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笔者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下面,笔者从数学教学方面说一说现阶段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利与弊以及如何驱弊存利的问题。
● 在数学课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之利
1.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起数学,很多人会说是单调、枯燥,毫无生机活力的一门课,根本无法和语文、历史等科目相比。事实并非如此,看看现在的教材编排,从引入到结论,很多地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都是非常有趣的。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法拿到课上去讲。有些教师可能也试着去讲了,结果不是学生一头雾水就是反客为主,抢了教学重点的“风头”。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有趣的动画,生动的形象,给了学生非常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学习数学,哪个学生还说枯燥无味呢?
2.变动口为动手,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在数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给学生展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有办法给学生演示,只好用嘴说,但是用嘴说的效果远远不如给学生演示的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所演示的效果,不仅仅解放了教师的口,更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有一个“三视图”的内容,对于稍微复杂点的图形,如果仅仅凭教师说,很难讲得清清楚楚,如果制作教具的话还需要到处找材料拼接。但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简简单单的旋转就可以将立体图形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呈现在学生面前,省却了教师不少语言,进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3.变书写为出示,加大课堂授课容量。有些时候,数学课上一道例题或者一个图就让教师费好多功夫在黑板上书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出示,既减少了教师的劳动量,又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利用这些节省出来的时间多讲一点知识,多做一道题目,提高课堂效率。
4.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数学方法都是抽象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知识不易理解。如果不加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最终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然而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做个动画进行展示,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的性质》一节,单纯地利用几个特例来说明不等式的性质,可能导致多数学生搞不清楚不等式性质的来龙去脉,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知识,在以后解题过程中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疑惑。如果通过信息技术,借助一个天平的动画,增加(减少)相同数量的物体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1,增加(减少到)两侧相同的倍数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2,相信学生的疑惑就会消除。
5.变文字为图像,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数学中的数量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文字问题,学生思考很长时间,却找不到有效的解题思路。譬如,在人教版七年级配套练习册(上)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某人沿电车路行走,每12分钟有一辆电车从后面追上,每4分钟有一辆电车迎面开来,假定此人和电车都是匀速前进,则电车是每隔几分钟从起点站开出一辆? 对于这个题目,仅仅靠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很难找出其中量的关系,也就很难解答这个题目。但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其中包含着这么几个关系:①此人与超过他的电车之间是相向行驶;②此人与前面驶来的电车之间是相对行驶;③两个相邻的电车之间的车距是相等的,有了这些关系再来解决这个题目就不是很麻烦的事情了。
6.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改变了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坐在板凳上老老实实地看着教师讲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对问题的探究、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出来,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利用全等图形设计图案》、《镶嵌》等章节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漂亮的图案。
● 在数学课中应用信息技术之弊及解决策略
1.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授课喧宾夺主。在信息技术积极进入学校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或教师为了体现教学的先进性,脱离实际,盲目追求每堂课都用到信息技术手段,造成课件界面花哨,内容匮乏,甚至是照搬课本内容,重难点不突出。而界面上过多的无用动画抢夺了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空间,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还远不如不用信息技术。作为数学课,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影像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或推理过程,所以在选择课件上,应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为主,动画点到为止,切勿盲目使用。
2.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弱化板演过程。笔者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授课过程中,明显感到学生在书写步骤时出现错误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与教学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直接展示解题过程有很大的关系。以往在教师板书时,学生时刻注意板演过程,如果有错误还会主动给教师指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掌握了解题步骤,也能够在解题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后,步骤出示方便了,可是没有了出错的机会,学生的关注力也降低了,本来很容易避免的问题就接二连三的出现了。所以,对于要让学生注意的解题过程,教师最好还是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板演,既可以随时强调注意事项,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解题的书写格式。
3.信息技术资源匮乏,制作费时费力。很多教师可能深有感受,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素材或动画,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如果要亲自制作的话,时间恐怕就更长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常常让课件一再缩水,最后的效果可能和当初的要求相差太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搜索方式,如通过baidu或Google的高级搜索项来进一步精确查找的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是小到备课组、大到整个市区教研室,针对教材做好资源的收集整理,让教师拿过来稍加修改就能用,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4.课件无法即时改动,僵化授课思路。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同一个题目,可能在这个班没有考虑到,到了另一个班突然灵机一动,找出了更为简便的方法。同样,不同的班级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多数时间里课件让教师无法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只能硬着头皮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这种课往往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上起来难受,学生学起来别扭。所以,在教学前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就很必要了。另外,要制作合适的课件,不要让课件牵着教师走,要让课件真正成为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师不可避免的事情,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相信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能够教得更洒脱,学生也能够学得更起劲,家长也会更满意。
● 在数学课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之利
1.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起数学,很多人会说是单调、枯燥,毫无生机活力的一门课,根本无法和语文、历史等科目相比。事实并非如此,看看现在的教材编排,从引入到结论,很多地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都是非常有趣的。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法拿到课上去讲。有些教师可能也试着去讲了,结果不是学生一头雾水就是反客为主,抢了教学重点的“风头”。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有趣的动画,生动的形象,给了学生非常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学习数学,哪个学生还说枯燥无味呢?
