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期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韩愈盛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赵翼评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近日,细读李杜二人的“求官信”,始觉二人求官的急迫与酸楚,感叹中国文人对仕途的痴迷与艰辛。杜甫以哀求语气求官而一蹴而就,李白以自负口气求官而折戟沉沙。
1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离川求仕。李白抱负很大,要“济苍生”“安社稷”,既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又自视甚高,不愿走通常的科举考试之路,而选择了另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来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被召去做官。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自喻。他先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接着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之后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
遗憾的是,李白求仙访道,并未引起朝廷重视,更没被召去做官。于是,急于“匡扶社稷”的李白觉得时间耽搁不起,便“屈身”接触裴长史李长史之类地方官吏,忙不迭地掏钱请客,结果钱花了不少,官却没做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34岁的李白专程赶到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了据说凡经他推荐、提拔的人、无不官运亨通的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并递交了求官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开篇就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赞美韩朝宗礼贤下士,识拔人才,接着大拍对方马屁,且拍得几近肉麻。之后又颇有些自负地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尽情诉说着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平交王侯”。
不知是李白的马屁拍得太过,让对方消受不起,还是自夸有些过份,让对方看了不怎么舒畅,反正这次李白求官没有任何下文,李白的热脸贴到了韩荆州的冷屁股上。
2
与李白一样,杜甫也是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与李白不同的是,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试图走科举之路,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于是,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却无济于事。天宝十年(751年),已在长安漂泊5年、靠“买药都市,寄食友朋”艰难度日的杜甫,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唐玄宗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
杜甫赶紧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官信一起进献唐玄宗。杜甫的求官信是这样写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3
杜甫的求官信写得简洁明晰,先把老祖宗搬出来说了说,接着介绍了自己当前的落魄处境,之后乞求皇帝赐给他一官半职。“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确实写得怪可怜和低声下气的了。唐玄宗看了他的求官信和“三大礼赋”后,觉得杜甫是个人才,便安排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等了4年才被授予实职,但他毕竟通过求官信入仕了。
杜甫以哀求语气求官而一蹴而就,李白以自负口气求官而折戟沉沙。可见,当时文人要想求官,就得先低下头颅,低声下气地乞讨。
两位大诗人之所以求官,一则是都有政治抱负,二则也是为肚子计。假如他们生在今日,不需炒作,靠稿酬就可达到小康,靠名声就可进入仕途,也就无需再写求官信了。
——《文史天地》
1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离川求仕。李白抱负很大,要“济苍生”“安社稷”,既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又自视甚高,不愿走通常的科举考试之路,而选择了另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来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被召去做官。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自喻。他先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接着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之后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
遗憾的是,李白求仙访道,并未引起朝廷重视,更没被召去做官。于是,急于“匡扶社稷”的李白觉得时间耽搁不起,便“屈身”接触裴长史李长史之类地方官吏,忙不迭地掏钱请客,结果钱花了不少,官却没做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34岁的李白专程赶到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了据说凡经他推荐、提拔的人、无不官运亨通的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并递交了求官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开篇就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赞美韩朝宗礼贤下士,识拔人才,接着大拍对方马屁,且拍得几近肉麻。之后又颇有些自负地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尽情诉说着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平交王侯”。
不知是李白的马屁拍得太过,让对方消受不起,还是自夸有些过份,让对方看了不怎么舒畅,反正这次李白求官没有任何下文,李白的热脸贴到了韩荆州的冷屁股上。
2
与李白一样,杜甫也是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与李白不同的是,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试图走科举之路,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于是,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却无济于事。天宝十年(751年),已在长安漂泊5年、靠“买药都市,寄食友朋”艰难度日的杜甫,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唐玄宗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
杜甫赶紧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官信一起进献唐玄宗。杜甫的求官信是这样写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3
杜甫的求官信写得简洁明晰,先把老祖宗搬出来说了说,接着介绍了自己当前的落魄处境,之后乞求皇帝赐给他一官半职。“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确实写得怪可怜和低声下气的了。唐玄宗看了他的求官信和“三大礼赋”后,觉得杜甫是个人才,便安排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等了4年才被授予实职,但他毕竟通过求官信入仕了。
杜甫以哀求语气求官而一蹴而就,李白以自负口气求官而折戟沉沙。可见,当时文人要想求官,就得先低下头颅,低声下气地乞讨。
两位大诗人之所以求官,一则是都有政治抱负,二则也是为肚子计。假如他们生在今日,不需炒作,靠稿酬就可达到小康,靠名声就可进入仕途,也就无需再写求官信了。
——《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