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除了教学操作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终身受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文章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他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从信息获取的高效性、选择性、批判性,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和延续性几个方面出发,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有意识的在细节上帮助他们形成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2-0031-02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信息素养包含的内容甚广,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未必能够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可以立身于学生的视角,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基本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笔者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高效性:获取信息,途径知多少
在高速运作的信息化社会,网络搜索引擎为我们带来的速度体验,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期刊杂志和典藏书籍。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随着平板电脑和触屏手机的普及,笔记本已经不是最为便捷的工具。
曾在一篇报导上看到,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让他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内,甚至是在课堂上运用手机进行教学交互活动。可惜我们的小学生对于这些电子设备的认识还是肤浅的,通常只是局限于游戏,并没有充分运用其强大的信息功能,教者有必要在教学时引导他们熟悉自己身边的工具,从而更加有效地使用这些设备。例如,在教学浏览器的时候,可以将平板电脑和触屏手机带入课堂,让他们了解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中的信息查询方式,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中也可以适用。
二、选择性:信息取舍,需分清主次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多种信息传播方式让人们应接不暇。浏览者经常会被无关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忽略主要的信息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有意义的信息选择习惯,也是信息技术课堂必不可少的内容。
信息查询的效率关键在于目标的明确,对于无关紧要的信息必须忽略。例如,在以“植树节”为活动主题的一节PPT教学课堂中,学生知道植树有利于环保,所以将目标锁定在环保,而由环保引发的问题就多了,低碳、海洋、汽车尾气……这些逐渐偏离主题的内容,导致学生整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来搜集素材,最终没能完成PPT制作。这就是典型的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信息的存在都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却未必都适用,只有将注意力集中于与主题联系更密切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出需要的内容。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引导他们形成习惯,这对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意义的。
三、 批判性:信息好坏,需独自斟酌
2008年,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协会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合适原则,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发展成为批判的思想者、熟练的沟通者和社会活动积极的公民。《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中也提到,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伦理素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好奇心较强,辨别能力较弱的时期,但是这段时期特别是高年级阶段,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作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成长的保护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辨别习惯,是我们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提供了一些方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重新审视信息,试着去理解信息的原始意图,从而避免盲目的跟从。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经常被无意中打开的悬浮广告惊得目瞪口呆,甚至一片哗然,这种不屑又好奇的心理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契机。笔者经常以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展开思考:
第一, 这个悬浮窗口显示出你所需要的信息了吗?
第二, 你觉得这些广告有什么用意?他是给我们学生看的吗?是否可以忽略?
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竟自发地这样描述类似广告:“这些广告真是白痴!受它影响的人更是白痴!”谁愿意做一个白痴呢?还是选择视而不见吧!
四、 实践性:信息技术,需付诸实践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而学生平时运用更为广泛的还是网络。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总结,学生主要在以下方面运用网络:
一种是网络学习。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很少问教师和家长问题,他们更加乐于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去学习,甚至于数学题目,都能“百度一下”。
另一种就是网络交流。电子邮箱、论坛、qq聊天工具……已经是城市学校的学生经常谈论的话题和使用的工具。即使课堂上从未触及的QQ,一个班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拥有自己的账号。
以上两种情况家长在某些时候还是能够欣然接受的,还有一种情况就让家长比较头疼,就是学生比较热衷的“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 学生天生就是实践家,对于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学生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学习发挥得可谓是淋漓尽致,有时甚至超越了他们能够理解和判别的层面。
这时候的教师和家长需要做什么呢?当然不能停留在指责和限制层面。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该出手时就出手,多给他们使用和探索的机会,同时注意从多层面去引导他们了解自己所应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五、 延续性:信息能力,可伴随终身
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工具。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得利用它来掌握更多的技能,然后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笔者的课堂上,经常以这样一句话来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别着急,仔细看清楚,也许你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提出建议,让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例如,在學习PPT时,不是逐步讲解,而是给出建议:①同为office家族成员,它和word有一定的共性,可以用word中的方法来完成;②想清楚你的目的,用一个词来概括,然后在窗口中寻找名称与之相关的菜单和工具来解决问题。事实上,面对纷繁复杂、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成人也是这样一步一步的适应;而孩子们,正是需要在我们的引领之下形成这样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是有限的,但是信息技术确是无处不在的,当信息技术活动延伸至课外,进入生活,它对孩子们的影响却是终身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站在教育者和爱护者的角度,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才会生动有效。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2-0031-02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信息素养包含的内容甚广,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未必能够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可以立身于学生的视角,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基本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笔者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高效性:获取信息,途径知多少