2.变动口为动手,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在数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给学生展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有办法给学生演示,只好用嘴说,但是用嘴说的效果远远不如给学生演示的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所演示的效果,不仅仅解放了教师的口,更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有一个“三视图”的内容,对于稍微复杂点的图形,如果仅仅凭教师说,很难讲得清清楚楚,如果制作教具的话还需要到处找材料拼接。但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简简单单的旋转就可以将立体图形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呈现在学生面前,省却了教师不少语言,进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3.变书写为出示,加大课堂授课容量。有些时候,数学课上一道例题或者一个图就让教师费好多功夫在黑板上书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出示,既减少了教师的劳动量,又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利用这些节省出来的时间多讲一点知识,多做一道题目,提高课堂效率。
4.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数学方法都是抽象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知识不易理解。如果不加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最终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然而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做个动画进行展示,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的性质》一节,单纯地利用几个特例来说明不等式的性质,可能导致多数学生搞不清楚不等式性质的来龙去脉,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知识,在以后解题过程中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疑惑。如果通过信息技术,借助一个天平的动画,增加(减少)相同数量的物体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1,增加(减少到)两侧相同的倍数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2,相信学生的疑惑就会消除。
5.变文字为图像,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数学中的数量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文字问题,学生思考很长时间,却找不到有效的解题思路。譬如,在人教版七年级配套练习册(上)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某人沿电车路行走,每12分钟有一辆电车从后面追上,每4分钟有一辆电车迎面开来,假定此人和电车都是匀速前进,则电车是每隔几分钟从起点站开出一辆? 对于这个题目,仅仅靠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很难找出其中量的关系,也就很难解答这个题目。但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其中包含着这么几个关系:①此人与超过他的电车之间是相向行驶;②此人与前面驶来的电车之间是相对行驶;③两个相邻的电车之间的车距是相等的,有了这些关系再来解决这个题目就不是很麻烦的事情了。
6.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改变了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坐在板凳上老老实实地看着教师讲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对问题的探究、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出来,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利用全等图形设计图案》、《镶嵌》等章节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漂亮的图案。
● 在数学课中应用信息技术之弊及解决策略
1.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授课喧宾夺主。在信息技术积极进入学校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或教师为了体现教学的先进性,脱离实际,盲目追求每堂课都用到信息技术手段,造成课件界面花哨,内容匮乏,甚至是照搬课本内容,重难点不突出。而界面上过多的无用动画抢夺了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空间,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还远不如不用信息技术。作为数学课,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影像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或推理过程,所以在选择课件上,应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为主,动画点到为止,切勿盲目使用。
2.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弱化板演过程。笔者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授课过程中,明显感到学生在书写步骤时出现错误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与教学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直接展示解题过程有很大的关系。以往在教师板书时,学生时刻注意板演过程,如果有错误还会主动给教师指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掌握了解题步骤,也能够在解题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后,步骤出示方便了,可是没有了出错的机会,学生的关注力也降低了,本来很容易避免的问题就接二连三的出现了。所以,对于要让学生注意的解题过程,教师最好还是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板演,既可以随时强调注意事项,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解题的书写格式。
3.信息技术资源匮乏,制作费时费力。很多教师可能深有感受,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素材或动画,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如果要亲自制作的话,时间恐怕就更长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常常让课件一再缩水,最后的效果可能和当初的要求相差太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搜索方式,如通过baidu或Google的高级搜索项来进一步精确查找的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是小到备课组、大到整个市区教研室,针对教材做好资源的收集整理,让教师拿过来稍加修改就能用,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4.课件无法即时改动,僵化授课思路。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同一个题目,可能在这个班没有考虑到,到了另一个班突然灵机一动,找出了更为简便的方法。同样,不同的班级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多数时间里课件让教师无法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只能硬着头皮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这种课往往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上起来难受,学生学起来别扭。所以,在教学前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就很必要了。另外,要制作合适的课件,不要让课件牵着教师走,要让课件真正成为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师不可避免的事情,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相信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能够教得更洒脱,学生也能够学得更起劲,家长也会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