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足音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14409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4 广安协兴
  
  1904年8月22日,四川广安县协兴乡。
  一声啼哭,一个生命诞生。
  父亲为他起了一个传统的名字——邓先圣。父亲邓绍昌是读书人,兴趣广泛,母亲淡氏,普通家庭妇女。
  小时候,这孩子不叫小平。没有人说他会改变什么,几十年后,他却改变了中国。
  
  1920 欧洲
  
  1920年9月,一艘开往法国的邮船。四川少年望着舱外的海洋,古老的东方大陆在他身后越来越模糊。离别了家乡父母,16岁的少年匆匆上路——这一别,生死相隔。父亲在1938年被悍匪杀害时,他正在战争中辗转。
  法国的学业并不顺利,因为缺少学费,小平从学校流落工厂。在工厂做工的1922年到1924年,邓广泛接触工人,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5年,里昂的一个秘密工作室里,邓已经是《赤光》杂志社的一个共产主义者。他排版设计活泼美观,写字刚劲有力,文章措辞尖锐,话锋犀利。大家亲切地称他“油印博士”。
  周恩来,留法学生中的领袖之一。“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邓小平回忆说。
  1926年,接受组织派遣,少年辗转苏联求学。
  
  1927 西安
  
  1927年,邓小平由俄归国。在西安,为冯玉祥服务。
  冯是基督徒,口碑较好,他多次访问苏联。共产国际向他的部队派遣了一批新的共产党活跃分子,冯欣然接受。邓小平在一所新的政治军事学院任职。
  
  邓改名“小平”。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发生分裂,共产党员被屠杀。冯玉祥也表明立场:“根除”共产主义。为躲避冯即将发动的清共运动,小平来到武汉,党的工作转入地下。
  小平参加了“八七会议”。之前犯下错误的陈独秀遭到批判,毛泽东的武装革命理论得到响应。小平担任中央秘书长,主管文书、机要、财务等。
  
  1929 广西
  
  1929年的广西,硝烟弥漫。
  蒋桂战争打到酣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落败逃亡。小平在广西策划百色起义。战友张云逸回忆当时的邓:“二十多岁的年纪,神采奕奕,举止安详”。
  百色起义前后,小平进行土地改革运动,联合了一大批农民,成立了红七军,消灭了地主豪绅的武装,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成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
  
  1930 苏维埃时期
  
  1930年11月,红七军在“立三路线”的指导下铩羽而归,城市没攻占,百色根据地却丢了。
  小平支持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态度坚决,并同王明、博古等人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导致职务被撤,受到“严重警告”处分,被派到根据地北边的一个县担任“区巡视员”。
  1930年代初,性格耿直的小平成众矢之的。因支持毛泽东,小平被归为“毛派头子”。在与“左”倾路线作斗争期间,邓与毛泽东、王稼祥、朱德等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1930年代 长征
  
  “牛皮公司的副总经理”,这是长征时邓有趣的“职务”。
  长征中,大伙儿露营摆龙门阵。小平能说会道,大家就推他当“牛皮公司”“副总”。他跟罗荣桓争辩,说四川菜比湖南菜好吃,大赞四川回锅肉。他说:“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够。我们的回锅肉顶辣还不行,得添花椒麻一麻!”罗荣桓说不过他,败下阵来。
  
  小平还有个职务,是“制烟工”。他是老烟民了,大喇叭也卷得最好,战友们纷纷要小平卷。小平拍胸脯:我是香烟厂的!
  两万五千里,小平一里都没有少。然而,延安不是最后的终点,小平短暂担任政治部主任后,又马不停蹄地回到抗日最前线——陕甘宁边区的129师。
  129师师长刘伯承,“军人中的军人”,深受部下爱戴。多少年后小平都说,人们习惯把“刘邓”连在一起,一点也不错,“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 脍炙人口的太行“刘邓大军”东冲西突,先是抗击日军,后又与国民党军和军阀们作战,频频告捷。
  这个时期构建了邓小平成熟形象的清晰画面。他的一些演说与文章,开始出现在中共公布的档案记录中。
  
