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八团渠灌区是新疆完全依靠引水灌溉的典型灌区,承担着库尔勒市两乡一村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个国营团场的农田灌溉、防洪任务。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年引水量达2.7亿立方米。为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走积极探索节水灌溉的科学道路非常重要。
【关键词】 节水改造;提高灌溉利用率;改善生态
【中图分类号】 TU992.0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2-063-02
Establish conservation-minded society and develop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bstract】 Irrigation Area 18 mission is totally dependent on water for irrigation in Xinjiang typical irrigation district, Korla city, the two bear a rural village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ree state-owned corporation field irrigation, flood control task. The design of 45 million mu of irrigated area, the year amounted to 270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water.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and take an a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path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s important.
【Key words】 Water-saving transformation; Improve irrigation efficiency; Improve ecological status
1 前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灌区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境内,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相接,气候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烈,年平均降水量56.5mm,年蒸发量2788~2273mm,灌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孔雀河,孔雀河始于有巨大调节能力的博斯腾湖,入湖水量比较稳定,灌区多年从孔雀河引用水量约2.551亿m3,灌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600万m3,已开发利用1236万m3。灌区土地总面积207.03万亩,2004年现有灌溉面积39.2万亩。
十八团渠灌区农业以粮棉果生产为主,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受水资源的制约较大,现在因灌区面积扩大,作物结构的调整,灌溉时间集中,而引水量有限,缺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发展节水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灌区于80年代开始就探索如何节水灌溉,经过十几年的反复试验和实践,通过多种节水措施,使灌区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2 渠道防渗改建工程提高防渗率
十八团渠干渠为农二师库尔勒垦区的骨干渠系工程,于1950年由王震将军率领的解放军二军六师十八团兴建,1951年5月竣工通水运行,84年改建为C15砼板单防衬砌渠道,支渠49条,总长116公里,均为C150砼板单防渠道,排渠230公里,灌区内水利骨干工程及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为灌区农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因原渠系为80年代建设,运行至今已严重老化。从2001年至2005年由国家投资加地方配套资金对十八团渠干渠进行了续建配套改造,将原单防渠道改为C20砼板加塑料薄膜双防渠道,扩大了过水断面,提高了防渗率。截止2005年共改造渠道19.667公里,配套建筑物14座,共完成土石方75.35万方,砼6.997万方,总投资3222万元。项目实施后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从改造前的0.55提高到0.62;已改造渠段渠道水利用系数由80%提高到90%。灌溉水利用效率由0.44提高至0.56, 灌区年增节水量770万方,节水量用于农业用途(扩灌)水量为200万方,用于生态用水量570万方。 灌区生态林面积由1998年的2.74万亩,增加到4.24万亩,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3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
一些先进的节水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在28团、29团、30团三个国营单位大力发展田间节水技术,对小麦等密植作物一律采取用小畦灌溉,对棉花等中耕作物均采用膜下滴灌,果树考虑微灌,至2005年共发展深埋加压滴灌5800亩, 加压滴灌44960亩,常压滴灌93500亩,生态林滴灌15000亩。灌区亩均用水量由814m3降低到751m3;亩次用水量由118m3降低到83m3;灌溉周期由23天降为15天。另外为适应灌区干旱少雨气候及改良土地盐渍化,除在作物生长期要合理灌溉外,还要进行适当的播前灌,抓好深冬灌,以调节用水,蓄水保墒。
4 运用水价促节水
灌区水价在促进用水户节水意识上有很大作用,水量计量实行按方计量,按方收费,用水量实行了计划管理,按照“计划用水、限额配水、包干使用、超计划水水价加倍”的原则制定用水计划,原则上春、冬灌每亩用水不超过250~300m3,生育期每亩用水不超过300~350m3,并制定了灌溉奖惩办法,杜绝漫灌及跑、漏等现象。自2002年起试点了“水票制”,推行了水务公开制度,既杜绝了不合理收费,又解决了征收水费难的问题,还有效促进了农民的节水意识。
5 信息化的运用
在水资源的调配管理中,如何使水资源信息的采集及分配更加科学、准确、合理、快速,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十八团渠灌区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做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单位,截止目前,共建立1个信息中心站,信息化采集点28个,收集水位、闸位适时信息,一个龙口闸门的自动控制和视频监视,7个雨量采集点,1个泵站流量计,基本实现了干渠主要闸口水量的适时监测。现在信息化工程只应用到干渠,推广至全灌区,包括田间等还有待研发。
6 围绕节水进行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团渠管理处自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水管工作有章可循。1999年制定了《十八团渠管理处水管总站管理办法》,通过考核对照检查员工制度执行情况和完成工作情况,把每个人的具体工作表现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从而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使水利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渠道管护、利用系数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几年来,灌区净恢复灌溉面积3.7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项目受益区亩均粮食产量从实施前的450公斤/亩增加到487.6公斤/亩,提高率达8%。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灌区内种植业结构调整,高产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统计,在项目区内,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值平均由项目实施前的4:3变为2: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实施前的33511万元增加到51463万元,增加幅度为53.6%。此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4216元增加到6076元,增加幅度为44%。
通过综合节水措施,使灌区内农、林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增加生态用水量,扩大了灌区人工生态面积,提高了农牧民生活生产水平,对维护和改善灌区目前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状况起到重要作用,对灌区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2004年度水利统计年报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1998年度水利统计年报
3 2004年度新疆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灌溉面积统计表
【关键词】 节水改造;提高灌溉利用率;改善生态
【中图分类号】 TU992.0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2-063-02
Establish conservation-minded society and develop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bstract】 Irrigation Area 18 mission is totally dependent on water for irrigation in Xinjiang typical irrigation district, Korla city, the two bear a rural village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ree state-owned corporation field irrigation, flood control task. The design of 45 million mu of irrigated area, the year amounted to 270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water.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and take an a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path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s important.
