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对多媒体学习中的“空间接近”原则进行阐述,然后创造性地提出本原则具体操作的方法——“模块化”,使信息的呈现富有条理化、科学化。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对多媒体教学材料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设计,学生高效获得知识并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是教学的最终归宿,这也是本原则的归宿。
关键词:多媒体;模块;画面;文本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6-0031-03
多媒体技术虽然可以提供丰富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学习者很好的加工。学习者对多媒体学习材料所传递信息的准确而快速的掌握,与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等有着密切联系。
一、对多媒体学习中“空间接近”原则内涵的理解
“空间接近原则”是指书页或是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梅耶等人反对将文字和图示相分离,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对人们如何学习的精确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学习时,总是希望在文字和图示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而不是像复印机一样仅仅记录输入的信息。当文字和图示在屏幕上相分离时,人们只能将自身稀有的认知资源都用于如何将文字和图片连接起来根本无力顾及心理上组织、整合学习材料。当文字和图示相整合时,人们就能够在工作记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建立起两者之间有意义的联系。
在心理上将相应的文字和图示相关联是意义建构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保證了有意义学习的顺利实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将输入的相关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组织整合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当学习者不得不进行多余的工作,整合分离但相关联的文本和视觉成分时,就会给有限的工作记忆能力造成过重负担——引发认知负担。
二、“空间接近”原则具体的实现方法
依据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当学生对重要的视觉和言语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系统整合时,就发生了有意义学习。由于工作记忆的资源限制,当视觉和言语信息邻近呈现而不是分离呈现时,文字和图片同时进入工作记忆中的几率就会提高,而这有利于在文字心理模型和图像心理模型之间建立心理联系,从而促进学习。
由于多媒体信息元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各种信息在呈现的时候相互交织在一起,如何使信息的呈现富有条理化、科学化,如何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建构,相关信息元素在空间上的接近呈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果违背此原则的话,将会增加学习者学习的认知负荷,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笔者总结出“空间接近”原则的细则,是对此原则的一个详细的解说。
1.信息的呈现应该“模块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信息元素的相关性,可以把一些相关内容(包括文本或是画面等)放在一个模块内即单元内,这个模块就像一个无形的表格一样,把不同的信息元素放在一起。这样使教学内容在呈现的过程中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
在一个模块内部,可能只有文字,可能只有画面(静态图画和视频),也有可能是文字和画面的交织呈现。在只有文字的模块内部,文字的排列与组合要根据屏幕的大小、内容的逻辑性进行安排,来选择是分层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等;在只有画面的模块内,根据模块(屏幕界面)的大小来居中显示比较妥当;在文本和画面同时出现时,要根据特定的情况来断定。
2.模块内部画面和文本的组合方式
(1)在模块内部,画面和文本位置要协调,空间布局要合理
考虑到多媒体课件面向的是学生,所以画面和文本在整体布局上要一致,也可以是有规律的变化。画面与文本是采取上下方式,还是左右等方式组合,要看具体的情境、学习的内容等。
(2)画面和文本在模块内部所占的空间大小
两者在空间上是否科学分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多媒体材料的质量。因此,慎重考虑这一方面是比较必要的。画面包括动画与图片,一般情况下,动画涵盖的信息比较丰富,有时候还会伴有解说,所以动画和文本一起呈现时,文本相对来说应该相对较少,视频文件应占据绝大部分的空间;图片和文本一起呈现时,根据图片的性质和特征,确定所需的文本数量。
(3)画面和文本在模块内部的对齐方式
在多媒体学习中要求画面和文本邻近呈现,但是两者采取怎样的对齐方式才算是最佳的呢?估计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定论。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对齐方式。原则1,能上对齐不用底对齐;原则2,能左对齐不用右对齐;原则3,适当时用居中对齐。
(4)图片与文本匹配性的关系
