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什么总爱“折腾”儿女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sd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在咨询时会听到照顾老人的儿女们委屈和无奈地说:我的老爸、老妈可把我给“折腾”苦了,好吃好喝、一日三餐换着样地做,怎么照顾他(她)都不满意,怎么说也不听话,我都要崩溃了……
  照顾老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和老人不经常在一起生活的儿女,哪怕最初特别有耐心,但时间一长,老人的各种要求、挑剔、不满意,让儿女们应接不暇。全身心投入,尽心尽力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有时还受到指责和批评,让儿女们感到委屈和内心失衡,烦恼、焦虑情绪也随之而来。
  今年71岁的赵大妈,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自理能力差,以前她的生活起居全都是老伴照料。一年前老伴去世了,女儿怕老妈孤单,也为了方便,就将老人接到身边照顾。平日里老人不爱出门,女儿给家里买齐了日常用品,每天还起大早给老人做好两顿饭才上班。女儿本想着老妈在家自己可以安心工作,没承想老人来了以后,总是在上班时间给她打电话,不是找不到东西,就是问这问那,女儿十分无奈。回家劝说总闷在家中的妈妈出去走走时,老人也觉得特别委屈,各种唠叨,认为儿女不孝顺。
  女儿因工作原因要出差,和老人商量,赵大妈就是不让女儿去,想雇个保姆,赵大妈也坚决反对,这让女儿觉得妈妈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几个月下来,女儿深感被“折腾”得疲惫不堪,赵大妈却认为是女儿不通情达理。


老人为什么会变得无理取闹、“折腾”儿女

从老人角度分析


  作为父母,他们从来都不是故意“折腾”儿女,其中必有原因:
  首先,所谓“折腾”儿女的老人,与其个性的内向、胆小、敏感、不独立、精神过度依赖有一定关系。上文中的赵大妈,从小依赖父母、婚后依赖丈夫、老年丧偶后依赖儿女,依靠别人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老人始终没有成长,缺乏独立的精神和人格,如今事事更需要女儿的陪伴和帮助。儿女认为越顺着老人会越好,但结果事与愿违,麻烦不断。
  其次,老年期特别是老伴去世丧偶的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情感上一时找不到依靠,对未来有担忧又不善于表达感受时,总希望有人来陪伴。反复“折腾”的行为,既是引起儿女关注也是在考量女儿。
  再次,老人年事已高,自觉无价值感,特别是身患疾病之后,现实生活过于单调、社会交往少、内心无安全感等,更容易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儿女身上,总认为被忽视,这样的老人“折腾”儿女是在用“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关注和爱护。

从儿女角度分析


  首先,儿女是否常回家看望和陪伴父母?是否在经济、衣食住行等方面忽略对老人的关心及关注?或者只是过度购买生活用品、做家务,而忽视与老人的言语交流?作为儿女,在照顾老人时,不是一味地言听计从就是孝顺,也不是总按照自己想法只做不说、出力但没用心、埋头苦干就是孝顺。当给予和需要不匹配时,那就真是费力不讨好了。
  其次,作为儿女,工作、生活之余,每次回到父母家是否能坐下来耐心和老人交谈,了解老人的真实感受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老人表达内心需求的机会也很重要。如果老人感到压抑,也会用行为和态度表示对你的不满。比如,在与老人沟通中不耐烦、随意打断老人说话、不让老人完整表达,告知“没有必要”、“我都知道了”等,这样的言语就会让老人感到憋屈、伤心,以致后续出现的行为会让儿女觉得是在“折腾”。
  再次,作为儿女,如果遇到父母有问题就容易急;遇到父母说自己有病不舒服的事就心烦;看不得父母身体不好、遇事躲避怕担责任;内心接受不了父母变老、变弱;老人不听自己的话,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时,就给老人贴上“折腾”的标签,这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先调整自己。