【Key words】 Water-saving transformation; Improve irrigation efficiency; Improve ecological status
1 前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灌区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境内,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相接,气候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烈,年平均降水量56.5mm,年蒸发量2788~2273mm,灌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孔雀河,孔雀河始于有巨大调节能力的博斯腾湖,入湖水量比较稳定,灌区多年从孔雀河引用水量约2.551亿m3,灌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600万m3,已开发利用1236万m3。灌区土地总面积207.03万亩,2004年现有灌溉面积39.2万亩。
十八团渠灌区农业以粮棉果生产为主,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受水资源的制约较大,现在因灌区面积扩大,作物结构的调整,灌溉时间集中,而引水量有限,缺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发展节水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灌区于80年代开始就探索如何节水灌溉,经过十几年的反复试验和实践,通过多种节水措施,使灌区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2 渠道防渗改建工程提高防渗率
十八团渠干渠为农二师库尔勒垦区的骨干渠系工程,于1950年由王震将军率领的解放军二军六师十八团兴建,1951年5月竣工通水运行,84年改建为C15砼板单防衬砌渠道,支渠49条,总长116公里,均为C150砼板单防渠道,排渠230公里,灌区内水利骨干工程及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为灌区农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因原渠系为80年代建设,运行至今已严重老化。从2001年至2005年由国家投资加地方配套资金对十八团渠干渠进行了续建配套改造,将原单防渠道改为C20砼板加塑料薄膜双防渠道,扩大了过水断面,提高了防渗率。截止2005年共改造渠道19.667公里,配套建筑物14座,共完成土石方75.35万方,砼6.997万方,总投资3222万元。项目实施后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从改造前的0.55提高到0.62;已改造渠段渠道水利用系数由80%提高到90%。灌溉水利用效率由0.44提高至0.56, 灌区年增节水量770万方,节水量用于农业用途(扩灌)水量为200万方,用于生态用水量570万方。 灌区生态林面积由1998年的2.74万亩,增加到4.24万亩,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3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
一些先进的节水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在28团、29团、30团三个国营单位大力发展田间节水技术,对小麦等密植作物一律采取用小畦灌溉,对棉花等中耕作物均采用膜下滴灌,果树考虑微灌,至2005年共发展深埋加压滴灌5800亩, 加压滴灌44960亩,常压滴灌93500亩,生态林滴灌15000亩。灌区亩均用水量由814m3降低到751m3;亩次用水量由118m3降低到83m3;灌溉周期由23天降为15天。另外为适应灌区干旱少雨气候及改良土地盐渍化,除在作物生长期要合理灌溉外,还要进行适当的播前灌,抓好深冬灌,以调节用水,蓄水保墒。
4 运用水价促节水
灌区水价在促进用水户节水意识上有很大作用,水量计量实行按方计量,按方收费,用水量实行了计划管理,按照“计划用水、限额配水、包干使用、超计划水水价加倍”的原则制定用水计划,原则上春、冬灌每亩用水不超过250~300m3,生育期每亩用水不超过300~350m3,并制定了灌溉奖惩办法,杜绝漫灌及跑、漏等现象。自2002年起试点了“水票制”,推行了水务公开制度,既杜绝了不合理收费,又解决了征收水费难的问题,还有效促进了农民的节水意识。
5 信息化的运用
在水资源的调配管理中,如何使水资源信息的采集及分配更加科学、准确、合理、快速,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十八团渠灌区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做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单位,截止目前,共建立1个信息中心站,信息化采集点28个,收集水位、闸位适时信息,一个龙口闸门的自动控制和视频监视,7个雨量采集点,1个泵站流量计,基本实现了干渠主要闸口水量的适时监测。现在信息化工程只应用到干渠,推广至全灌区,包括田间等还有待研发。
6 围绕节水进行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团渠管理处自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水管工作有章可循。1999年制定了《十八团渠管理处水管总站管理办法》,通过考核对照检查员工制度执行情况和完成工作情况,把每个人的具体工作表现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从而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使水利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渠道管护、利用系数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几年来,灌区净恢复灌溉面积3.7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项目受益区亩均粮食产量从实施前的450公斤/亩增加到487.6公斤/亩,提高率达8%。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灌区内种植业结构调整,高产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统计,在项目区内,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值平均由项目实施前的4:3变为2: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实施前的33511万元增加到51463万元,增加幅度为53.6%。此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4216元增加到6076元,增加幅度为44%。
通过综合节水措施,使灌区内农、林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增加生态用水量,扩大了灌区人工生态面积,提高了农牧民生活生产水平,对维护和改善灌区目前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状况起到重要作用,对灌区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2004年度水利统计年报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1998年度水利统计年报
3 2004年度新疆兵团农二师十八团渠管理处灌溉面积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