在具体学习中图片有不同的类型,图片与文章的因果解释越相关,图片就越能形成帮助学习的智力模型。根据画面与文本相互的呈现是否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以及文本的作用,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有:补充、强化、重复、无关等。当两者的关系是补充和强化的时候,应该保留这些内容,但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言简意赅,文本和画面可以左右分布也可以上下分布,两者之间的间距大约为2-3个字的宽度或高度;当他们的关系是重复和无关的时候,就应该去除掉这些内容,字数越多越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增加更多的认知负荷。
3.模块间应该有明显的界限
表达相关的、同一层次上的语词与画面最好放在同一个模块内,如果一屏幕上有多个模块,至少从视觉上能够明显看出模块与模块间的界限,但是这种界限也不是越远越好,适当即可。这种界限可以是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至于如何在这两种之间选择,要根据整个屏幕的整体布局来考虑。
4.一个界面上放置一个或多个模块时的情况
信息元素的大小要根据模块单元的大小适当的调整。不论在屏幕上有多少模块还是只有一个,都得在屏幕的上下左右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能够保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浏览习惯,同时也避免产生认知负荷。如果屏幕上只有一个信息模块,其大小可以根据其中元素的多少和屏幕的大小进行调整,相对来说可以适当大一些。如果屏幕上有多个信息模块,根据各模块的大小情况,可以采取“表格式”对模块进行组合,至于表格的行数和列数根据情况来定,此时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多行多列模块的排列顺序,是从上往下还是从左往右?所以最好注明一下顺序或者用方向键来指明,防止读者迷航。
5.一个模块在一个界面上放不下时的情况
信息呈现的时候,同一个模块最好不要分割为两部分或是多个部分。假如显示不开,最好到下一页面显示,这样能够保证学习者对信息进行的整体加工。把一个小的模块割裂为两部分显示,对于那些短时记忆欠佳的学生来说,产生的外部认知负荷比较大。
对于模块间对比性要求强的时候,要适当考虑缩小模块使其放在同一个屏幕下,排列组合方式也应当考虑。不强调对比的时候可以分页面显示,只要保证相应的连贯性就可以。
6.超链接的相关设置
超链接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信息,它的设计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特征,具有灵活组织和存贮信息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速度、联想到的知识点来随时点击自己想看的内容,也可以随时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特别是在分析例题的时候,可以跳回前面的知识点查找一些具体的概念或公式,非常方便。
(1)“导航式”超链接,此种超链接就是针对课件内部页面之间的导航,此导航有进入图标,也有返回图标,指向性明确。这种导航可以是按钮、图片也可以是文本。这种“导航式”超链接一般放在屏幕的下部(使文本等内容比较靠屏幕的上部),它们的位置离屏幕的底线、左右边线要留有适当的距离(1-2厘米)。如果要靠在最底部的话,就会出现它们与上面的信息元素相脱离的感觉。
(2)“外部”超链接,即用普通的文本或是图片进行的超链接,它可以连接到外部的网络用浏览器打开网页,或是其他文件,它一般没有返回图标,直接关闭此文件即可。此“外部”超链接的文本或图片和模块中其他的文本或图片的组合原则是一样的,但是要注意超链接后文本的颜色要相应的改变,这一点不能忽略。
小 结
媒体呈现的空间关系对学习效果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图形和文本使用一致就能帮助学习者形成更丰富的、更一致的心理表征,因為他们能在文本和图形的内容之间形成联系。 反过来说, 如果文本和画面分开呈现, 学习者很难整合材料,学习者阅读一些文本材料, 再看图形时,需要把这些文本内容保存在工作记忆中,导致工作记忆负担过重而使一些信息丢失或者没有整合。因此,学习困难有时是因为教学设计所致, 而不是因为媒体形式本身。
但是,看到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应该有相关的疑惑。比如“空间接近原则”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吗?“空间接近原则”受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设计与“空间接近原则”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
对于不同的学科,根据上面提出的“模块化”方案进行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时要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整本方案,学生高效获得知识并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最终的归宿。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儒德,赵妍.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3]郑欢欢.超文本和背景音乐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5.
[4]郭秀敏,赵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课件制作[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4).
[5]王美, 何美.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多媒体学习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8,(4).
[6]康诚,爱保.信息呈现方式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对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效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 (1).
