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在咨询时会听到照顾老人的儿女们委屈和无奈地说:我的老爸、老妈可把我给“折腾”苦了,好吃好喝、一日三餐换着样地做,怎么照顾他(她)都不满意,怎么说也不听话,我都要崩溃了……
照顾老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和老人不经常在一起生活的儿女,哪怕最初特别有耐心,但时间一长,老人的各种要求、挑剔、不满意,让儿女们应接不暇。全身心投入,尽心尽力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有时还受到指责和批评,让儿女们感到委屈和内心失衡,烦恼、焦虑情绪也随之而来。
今年71岁的赵大妈,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自理能力差,以前她的生活起居全都是老伴照料。一年前老伴去世了,女儿怕老妈孤单,也为了方便,就将老人接到身边照顾。平日里老人不爱出门,女儿给家里买齐了日常用品,每天还起大早给老人做好两顿饭才上班。女儿本想着老妈在家自己可以安心工作,没承想老人来了以后,总是在上班时间给她打电话,不是找不到东西,就是问这问那,女儿十分无奈。回家劝说总闷在家中的妈妈出去走走时,老人也觉得特别委屈,各种唠叨,认为儿女不孝顺。
女儿因工作原因要出差,和老人商量,赵大妈就是不让女儿去,想雇个保姆,赵大妈也坚决反对,这让女儿觉得妈妈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几个月下来,女儿深感被“折腾”得疲惫不堪,赵大妈却认为是女儿不通情达理。
作为父母,他们从来都不是故意“折腾”儿女,其中必有原因:
首先,所谓“折腾”儿女的老人,与其个性的内向、胆小、敏感、不独立、精神过度依赖有一定关系。上文中的赵大妈,从小依赖父母、婚后依赖丈夫、老年丧偶后依赖儿女,依靠别人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老人始终没有成长,缺乏独立的精神和人格,如今事事更需要女儿的陪伴和帮助。儿女认为越顺着老人会越好,但结果事与愿违,麻烦不断。
其次,老年期特别是老伴去世丧偶的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情感上一时找不到依靠,对未来有担忧又不善于表达感受时,总希望有人来陪伴。反复“折腾”的行为,既是引起儿女关注也是在考量女儿。
再次,老人年事已高,自觉无价值感,特别是身患疾病之后,现实生活过于单调、社会交往少、内心无安全感等,更容易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儿女身上,总认为被忽视,这样的老人“折腾”儿女是在用“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关注和爱护。
首先,儿女是否常回家看望和陪伴父母?是否在经济、衣食住行等方面忽略对老人的关心及关注?或者只是过度购买生活用品、做家务,而忽视与老人的言语交流?作为儿女,在照顾老人时,不是一味地言听计从就是孝顺,也不是总按照自己想法只做不说、出力但没用心、埋头苦干就是孝顺。当给予和需要不匹配时,那就真是费力不讨好了。
其次,作为儿女,工作、生活之余,每次回到父母家是否能坐下来耐心和老人交谈,了解老人的真实感受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老人表达内心需求的机会也很重要。如果老人感到压抑,也会用行为和态度表示对你的不满。比如,在与老人沟通中不耐烦、随意打断老人说话、不让老人完整表达,告知“没有必要”、“我都知道了”等,这样的言语就会让老人感到憋屈、伤心,以致后续出现的行为会让儿女觉得是在“折腾”。
再次,作为儿女,如果遇到父母有问题就容易急;遇到父母说自己有病不舒服的事就心烦;看不得父母身体不好、遇事躲避怕担责任;内心接受不了父母变老、变弱;老人不听自己的话,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时,就给老人贴上“折腾”的标签,这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先调整自己。
陪伴照顾父母是儿女的责任,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珍惜每一次陪伴父母的时光,懂得感恩,不留遗憾。
1常和父母沟通。陪父母聊天很重要,当老人想和你交流时,一定要静下心,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倾听老人对你说的每一句话,有耐心、好态度、好好说话,让老人在轻松的氛围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识引导、启发不善表达的老人说出来,才能让老人真正释放压力,按照父母的需求给爱更有效。
2从行动上关爱父母。多从小处细微处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让老人能真心地感受到儿女的关心,如在家务劳动中尝试互动,恰当地表扬,变被动为主动参与。
3辅助老人培养更多兴趣爱好。帮助老人找到兴趣点,转移当下的关注,鼓励和支持老人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自信,使老人学会自立。
总之,兒女“孝顺”父母要适度,要留出老人成长的空间。当老人力所能及时让老人自己做;当老人力所不能及时,儿女可以提供帮助;在照顾父母时用力加用心,巧妙地让老人参与其中,使其逐渐发现更多自我价值,把“折腾”变成有效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生活的乐趣就会重新被点燃。
