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接触与特定的使用群体造成了宝鸡话古全浊声母送气规则由“无论平仄一律送气”逐渐向“平送仄不送”进行转变的规律,这成为方言特点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宝鸡话 全浊声母 送气规则
宝鸡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宝鸡话隶属中原官话区关中方言西府话分区。早在71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宝鸡市辖区内的北首岭、温家寨、刘家崖一带已是原始氏族繁衍生息之地。综观宝鸡的历史,有过辉煌,也有过沉潦。宝鸡曾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曾“北杂夷虏”,沦为西北边陲,成为不同民族文化接触的前沿。这样的独特人文历史背景,使得宝鸡方言颇具特色。
一、与普通话全浊声母送气规则的比较
笔者以宝鸡话的二十四个声母作为轴心,依次考察了每个声母所对应的普通话声母,结果发现宝鸡话声母系统中送气音与普通话声母系统的送气音不完全对应。
以声母p和pʰ为例,宝鸡话声母p共有155个例字①,在普通话声母系统中读音相同,也读为不送气的双唇塞音;但宝鸡话声母pʰ的所有的144个例字中,有30个在普通话中读为不送气音p,这30个字为古全浊声母字。这一现象反映出宝鸡话与普通话在古全浊声母清化后仄声字是否送气的问题上存在着差异。
由此,笔者对古全浊声母进行了分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出表1:全浊声母的平声字(除从、船母外)几乎全部读送气音,仄声主要读为不送气音(222个字),其比例占到所有全浊仄声字(274字)的81.02%。这些数据说明,宝鸡话古全浊声母清化后送气的基本规则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表1: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情况表
古声母 並母
(106) 定母
(139) 从母
(76) 崇母
(27) 船母
(21) 澄母
(75) 群母
(84)
今读调类 平
(42) 仄
(63) 平
(61) 仄
(78) 平
(46) 仄
(30) 平
(13) 仄
(14) 平
(16) 仄
(5) 平
(34) 仄
(41) 平
(42) 仄
(42)
送气 42 31 60 13 33 5 13 3 34 4 42 3
不送气 33 1 65 13 25 14 13 5 37 39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该声母或调类所属例字数。)
二、对宝鸡话全浊声母送气规则的研究差异
此前学术界关于关中地区方言的研究都一致地将古全浊声母清化送气规则描写为“无论平仄一律送气”。
辛世彪先生(2001)研究指出:“晋南、关中方言古全浊音读送气清音,可以上溯到唐代。”“唐代长安音走的是平先仄后而且擦音先清化、塞擦音次之、塞音最后的路子,清化后无论平仄都送气。这个音系在中唐以后成为共同语的标准音。直到近代仍然对西北地区发生权威性影响。晋南、关中、陇东、豫西一带至今仍然是古全浊音清化后无论平仄一律送气的类型。”[1]
郭沈青先生(1999)也曾对宝鸡方音浊母清化规则进行过专题研究,以常见的142个古仄声浊母字为调查对象,得出了“……宝鸡方音浊音清化无论平仄一律送气”[2]的结论。
张维佳先生(2005)在研究关中方言全浊声母清化的语音机制时,也对123个常用的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仄声母字做过调查,调查资料显示宝鸡地区古全浊声母常用字今读送气音的比率为63%。结合其他地区的方言资料以及古文献资料,最终他得出了“古全浊声母读送气音是古关中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3]的结论。
以上三位先生的研究反映了学界对关中方言(包括宝鸡话)全浊声母送气规则的认识,即“无论平仄一律送气”。
鉴于笔者的研究结论与学界的看法出现差异,本研究又以郭沈青先生研究的142个古仄声浊母字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对比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郭先生1999年所作的调查,发音合作人年龄为58岁以上,这如郭先生在文章中交代的,他们代表的是市区的老派读音,此次笔者的专项调查发音合作人年龄在50岁左右,与郭先生的合作人相差近20岁,是新老派读音混合的代表。
调查结果显示:有51个全浊声母字由送气音转入不送气音,不送气的百分比由1998年之前的13%上升到48.59%(祥见表2)。
表2:全浊声母字送气变化表
(注:“今读不送气音(2)”为郭先生一文中的“今读不送气”所辖之字。“今读不送气音(1)”为原郭文认为送气,而笔者的调查对象读为不送气音的。)
三、产生差异原因分析
“今读不送气音(1)”所辖字有以下特点:
1.所指非本地之物,也多用于书面表达,则表述时多受普通话的影响,而发音受标准音的影响而趋向不送气。如“薄~荷、舵”等。
2.所指多为某一社会行业,该类词语在很多场合用普通话表述,则发音受标准音的影响而趋向不送气。如“段、道、轴、闸、局”等,因为宝鸡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单位多,“段”是铁路和公路的一级单位名称(如:工务段、机务段等),其余各字也是这一行业相关用语。如:“背~书、弊、状、字”等,此类多为学校用字。
3.此类多为姓氏用字,以普通话语音称呼名姓,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所以声母逐渐趋向不送气。如“杜、赵”等。
4.此类字词多出现在媒体用语中,逐渐对当地人的日常用词发音习惯产生影响,而促使其向不送气转变。如“剧、族、罪、绝、尽、赠”等。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上述51个字的特点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与标准语的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中,由语言外部的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常规变化(non-normal change)。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与影响的时间成正比。国家长期推行以普通话作为正式场合的社交用语的政策,激发了许多社会团体内部逐渐放弃方言而采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趋同心理,成员在与社会团体外部人员交流时,有两种选择,一是与有着相同心理的其他社会团体成员共同采用普通话交流,二是使用方言。随着这样的社会团体不断增多,普通话对宝鸡话的影响逐渐由“书面型”的方式转向了“口语型”②,后者的影响是较前者更广泛和深入的③。普通话广泛而深入地影响方言,使得在短短的近10年时间里,有51个常用词的读音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由送气向不送气的转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宝鸡话的古全浊仄声送气的基本规则经历了“无论平仄一律送气”到“平送仄不送”的演变;