[7]张丽,盛群力.技术应如何致力于促进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9,(1).
[8]王文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9,(2).(编辑:郭桂真)
关键词:多媒体;模块;画面;文本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6-0031-03
多媒体技术虽然可以提供丰富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学习者很好的加工。学习者对多媒体学习材料所传递信息的准确而快速的掌握,与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等有着密切联系。
一、对多媒体学习中“空间接近”原则内涵的理解
“空间接近原则”是指书页或是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梅耶等人反对将文字和图示相分离,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对人们如何学习的精确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学习时,总是希望在文字和图示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而不是像复印机一样仅仅记录输入的信息。当文字和图示在屏幕上相分离时,人们只能将自身稀有的认知资源都用于如何将文字和图片连接起来根本无力顾及心理上组织、整合学习材料。当文字和图示相整合时,人们就能够在工作记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建立起两者之间有意义的联系。
在心理上将相应的文字和图示相关联是意义建构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保證了有意义学习的顺利实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将输入的相关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组织整合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当学习者不得不进行多余的工作,整合分离但相关联的文本和视觉成分时,就会给有限的工作记忆能力造成过重负担——引发认知负担。
二、“空间接近”原则具体的实现方法
依据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当学生对重要的视觉和言语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系统整合时,就发生了有意义学习。由于工作记忆的资源限制,当视觉和言语信息邻近呈现而不是分离呈现时,文字和图片同时进入工作记忆中的几率就会提高,而这有利于在文字心理模型和图像心理模型之间建立心理联系,从而促进学习。
由于多媒体信息元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各种信息在呈现的时候相互交织在一起,如何使信息的呈现富有条理化、科学化,如何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建构,相关信息元素在空间上的接近呈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果违背此原则的话,将会增加学习者学习的认知负荷,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笔者总结出“空间接近”原则的细则,是对此原则的一个详细的解说。
1.信息的呈现应该“模块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信息元素的相关性,可以把一些相关内容(包括文本或是画面等)放在一个模块内即单元内,这个模块就像一个无形的表格一样,把不同的信息元素放在一起。这样使教学内容在呈现的过程中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
在一个模块内部,可能只有文字,可能只有画面(静态图画和视频),也有可能是文字和画面的交织呈现。在只有文字的模块内部,文字的排列与组合要根据屏幕的大小、内容的逻辑性进行安排,来选择是分层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等;在只有画面的模块内,根据模块(屏幕界面)的大小来居中显示比较妥当;在文本和画面同时出现时,要根据特定的情况来断定。
2.模块内部画面和文本的组合方式
(1)在模块内部,画面和文本位置要协调,空间布局要合理
考虑到多媒体课件面向的是学生,所以画面和文本在整体布局上要一致,也可以是有规律的变化。画面与文本是采取上下方式,还是左右等方式组合,要看具体的情境、学习的内容等。
(2)画面和文本在模块内部所占的空间大小
两者在空间上是否科学分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多媒体材料的质量。因此,慎重考虑这一方面是比较必要的。画面包括动画与图片,一般情况下,动画涵盖的信息比较丰富,有时候还会伴有解说,所以动画和文本一起呈现时,文本相对来说应该相对较少,视频文件应占据绝大部分的空间;图片和文本一起呈现时,根据图片的性质和特征,确定所需的文本数量。
(3)画面和文本在模块内部的对齐方式
在多媒体学习中要求画面和文本邻近呈现,但是两者采取怎样的对齐方式才算是最佳的呢?估计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定论。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对齐方式。原则1,能上对齐不用底对齐;原则2,能左对齐不用右对齐;原则3,适当时用居中对齐。
(4)图片与文本匹配性的关系
在具体学习中图片有不同的类型,图片与文章的因果解释越相关,图片就越能形成帮助学习的智力模型。根据画面与文本相互的呈现是否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以及文本的作用,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有:补充、强化、重复、无关等。当两者的关系是补充和强化的时候,应该保留这些内容,但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言简意赅,文本和画面可以左右分布也可以上下分布,两者之间的间距大约为2-3个字的宽度或高度;当他们的关系是重复和无关的时候,就应该去除掉这些内容,字数越多越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增加更多的认知负荷。
