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对数学的理解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探索问题,让他们在自主活动的领域中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再创造,在数学王国中自由翱翔。
一、在活动前做好定向引导
在设计一个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说,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注意收集活动资料,在设计活动中紧扣目标,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
l、挖掘素材,因材施教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均有活动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及小组讨论、反馈交流,共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对于一些具有隐性活动因素的教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认真挖掘。
2、明确目标,以据教材
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到达新知彼岸的灯塔,同样也是评价活动及效果的依据。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显性和隐性的活动素材后,必须针对其重点、难点内容确定活动目标。
二、在活动时强化策略落实
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强化活动的落实措施,是高效达成活动目标、获得知识的关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目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策略。
l、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借助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环境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两个盛有相同多水的两个杯子里分别放人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由此观察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上升的高度又不同。这一活动的设计,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质疑到释疑随之迎刃而解,学生轻松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2、动手操作,理解知识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即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操作,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而多渠道地促进知识内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错误实际是通向理解的自然阶梯,是儿童通向更高理解水平所必需的中间环节。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应当尽量少十预,允许学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犯错误,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就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识。
3、专题研究,探索规律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學生经历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操作活动,来建构某一数学概念或掌握某一知识。我们可以把这类活动称之为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选好研究内容;(2)明确研究目的;(3)做好研究记录;(4)得出研究结论。
通过专题研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过程,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际应用,勇于创新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自己,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当前的购房问题中,可设计这样的内容:“李叔叔共有50万元存款准备购房,购房的具体条件如下(见下表)。请同学们帮李叔叔当一次参谋,让李叔叔购哪一套房最为合适?(注:购房付款时,如果一次性付清,可95折优惠)
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为李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案,如A型的5楼、C型的5楼、E型的3楼等;也有的学生设计了购E型的5楼,多余的钱可用来装修;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可以贷款买D型的3楼,这样住得舒服。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的应用,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和选择,是一种能力的再现和升华。
三、活动应注意及时总结与评价
心理学认为,及时、恰当的评价能指导学生的目标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发现某一规律时,教师可及时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并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调控。另外,再积极开展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发现、进取的良好心态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效果。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我认为其实质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个性,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使知识在活动中升华,智慧在活动中闪烁。
一、在活动前做好定向引导
在设计一个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说,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注意收集活动资料,在设计活动中紧扣目标,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
l、挖掘素材,因材施教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均有活动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及小组讨论、反馈交流,共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对于一些具有隐性活动因素的教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认真挖掘。
2、明确目标,以据教材
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到达新知彼岸的灯塔,同样也是评价活动及效果的依据。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显性和隐性的活动素材后,必须针对其重点、难点内容确定活动目标。
二、在活动时强化策略落实
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强化活动的落实措施,是高效达成活动目标、获得知识的关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目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策略。
l、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借助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环境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两个盛有相同多水的两个杯子里分别放人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由此观察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上升的高度又不同。这一活动的设计,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质疑到释疑随之迎刃而解,学生轻松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2、动手操作,理解知识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即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操作,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而多渠道地促进知识内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错误实际是通向理解的自然阶梯,是儿童通向更高理解水平所必需的中间环节。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应当尽量少十预,允许学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犯错误,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就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识。
3、专题研究,探索规律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學生经历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操作活动,来建构某一数学概念或掌握某一知识。我们可以把这类活动称之为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选好研究内容;(2)明确研究目的;(3)做好研究记录;(4)得出研究结论。
通过专题研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过程,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际应用,勇于创新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自己,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当前的购房问题中,可设计这样的内容:“李叔叔共有50万元存款准备购房,购房的具体条件如下(见下表)。请同学们帮李叔叔当一次参谋,让李叔叔购哪一套房最为合适?(注:购房付款时,如果一次性付清,可95折优惠)
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为李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案,如A型的5楼、C型的5楼、E型的3楼等;也有的学生设计了购E型的5楼,多余的钱可用来装修;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可以贷款买D型的3楼,这样住得舒服。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的应用,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和选择,是一种能力的再现和升华。
三、活动应注意及时总结与评价
心理学认为,及时、恰当的评价能指导学生的目标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发现某一规律时,教师可及时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并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调控。另外,再积极开展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发现、进取的良好心态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效果。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我认为其实质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个性,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使知识在活动中升华,智慧在活动中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