(二)宝鸡话的演变是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发生的,至于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与普通话所凭借的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与教育的普及与发达紧密相关。
(三)可以肯定的是宝鸡话全浊仄声的送气规则正在向普通话的规则靠近,与普通话全浊声母送气情况达到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本课题系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K09148。)
内容注释:
①本项研究所用字词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方
言调查字表》(修订版)(剔除了宝鸡话中不使用的字词)。
②书面型:指通过书面语或文字的传播而进入另一种语言。口语
型: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杂居、交融而产生的影响。详见:戴庆夏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8.
③笔者曾以普通话“蹲”字(其音已被宝鸡语音化了,读作[tuŋ11])
和在宝鸡话中与之等义的“□□[kə11ʨiou11]”一词的使用情况作过调查,所调查者10人(70岁左右的2人,50岁左右的2人,30岁左右的3人,10岁左右的3人),其中只有50岁以上的4人,在家中与年龄相仿者使用“□□[kə11ʨiou11]”,余者10岁左右的3人没有听过这个词,30岁左右3人,只听过父母说过。调查结果显示:“蹲”作为书面语很早就被宝鸡人所知,但进入方言取代宝鸡话“□□[kə11ʨiou11]”则不到30年的时间(从30岁被调查者的情况可推得)。可见,书面语的影响要小于这种书面语融入当地语音系统从而在口语层面所产生的影响。
引用注释:
[1]辛世彪.浊音清化的次序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1,(1).
[2]郭沈青.宝鸡方言的浊母清化规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9,(4).
[3]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
人民出版社,2005.
(鲁海涛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机电系 721016)
关键词:宝鸡话 全浊声母 送气规则
宝鸡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宝鸡话隶属中原官话区关中方言西府话分区。早在71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宝鸡市辖区内的北首岭、温家寨、刘家崖一带已是原始氏族繁衍生息之地。综观宝鸡的历史,有过辉煌,也有过沉潦。宝鸡曾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曾“北杂夷虏”,沦为西北边陲,成为不同民族文化接触的前沿。这样的独特人文历史背景,使得宝鸡方言颇具特色。
一、与普通话全浊声母送气规则的比较
笔者以宝鸡话的二十四个声母作为轴心,依次考察了每个声母所对应的普通话声母,结果发现宝鸡话声母系统中送气音与普通话声母系统的送气音不完全对应。
以声母p和pʰ为例,宝鸡话声母p共有155个例字①,在普通话声母系统中读音相同,也读为不送气的双唇塞音;但宝鸡话声母pʰ的所有的144个例字中,有30个在普通话中读为不送气音p,这30个字为古全浊声母字。这一现象反映出宝鸡话与普通话在古全浊声母清化后仄声字是否送气的问题上存在着差异。
由此,笔者对古全浊声母进行了分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出表1:全浊声母的平声字(除从、船母外)几乎全部读送气音,仄声主要读为不送气音(222个字),其比例占到所有全浊仄声字(274字)的81.02%。这些数据说明,宝鸡话古全浊声母清化后送气的基本规则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表1: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情况表
古声母 並母
(106) 定母
(139) 从母
(76) 崇母
(27) 船母
(21) 澄母
(75) 群母
(84)
今读调类 平
(42) 仄
(63) 平
(61) 仄
(78) 平
(46) 仄
(30) 平
(13) 仄
(14) 平
(16) 仄
(5) 平
(34) 仄
(41) 平
(42) 仄
(42)
送气 42 31 60 13 33 5 13 3 34 4 42 3
不送气 33 1 65 13 25 14 13 5 37 39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该声母或调类所属例字数。)
二、对宝鸡话全浊声母送气规则的研究差异
此前学术界关于关中地区方言的研究都一致地将古全浊声母清化送气规则描写为“无论平仄一律送气”。
辛世彪先生(2001)研究指出:“晋南、关中方言古全浊音读送气清音,可以上溯到唐代。”“唐代长安音走的是平先仄后而且擦音先清化、塞擦音次之、塞音最后的路子,清化后无论平仄都送气。这个音系在中唐以后成为共同语的标准音。直到近代仍然对西北地区发生权威性影响。晋南、关中、陇东、豫西一带至今仍然是古全浊音清化后无论平仄一律送气的类型。”[1]
郭沈青先生(1999)也曾对宝鸡方音浊母清化规则进行过专题研究,以常见的142个古仄声浊母字为调查对象,得出了“……宝鸡方音浊音清化无论平仄一律送气”[2]的结论。