3.模块间应该有明显的界限
表达相关的、同一层次上的语词与画面最好放在同一个模块内,如果一屏幕上有多个模块,至少从视觉上能够明显看出模块与模块间的界限,但是这种界限也不是越远越好,适当即可。这种界限可以是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至于如何在这两种之间选择,要根据整个屏幕的整体布局来考虑。
4.一个界面上放置一个或多个模块时的情况
信息元素的大小要根据模块单元的大小适当的调整。不论在屏幕上有多少模块还是只有一个,都得在屏幕的上下左右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能够保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浏览习惯,同时也避免产生认知负荷。如果屏幕上只有一个信息模块,其大小可以根据其中元素的多少和屏幕的大小进行调整,相对来说可以适当大一些。如果屏幕上有多个信息模块,根据各模块的大小情况,可以采取“表格式”对模块进行组合,至于表格的行数和列数根据情况来定,此时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多行多列模块的排列顺序,是从上往下还是从左往右?所以最好注明一下顺序或者用方向键来指明,防止读者迷航。
5.一个模块在一个界面上放不下时的情况
信息呈现的时候,同一个模块最好不要分割为两部分或是多个部分。假如显示不开,最好到下一页面显示,这样能够保证学习者对信息进行的整体加工。把一个小的模块割裂为两部分显示,对于那些短时记忆欠佳的学生来说,产生的外部认知负荷比较大。
对于模块间对比性要求强的时候,要适当考虑缩小模块使其放在同一个屏幕下,排列组合方式也应当考虑。不强调对比的时候可以分页面显示,只要保证相应的连贯性就可以。
6.超链接的相关设置
超链接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信息,它的设计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特征,具有灵活组织和存贮信息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速度、联想到的知识点来随时点击自己想看的内容,也可以随时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特别是在分析例题的时候,可以跳回前面的知识点查找一些具体的概念或公式,非常方便。
(1)“导航式”超链接,此种超链接就是针对课件内部页面之间的导航,此导航有进入图标,也有返回图标,指向性明确。这种导航可以是按钮、图片也可以是文本。这种“导航式”超链接一般放在屏幕的下部(使文本等内容比较靠屏幕的上部),它们的位置离屏幕的底线、左右边线要留有适当的距离(1-2厘米)。如果要靠在最底部的话,就会出现它们与上面的信息元素相脱离的感觉。
(2)“外部”超链接,即用普通的文本或是图片进行的超链接,它可以连接到外部的网络用浏览器打开网页,或是其他文件,它一般没有返回图标,直接关闭此文件即可。此“外部”超链接的文本或图片和模块中其他的文本或图片的组合原则是一样的,但是要注意超链接后文本的颜色要相应的改变,这一点不能忽略。
小 结
媒体呈现的空间关系对学习效果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图形和文本使用一致就能帮助学习者形成更丰富的、更一致的心理表征,因為他们能在文本和图形的内容之间形成联系。 反过来说, 如果文本和画面分开呈现, 学习者很难整合材料,学习者阅读一些文本材料, 再看图形时,需要把这些文本内容保存在工作记忆中,导致工作记忆负担过重而使一些信息丢失或者没有整合。因此,学习困难有时是因为教学设计所致, 而不是因为媒体形式本身。
但是,看到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应该有相关的疑惑。比如“空间接近原则”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吗?“空间接近原则”受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设计与“空间接近原则”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
对于不同的学科,根据上面提出的“模块化”方案进行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时要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整本方案,学生高效获得知识并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最终的归宿。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儒德,赵妍.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3]郑欢欢.超文本和背景音乐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5.
[4]郭秀敏,赵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课件制作[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4).
[5]王美, 何美.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多媒体学习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8,(4).
[6]康诚,爱保.信息呈现方式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对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效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 (1).
[7]张丽,盛群力.技术应如何致力于促进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9,(1).
[8]王文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9,(2).(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