在高速运作的信息化社会,网络搜索引擎为我们带来的速度体验,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期刊杂志和典藏书籍。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随着平板电脑和触屏手机的普及,笔记本已经不是最为便捷的工具。
曾在一篇报导上看到,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让他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内,甚至是在课堂上运用手机进行教学交互活动。可惜我们的小学生对于这些电子设备的认识还是肤浅的,通常只是局限于游戏,并没有充分运用其强大的信息功能,教者有必要在教学时引导他们熟悉自己身边的工具,从而更加有效地使用这些设备。例如,在教学浏览器的时候,可以将平板电脑和触屏手机带入课堂,让他们了解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中的信息查询方式,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中也可以适用。
二、选择性:信息取舍,需分清主次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多种信息传播方式让人们应接不暇。浏览者经常会被无关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忽略主要的信息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有意义的信息选择习惯,也是信息技术课堂必不可少的内容。
信息查询的效率关键在于目标的明确,对于无关紧要的信息必须忽略。例如,在以“植树节”为活动主题的一节PPT教学课堂中,学生知道植树有利于环保,所以将目标锁定在环保,而由环保引发的问题就多了,低碳、海洋、汽车尾气……这些逐渐偏离主题的内容,导致学生整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来搜集素材,最终没能完成PPT制作。这就是典型的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信息的存在都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却未必都适用,只有将注意力集中于与主题联系更密切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出需要的内容。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引导他们形成习惯,这对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意义的。
三、 批判性:信息好坏,需独自斟酌
2008年,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协会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合适原则,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发展成为批判的思想者、熟练的沟通者和社会活动积极的公民。《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中也提到,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伦理素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好奇心较强,辨别能力较弱的时期,但是这段时期特别是高年级阶段,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作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成长的保护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辨别习惯,是我们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原则提供了一些方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重新审视信息,试着去理解信息的原始意图,从而避免盲目的跟从。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经常被无意中打开的悬浮广告惊得目瞪口呆,甚至一片哗然,这种不屑又好奇的心理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契机。笔者经常以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展开思考:
第一, 这个悬浮窗口显示出你所需要的信息了吗?
第二, 你觉得这些广告有什么用意?他是给我们学生看的吗?是否可以忽略?
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竟自发地这样描述类似广告:“这些广告真是白痴!受它影响的人更是白痴!”谁愿意做一个白痴呢?还是选择视而不见吧!
四、 实践性:信息技术,需付诸实践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而学生平时运用更为广泛的还是网络。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总结,学生主要在以下方面运用网络:
一种是网络学习。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很少问教师和家长问题,他们更加乐于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去学习,甚至于数学题目,都能“百度一下”。
另一种就是网络交流。电子邮箱、论坛、qq聊天工具……已经是城市学校的学生经常谈论的话题和使用的工具。即使课堂上从未触及的QQ,一个班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拥有自己的账号。
以上两种情况家长在某些时候还是能够欣然接受的,还有一种情况就让家长比较头疼,就是学生比较热衷的“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 学生天生就是实践家,对于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学生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学习发挥得可谓是淋漓尽致,有时甚至超越了他们能够理解和判别的层面。
这时候的教师和家长需要做什么呢?当然不能停留在指责和限制层面。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该出手时就出手,多给他们使用和探索的机会,同时注意从多层面去引导他们了解自己所应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五、 延续性:信息能力,可伴随终身
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工具。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得利用它来掌握更多的技能,然后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笔者的课堂上,经常以这样一句话来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别着急,仔细看清楚,也许你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提出建议,让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例如,在學习PPT时,不是逐步讲解,而是给出建议:①同为office家族成员,它和word有一定的共性,可以用word中的方法来完成;②想清楚你的目的,用一个词来概括,然后在窗口中寻找名称与之相关的菜单和工具来解决问题。事实上,面对纷繁复杂、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成人也是这样一步一步的适应;而孩子们,正是需要在我们的引领之下形成这样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是有限的,但是信息技术确是无处不在的,当信息技术活动延伸至课外,进入生活,它对孩子们的影响却是终身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站在教育者和爱护者的角度,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才会生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