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素养是音乐感受和体验、表现、创造能力的总和,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音乐素养支撑的音乐审美能力课程目标是空洞的口号,对学生成长无益。因此在音乐课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成为当前音乐课的基本目标。具体到音乐课中,就是从感受和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文化等方面,使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提升。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影像并茂的特点,对音乐教学来说,具有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既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兴奋点迭起,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信息技术教学新奇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妙用信息技术,培育学生感受美
感受与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活动。音乐感受和欣赏以一定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欣赏。在现实课堂中,教师的欣赏教学总是先介绍作品,然后聆听,这样的教学往往只传授知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侃侃而谈,学生不知所云,结果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辅导,采用动静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音乐认知途径,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第一,引导学生“乐”听、“会”听;第二,发挥视觉效应,视听结合欣赏;第三,结合表演欣赏音乐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如在管弦乐《春节序曲》的欣赏教学中,介绍几个重点乐句和乐段之后,学生全曲欣赏,由于乐曲较长、乐段复杂,学生难以感受。于是我利用大屏幕根据音乐主题的变化,播放相应动画场景和介绍作品的滚动字幕,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欣赏音乐的兴趣。巧妙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感受音乐之美。
二、妙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表现美
新音乐课标中表现的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成为一线教师的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有了学习兴趣,就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是一门技巧。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大大提高兴趣。
例如学唱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这是一首以“游牧”为主题的歌曲,学生缺少这种生活体验。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我在学生走进教室时播放蒙古族游牧的DVD,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孩子们在草原上欢快地放养、愉快地歌唱的情景展现给学生,一下子就激发了歌唱兴趣。在中途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提高其认知兴趣,调动其歌唱的积极性,达到音乐表现的效果。
三、妙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创作美
新课标认为音乐创作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进行音乐创作是十分必要的,但学生创作能力强弱不一,个体差异极大,为音乐创作蒙上了阴影,可妙用信息技术,为音乐创作另辟蹊径。在《什么结籽高又高》一课中,要求课堂上进行“编山歌”音乐活动,为了能使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使学生乐意创作,大胆编创,我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出了填空题,只要填上相应问题和答案,就可以完成创编,使活动变得简单。运用这种方法给创作能力弱的同学以提示,能力强的可自由创作。创作后并在伴奏下与同桌进行对唱游戏,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这样使学生在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下更自由地发挥创造才能。
四、妙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阅历美
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平时课堂中,很多老师上课内容局限于教科书,一堂课教一首歌曲、听一首乐曲,仅限于音乐知识范畴,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介绍很少,学生获得的信息少,知识面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时妙用信息技术可助音乐教师一臂之力。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存储和处理功能,教师可以收集与课程相关的音乐知识,运用电脑软件进行编辑,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拓宽音乐知识面。如六年级教材《清津浦船歌》,按照以前教学方法,教师只负责把歌教会、把歌唱好就行了,而现在课堂中不仅让学生会唱歌,还让学生了解与这首歌相关的音乐文化。在教学中,我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将音乐与舞蹈、戏曲等艺术及地理、历史文化相结合,综合展示给学生。
在音乐教学中妙用信息技术,尽情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能为音乐美育插上飞翔的翅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无形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影像并茂的特点,对音乐教学来说,具有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既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兴奋点迭起,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信息技术教学新奇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妙用信息技术,培育学生感受美
感受与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活动。音乐感受和欣赏以一定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欣赏。在现实课堂中,教师的欣赏教学总是先介绍作品,然后聆听,这样的教学往往只传授知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侃侃而谈,学生不知所云,结果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辅导,采用动静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的音乐认知途径,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第一,引导学生“乐”听、“会”听;第二,发挥视觉效应,视听结合欣赏;第三,结合表演欣赏音乐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如在管弦乐《春节序曲》的欣赏教学中,介绍几个重点乐句和乐段之后,学生全曲欣赏,由于乐曲较长、乐段复杂,学生难以感受。于是我利用大屏幕根据音乐主题的变化,播放相应动画场景和介绍作品的滚动字幕,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欣赏音乐的兴趣。巧妙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感受音乐之美。
二、妙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表现美
新音乐课标中表现的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成为一线教师的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有了学习兴趣,就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是一门技巧。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大大提高兴趣。
例如学唱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这是一首以“游牧”为主题的歌曲,学生缺少这种生活体验。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我在学生走进教室时播放蒙古族游牧的DVD,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孩子们在草原上欢快地放养、愉快地歌唱的情景展现给学生,一下子就激发了歌唱兴趣。在中途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提高其认知兴趣,调动其歌唱的积极性,达到音乐表现的效果。
三、妙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创作美
新课标认为音乐创作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进行音乐创作是十分必要的,但学生创作能力强弱不一,个体差异极大,为音乐创作蒙上了阴影,可妙用信息技术,为音乐创作另辟蹊径。在《什么结籽高又高》一课中,要求课堂上进行“编山歌”音乐活动,为了能使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使学生乐意创作,大胆编创,我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出了填空题,只要填上相应问题和答案,就可以完成创编,使活动变得简单。运用这种方法给创作能力弱的同学以提示,能力强的可自由创作。创作后并在伴奏下与同桌进行对唱游戏,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这样使学生在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下更自由地发挥创造才能。
四、妙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阅历美
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平时课堂中,很多老师上课内容局限于教科书,一堂课教一首歌曲、听一首乐曲,仅限于音乐知识范畴,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介绍很少,学生获得的信息少,知识面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时妙用信息技术可助音乐教师一臂之力。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存储和处理功能,教师可以收集与课程相关的音乐知识,运用电脑软件进行编辑,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拓宽音乐知识面。如六年级教材《清津浦船歌》,按照以前教学方法,教师只负责把歌教会、把歌唱好就行了,而现在课堂中不仅让学生会唱歌,还让学生了解与这首歌相关的音乐文化。在教学中,我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将音乐与舞蹈、戏曲等艺术及地理、历史文化相结合,综合展示给学生。
在音乐教学中妙用信息技术,尽情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能为音乐美育插上飞翔的翅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无形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