  1949年后
  
  1952年小平调职北京,先主持财政工作,后又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之一。
  新中国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危机四伏,左倾思想的危险时刻存在。1958年全国人民大炼钢铁,小平亲自下访,留法期间曾在钢铁厂工作过的他一眼就看出这种劣质的“结烧铁”不符合标准,他悲痛地说:“结烧铁”不是铁!
  “将来高跟鞋、胭脂、口红也可以用。” 1959年,小平在群众座谈会上说。
  “办食堂,现在是办啥吃啥。可不可以个人有点机动?”
  “是生活越来越单调,还是越来越丰富?共产主义是把大家搞成一个口味,还是允许各人有个人的口味?”
  1962年中央“七千人大会”之后,邓小平主持经济恢复工作,狠抓财政,国民经济在四年内大有好转。然而好景不长,邓被扣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邓的一些想法与毛泽东相左。
  
  思想上的分歧,令邓小平处境尴尬,1966年,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上生气地说:“邓小平什么事都不找我,8年不找我……他这个人耳聋,听不见,开会坐得离我很远,对我是敬鬼神而远之。”
  小平失去信任,也是意料中事。虽有政治抱负,却冰封在领袖的大旗下。
  
  1960年代后期 文革中
  
  “邓小平不低头,我们就叫他灭亡!”“批倒中国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
  1967年,年过花甲的邓小平政治生命几乎走到了尽头:被开除党内一切职务,软禁在北京;大儿子邓朴方被红卫兵迫害,从楼顶摔下致残;其他孩子下放到农村劳动……
  他什么都没有说。
  1969年,“第一号令”到小平家中。“第一号令”以中苏冲突为名,三天内将朱德、陈云、邓小平、罗瑞卿等老干部下放各省,由当地军区负责监护,名曰“战备疏散”。
  
  1970年代初 江西
  
  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
  满头花白头发的小平穿着工作服,熟练地拿起锉刀,有板有眼地锉起零件。工人们啧啧称奇,连夸“好把式”。他们觉得小平很亲切,都叫他“老邓”,还有人亲切地喊他“老头”。
  小平与工人论政。有工人说:“苏联打过来了怎么办?”
  小平说:“屯军百万只是摆样子的。”
  又有工人说:“要是苏军两万坦克一起打进来怎么办?”
  小平开玩笑:“啊!啊!两万辆坦克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六万人就能对付他们。”
  小平技术好,三年来没有出过废次品。
  
  1970年代 文革中再次被打倒
  
  邓与中央只有书信联系。
  毛泽东保留了他的党籍——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扇门。1971年国庆,游行取消。小平知道中央出了事。林彪篡权事败,逃亡中坠机。
  1973年3月,毛批示:恢复邓小平中共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送别了江西的工人同伴,小平踏上了回京的征途。
  在北京,小平再见周恩来。邓蒙难江西的时光,周给予了诸多的关心和照顾。如今又面对同样的困难——政治局、国务院堆积如山的任务,以及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
  邓小平对军队、工业、铁路、交通、钢铁、煤炭、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开始“整顿”,拨乱反正,全国各行业出现了新的转机。
  周恩来病倒之后,小平的整顿更加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在多个场合,小平都尖锐指出“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是错误的。小平还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他表示“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他得到了民心。
  江青团伙极力阻扰。他们“批林批孔”,说周恩来就是当代的“儒”。批完周,他们开始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他与极左势力格格不入,毛对邓依然心存顾虑。
  1974年的某一天,毛泽东叫邓小平帮文革作一个总结,小平谢绝了。他绵里藏针说:“我乃桃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举国齐丧,促成了共和国历史上著名的“四五运动”,矛头直指“四人帮”。
  9月9日,毛泽东辞世,留下了一个动荡的共和国江山。华国锋“接班”。
  10月,“四人帮”粉碎。但是,文革并没有因此及时画上句号。
  