照顾老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和老人不经常在一起生活的儿女,哪怕最初特别有耐心,但时间一长,老人的各种要求、挑剔、不满意,让儿女们应接不暇。全身心投入,尽心尽力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有时还受到指责和批评,让儿女们感到委屈和内心失衡,烦恼、焦虑情绪也随之而来。
今年71岁的赵大妈,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自理能力差,以前她的生活起居全都是老伴照料。一年前老伴去世了,女儿怕老妈孤单,也为了方便,就将老人接到身边照顾。平日里老人不爱出门,女儿给家里买齐了日常用品,每天还起大早给老人做好两顿饭才上班。女儿本想着老妈在家自己可以安心工作,没承想老人来了以后,总是在上班时间给她打电话,不是找不到东西,就是问这问那,女儿十分无奈。回家劝说总闷在家中的妈妈出去走走时,老人也觉得特别委屈,各种唠叨,认为儿女不孝顺。
女儿因工作原因要出差,和老人商量,赵大妈就是不让女儿去,想雇个保姆,赵大妈也坚决反对,这让女儿觉得妈妈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几个月下来,女儿深感被“折腾”得疲惫不堪,赵大妈却认为是女儿不通情达理。
老人为什么会变得无理取闹、“折腾”儿女
从老人角度分析
作为父母,他们从来都不是故意“折腾”儿女,其中必有原因:
首先,所谓“折腾”儿女的老人,与其个性的内向、胆小、敏感、不独立、精神过度依赖有一定关系。上文中的赵大妈,从小依赖父母、婚后依赖丈夫、老年丧偶后依赖儿女,依靠别人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老人始终没有成长,缺乏独立的精神和人格,如今事事更需要女儿的陪伴和帮助。儿女认为越顺着老人会越好,但结果事与愿违,麻烦不断。
其次,老年期特别是老伴去世丧偶的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情感上一时找不到依靠,对未来有担忧又不善于表达感受时,总希望有人来陪伴。反复“折腾”的行为,既是引起儿女关注也是在考量女儿。
再次,老人年事已高,自觉无价值感,特别是身患疾病之后,现实生活过于单调、社会交往少、内心无安全感等,更容易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儿女身上,总认为被忽视,这样的老人“折腾”儿女是在用“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关注和爱护。
从儿女角度分析
首先,儿女是否常回家看望和陪伴父母?是否在经济、衣食住行等方面忽略对老人的关心及关注?或者只是过度购买生活用品、做家务,而忽视与老人的言语交流?作为儿女,在照顾老人时,不是一味地言听计从就是孝顺,也不是总按照自己想法只做不说、出力但没用心、埋头苦干就是孝顺。当给予和需要不匹配时,那就真是费力不讨好了。
其次,作为儿女,工作、生活之余,每次回到父母家是否能坐下来耐心和老人交谈,了解老人的真实感受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老人表达内心需求的机会也很重要。如果老人感到压抑,也会用行为和态度表示对你的不满。比如,在与老人沟通中不耐烦、随意打断老人说话、不让老人完整表达,告知“没有必要”、“我都知道了”等,这样的言语就会让老人感到憋屈、伤心,以致后续出现的行为会让儿女觉得是在“折腾”。
再次,作为儿女,如果遇到父母有问题就容易急;遇到父母说自己有病不舒服的事就心烦;看不得父母身体不好、遇事躲避怕担责任;内心接受不了父母变老、变弱;老人不听自己的话,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时,就给老人贴上“折腾”的标签,这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先调整自己。
儿女应该如何应对爱“折腾”的老人
陪伴照顾父母是儿女的责任,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珍惜每一次陪伴父母的时光,懂得感恩,不留遗憾。
1常和父母沟通。陪父母聊天很重要,当老人想和你交流时,一定要静下心,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倾听老人对你说的每一句话,有耐心、好态度、好好说话,让老人在轻松的氛围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识引导、启发不善表达的老人说出来,才能让老人真正释放压力,按照父母的需求给爱更有效。
2从行动上关爱父母。多从小处细微处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让老人能真心地感受到儿女的关心,如在家务劳动中尝试互动,恰当地表扬,变被动为主动参与。
3辅助老人培养更多兴趣爱好。帮助老人找到兴趣点,转移当下的关注,鼓励和支持老人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自信,使老人学会自立。
总之,兒女“孝顺”父母要适度,要留出老人成长的空间。当老人力所能及时让老人自己做;当老人力所不能及时,儿女可以提供帮助;在照顾父母时用力加用心,巧妙地让老人参与其中,使其逐渐发现更多自我价值,把“折腾”变成有效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生活的乐趣就会重新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