,并不是外在于哲学的外部效应,而是哲学完成自身的一种内在要求。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设计?在院领导与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作出以下设想: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教研室例会中,共同讨论本学期实践教学的题目与形式,以活动的形式对本学期选修概论课的学生发布,先通过班级选拔,然后进行集体PK,最终形成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同时,对于授课教师中获奖学生以总分形式形成相应等级给予奖励,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提高教师参与度。这种活动要形成连续性,以加强实践教学的影响力。
【关键词】宏观外因 微观外因 学生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SZKMSGZS00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5-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准确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又要站到21世纪的高度,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既要强调教科书的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又要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作到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情理相融。如何去上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良好的宏观环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学校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样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一直在笔者的心里萦绕。在每学期开学与学生的谈论中,很多学生都会反应:高中生活太紧张,考上大学后觉得应该放松一下,而且大学的氛围相对宽松,于是一放松就彻底放松了,有的甚至放松了四年。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有此感。一些简单的哲学原理很多文科生都搞不清楚,有的问题的难度甚至不如高中,文科生都回答不上。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学生考上大学后对自我的要求放松了!而学校没有形成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从而使学生在大学中“混”了四年。可能这也是中国大学教育“严进宽出”机制的一种缺陷吧。
如何去改变在大学中出现的这种现状,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1.增加课时,提高学分,总分作为学校各种奖励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就其主要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有着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的显著特点,对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揭示得出的理论结论。用科学的理论教育我们的青年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特别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必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人才。
相信教过这一课程的教师都清楚,这一课程的教学时间很紧,从而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赶,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增加课时,提高学分的方式可以极大的缓解这一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刺激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积极性,可以将本学科的总分划为A、B、C、D四个等级,A为85分以上,B为84—80分,C为79—70分,D为69—60分,将学校的入党、保研、奖学金与等级挂钩,只有符合相应的等级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
2.重视教学,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学校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教学,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在师资力量配备,中青年教师培养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证与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重视,以提升教师积极性。
学校提供整体的学习环境,可以称之为宏观外因,教师提供课堂的学习氛围,称之为微观外因。
二、教师——课堂的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
1.集中教学与分班讨论相结合
何谓集中教学,就是让相同时间段的几个班合并为一个大班,然后邀请相关的教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必须对授课内容的这一领域有一定研究,并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出来,可以采取专题教学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普通教学方式。
通过这种集中教学与分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发挥教研室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不同教师研究领域的差异性,形成对本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又能以讨论的方式加强教学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讲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考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理念落实情况的具体步骤。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加坚定地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同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马克思语境中的哲学的功能,并不是外在于哲学的外部效应,而是哲学完成自身的一种内在要求。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设计?在院领导与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作出以下设想: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教研室例会中,共同讨论本学期实践教学的题目与形式,以活动的形式对本学期选修概论课的学生发布,先通过班级选拔,然后进行集体PK,最终形成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同时,对于授课教师中获奖学生以总分形式形成相应等级给予奖励,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提高教师参与度。这种活动要形成连续性,以加强实践教学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