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高职院校师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能有效实施,其在高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应用必将取得显著成效。对学生而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带给了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而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增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需要倾注更大的精力,学习更多的技能,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高职院校师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能有效实施,其在高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应用必将取得显著成效。对学生而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带给了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而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增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需要倾注更大的精力,学习更多的技能,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
其他文献
教师需要认识到实施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因材施教、阅读教材文本、创设情境、利用媒体、开展实验等多种策略实施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生物知识。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促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创新,还细化了拓展各类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面对新时期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高校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建设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以需求理论为框架,剖析高校英语拓展类课程设置的需求类型,提出合理化建设模式及建议,旨在开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新媒体环境下,各类营销形式发展都非常迅速。虽然新媒体营销具有很多优势,但仍存在内容单一化、虚假化、技术受限、人才队伍缺失等问题。通过分析文化旅游产业中新媒体营销的应用现状,包括其重要性、优势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加强原创优质内容创作、利用技术手段、营销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以期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冰川径流是西北干旱区径流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冰川径流的影响对西北干旱区径流至关重要。以博尔塔拉河上游源流区为研究区,构建嵌入冰川模块的SWAT模型,模拟温泉水文站1972—2018年月径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气候变化情景下(RCP4.5和RCP8.5)未来(2020—2050年)气候变化对冰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SWAT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源流区径流变化过程,在整个模拟期间
依据长江源区1374~2012年重建径流,采用水文统计和交叉小波方法,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近600年变化趋势、突变、周期等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径流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其中年平均径流量在20世纪以前以减少趋势为主,但2000年之后有增多趋势。年代际变率波动明显,丰水期、枯水期数量基本相同,但持续时间不等;突变现象集中在16世纪20年代~17世纪中期,20世
目的:目前,孕妇的叶酸补充对孕妇自身及胎儿甚至婴幼儿长期发展的影响成为越来越多研究的关注点,而胎盘作为婴幼儿发育的支撑,叶酸对胎盘的发育研究却是有限的。本研究通过对淮北市妇幼保健院建卡孕妇的调查,获得该人群的胎盘发育相关指标。通过问卷及血液样本获得叶酸补充情况及叶酸含量,探讨其与胎盘发育指标之间的关联。方法:于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淮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调查,选择在该医院建卡的孕妇,
绿色金融改革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举措。本文以2017年成立的第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研究对象构造准自然试验,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绿色金融改革对企业绿色绩效和漂绿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绿色金融改革的政策效果,发现绿色金融改革有助于强化企业绿色投资、环境表现、绿色创新和ESG等绿色绩效,但同时增加了企业的漂绿风险;漂绿风险抑制了企业绿色绩效;绿色绩效和漂绿行为均有助于
目的:探究人文关怀联合优质护理在艾滋病(AIDS)患者住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AIDS患者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人文关怀联合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情绪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护理后,观察组情绪指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
研究背景:病毒感染与氧化损伤密切相关,氧化损伤诱导宿主细胞凋亡。清除病毒诱导的氧化损伤,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有效途径。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硒的补充可通过氧化应激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伊布硒作为有机硒小分子,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良好模拟物,易于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清除体内过氧化物质,阻断产生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方法和结果:我们前期研究发现,H1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