儿女应该如何应对爱“折腾”的老人


  陪伴照顾父母是儿女的责任,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珍惜每一次陪伴父母的时光,懂得感恩,不留遗憾。
  1常和父母沟通。陪父母聊天很重要,当老人想和你交流时,一定要静下心,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倾听老人对你说的每一句话,有耐心、好态度、好好说话,让老人在轻松的氛围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识引导、启发不善表达的老人说出来,才能让老人真正释放压力,按照父母的需求给爱更有效。
  2从行动上关爱父母。多从小处细微处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让老人能真心地感受到儿女的关心,如在家务劳动中尝试互动,恰当地表扬,变被动为主动参与。
  3辅助老人培养更多兴趣爱好。帮助老人找到兴趣点,转移当下的关注,鼓励和支持老人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自信,使老人学会自立。
  总之,兒女“孝顺”父母要适度,要留出老人成长的空间。当老人力所能及时让老人自己做;当老人力所不能及时,儿女可以提供帮助;在照顾父母时用力加用心,巧妙地让老人参与其中,使其逐渐发现更多自我价值,把“折腾”变成有效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生活的乐趣就会重新被点燃。
其他文献
现在一到寒暑假或者新学期开学,各类兴趣班、补习班的报名就非常火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给孩子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可谓“十全大补”。  我们说,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一心想让孩子高起点且不落后,可是“补”得多了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备受煎熬、疲于奔命。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说,重庆有一个十岁的男孩不愿意在假期上钢琴兴趣班,离家出走了近30个小时,即使后来警察找到了他,他宁愿待在派出
期刊
现今,公众大都已经认识到母亲在怀孕期间和生产后期会有一定概率罹患抑郁,称为产前或产后抑郁,但对于父亲是否会患产前或产后抑郁知之甚少,尽管由于角色的转变,父亲也经常参与到育儿中。宝爸会有产前或产后抑郁吗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新手”父亲都能适应为人父后的身心巨变,新爸爸也可能患上“产前或产后抑郁”。研究已经证实,与母亲一样,父亲也会患上产前或产后抑郁,但与母亲抑郁不同的是,父亲抑郁的持续时间甚至更长
期刊
当今社会竞争强、节奏快,“压力山大”已然成了大众口中的流行语.在整个社会群体中,中年男性更是一个高压人群,他们一面需要处理本职工作中的繁忙事务,一面还要面对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rn网络上有人调侃,这个年纪的男人要“洒得了汗水、忍得住泪水、吞得下苦水、交得出薪水”.话虽戏谑,却形象道出了男人之“难”.
期刊
疫苗的发现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8世纪,英国医生琴纳受到启迪,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消灭了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现在,脊髓灰质炎将成为第二个被消灭的疾病。麻疹等更多的传染病因为疫苗的出现,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接种疫苗被公认为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病毒在全球肆虐,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强
期刊
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被称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心育活动形式,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课进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比较晚,历史短暂,经验不足,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学校管理、教材失重、教师奇缺等。而增强心理课教学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心理教师,怎样上好一堂心理健康课,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推敲、打磨和突破。  
期刊
2021年3月27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13岁小姑娘蹲在路边,对陌生男子絮絮叨叨了一小时,为啥?》的文章,写的是四川自贡一位名叫艾露露的13岁女生救下一名欲跳桥轻生男性的故事.大家都为小姑娘的机智勇敢点赞.rn文中提到:“男子被拉回来后趴在地上情绪很低落,不停催促艾露露先走不要管他”.该男子的详细信息及去向文中并未提及,粗略判断是一位中年男性,是长期的压力积累还是突发事件的强烈刺激导致他做出危险行为,我们不得而知,相信当地民警会做出妥善安排.
期刊
赵阿姨的儿子在国外定居,前一段时间从国外传来了好消息:儿媳妇怀孕了。儿子希望赵阿姨能出国和他们团聚,一方面可以疗慰漂泊异乡的思亲之苦,另一方面想让赵阿姨尽快适应国外的生活,能帮忙照顾怀孕的儿媳,也为将来照看孙子做准备。这本是件大喜事,可是得知这个消息的赵阿姨却闷闷不樂,每天唉声叹气,打不起精神,并且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总是嚷着头晕、胸闷等各种不舒服。赵阿姨大把大把地吃着药,但是症状却并没有得到缓解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以前,我从不追星,觉得那些粉丝们太疯狂,他们为明星浪费了太多时间,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也会走上这条路。也许是风水轮流转,也许是缘分!本不在意明星的我,在寒假的时候只是因为无聊,随便搜了一下,看到了一个偶像团体,瞬间感觉心中某个地方突然被击中,心想“糟糕,难道这就是心动的感觉”。  我开始为他们疯狂,关注一切有关他们的消息,搜集他们的海报,感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