张维佳先生(2005)在研究关中方言全浊声母清化的语音机制时,也对123个常用的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仄声母字做过调查,调查资料显示宝鸡地区古全浊声母常用字今读送气音的比率为63%。结合其他地区的方言资料以及古文献资料,最终他得出了“古全浊声母读送气音是古关中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3]的结论。
以上三位先生的研究反映了学界对关中方言(包括宝鸡话)全浊声母送气规则的认识,即“无论平仄一律送气”。
鉴于笔者的研究结论与学界的看法出现差异,本研究又以郭沈青先生研究的142个古仄声浊母字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对比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郭先生1999年所作的调查,发音合作人年龄为58岁以上,这如郭先生在文章中交代的,他们代表的是市区的老派读音,此次笔者的专项调查发音合作人年龄在50岁左右,与郭先生的合作人相差近20岁,是新老派读音混合的代表。
调查结果显示:有51个全浊声母字由送气音转入不送气音,不送气的百分比由1998年之前的13%上升到48.59%(祥见表2)。
表2:全浊声母字送气变化表
(注:“今读不送气音(2)”为郭先生一文中的“今读不送气”所辖之字。“今读不送气音(1)”为原郭文认为送气,而笔者的调查对象读为不送气音的。)
三、产生差异原因分析
“今读不送气音(1)”所辖字有以下特点:
1.所指非本地之物,也多用于书面表达,则表述时多受普通话的影响,而发音受标准音的影响而趋向不送气。如“薄~荷、舵”等。
2.所指多为某一社会行业,该类词语在很多场合用普通话表述,则发音受标准音的影响而趋向不送气。如“段、道、轴、闸、局”等,因为宝鸡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单位多,“段”是铁路和公路的一级单位名称(如:工务段、机务段等),其余各字也是这一行业相关用语。如:“背~书、弊、状、字”等,此类多为学校用字。
3.此类多为姓氏用字,以普通话语音称呼名姓,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所以声母逐渐趋向不送气。如“杜、赵”等。
4.此类字词多出现在媒体用语中,逐渐对当地人的日常用词发音习惯产生影响,而促使其向不送气转变。如“剧、族、罪、绝、尽、赠”等。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上述51个字的特点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与标准语的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中,由语言外部的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常规变化(non-normal change)。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与影响的时间成正比。国家长期推行以普通话作为正式场合的社交用语的政策,激发了许多社会团体内部逐渐放弃方言而采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趋同心理,成员在与社会团体外部人员交流时,有两种选择,一是与有着相同心理的其他社会团体成员共同采用普通话交流,二是使用方言。随着这样的社会团体不断增多,普通话对宝鸡话的影响逐渐由“书面型”的方式转向了“口语型”②,后者的影响是较前者更广泛和深入的③。普通话广泛而深入地影响方言,使得在短短的近10年时间里,有51个常用词的读音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由送气向不送气的转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宝鸡话的古全浊仄声送气的基本规则经历了“无论平仄一律送气”到“平送仄不送”的演变;
(二)宝鸡话的演变是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发生的,至于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与普通话所凭借的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与教育的普及与发达紧密相关。
(三)可以肯定的是宝鸡话全浊仄声的送气规则正在向普通话的规则靠近,与普通话全浊声母送气情况达到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本课题系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K09148。)
内容注释:
①本项研究所用字词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方
言调查字表》(修订版)(剔除了宝鸡话中不使用的字词)。
②书面型:指通过书面语或文字的传播而进入另一种语言。口语
型: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杂居、交融而产生的影响。详见:戴庆夏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8.
③笔者曾以普通话“蹲”字(其音已被宝鸡语音化了,读作[tuŋ11])
和在宝鸡话中与之等义的“□□[kə11ʨiou11]”一词的使用情况作过调查,所调查者10人(70岁左右的2人,50岁左右的2人,30岁左右的3人,10岁左右的3人),其中只有50岁以上的4人,在家中与年龄相仿者使用“□□[kə11ʨiou11]”,余者10岁左右的3人没有听过这个词,30岁左右3人,只听过父母说过。调查结果显示:“蹲”作为书面语很早就被宝鸡人所知,但进入方言取代宝鸡话“□□[kə11ʨiou11]”则不到30年的时间(从30岁被调查者的情况可推得)。可见,书面语的影响要小于这种书面语融入当地语音系统从而在口语层面所产生的影响。
引用注释:
[1]辛世彪.浊音清化的次序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1,(1).
[2]郭沈青.宝鸡方言的浊母清化规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9,(4).
[3]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M].西安:陕西
人民出版社,2005.
(鲁海涛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机电系 7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