  1977年以后 中国的初春
  
  1977年,“接班人”华国锋将中国带回老路子去,举起了“两个凡是”的招牌,“继续批邓”,定位“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
  尚在困境中的邓小平,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果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实事求是”,不要“两个凡是”。
  还在1977年,小平尚未恢复党内工作的时候,他就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7月,在老同志们的支持下,小平再次复出。
  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说‘凡是’。”
  其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事实上是邓小平和“两个凡是”的一次大交锋。
  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座历史的丰碑。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果断地停止“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合时宜的口号。同时,“拨乱反正”,将“十年动乱”中的冤假错案彻底平反,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徘徊、举步维艰的局面。
  初春的天气尽管寒冷,阳光却开始温暖大地。
  一年后,全国科学大会上,小平郑重宣布:我国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知识分子摘掉了帽子。
  春天的气温在升高。安徽凤阳一群年轻农民放弃吃大锅饭。地方政府知道了,说,那是资本主义的苗啊,不能搞。小平说,等等,看看再说。
  小平给他们探索的机会。农民探出了吃饱饭的春天。联产承包责任制火到全国。
  小平曾对外宾自豪地宣称: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
  他务实地发展创新,回归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诗人的作品、生活,尤其是通过诗歌建构起来的精神和品格,都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华语电影诞生后,也迅捷地捕捉着诗人的形象。自1926年的《三笑姻缘》(又名《唐伯虎点秋香》)始,诗人形象便在银幕上占据了独特的一角。在有关诗人的华语电影中,最常见的两种形象莫过于正面和负面。在正面形象中,诗人是诗意的立法者,是心忧天下的知识分子,肩负着崇高的价值;在负面形象中,诗人跌下了神坛,
期刊
我昨天到了现场,在教室里捡到一本没有写完的练习本,上面写着“4+4=6”,这个孩子叫尼古拉耶夫,不知道他有没有活着  9月1日,新学期第一天。  但对于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小镇的孩子们,灾难却在开学典礼时从天而降。  上午9点零5分,30多名恐怖分子突然包围了别斯兰第一中学的操场,1000多师生和家长被扣为人质。之后的3天,泪水、鲜血、伤痛,将3万3千人的小镇紧紧裹住,令全世界为之揪心。  
期刊
上海策防“白发城市”    上海为缓解户籍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已采取相应措施遏制白发时代来临。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城市。2003年末,本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4.67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9.49万。如果人口不流动的话,2020年上海3个人中将有1个老人。上海将成为“白发城市”。  上海的人口自然变动已经持续11年负增长。2003年,上海户籍人口出生5
期刊
邓绍昌,也许有很多原因解释他为什么送16岁的儿子出国,但他给中国的今天,送出了一个奇迹。    发蒙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个孩子诞生在川北道顺府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今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其父邓绍昌,按谱系为这个孩子取名邓先圣。  邓家原籍江西吉安卢陵县。1380年,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邓氏一脉诗礼传家,人才辈出,一直是广安的名门望族。  1909
期刊
过去两年内,他从国内各主要城市的地产商的头上抢走了1200万平方米的土地。他个人则多次放言,要从大腕们的头顶上跨过去,成为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商  能在凌晨2点,拿出自己的内部文件,向一个远方来客,反复念叨着枯燥的名词,解释自己的公司战略,这样的老总,你见过没有?天津顺驰的大老板孙宏斌就是这么一个固执而认真的人。  8月末,天津城酷暑渐去。孙宏斌在他的总部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希望一次性将“以
期刊
小时候,他不叫小平。也没有人说他会改变什么。  历史让我们困惑:如果他15岁那年,父亲将儿子送往欧洲的决定,在母亲挽留的眼泪中终止会有什么答案?  他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数十年后,人们和世界发现,那个叫邓绍昌的中年四川人,送给中国和世界一个奇迹。  他和普通青年一样,开始拥有爱情,开始孕育属于自己生命延续的后代,开始在工作中结交朋友。开始有自己的政敌。  1978年开始,邓开始发言,他还原了经典马克
期刊
在纽约,差点要宣布破产了,手里紧抓住最后一张可透支6万美金的信用卡和一台小摄录机,对自己说 :“我还是要拍电影”  听话筒里她在说话,声音沙沙的,礼貌而有距离感,怎么也该40岁了。  与她在星皓电影公司见面,居然是一张令人羡慕的BABY FACE,白鞋、浅灰裤、深灰衣、铅灰帽,帽上有可爱醒目的小红边,这副模样,怎么看也就二十多岁。  坐下来与她交流,说话快得就像泉水一样汩汩冒出来,透着女人少见的坦
期刊
他热爱着事业,也倚重家庭,在家里,他是妻子永远的爱人同志,妻子是他至诚的随行者。  他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却始终做他们的倾听者。在孩子们眼中,小平是一位随和亲切而又威严的父亲。  他最终的愿望实现了,过上一个真正的平民的生活。    桥牌 海水 足球    邓小平酷爱打桥牌。他的桥牌技艺常常令专业选手叫好,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高级桥牌迷”。  他说:“唯独打桥牌时,我才什么都不想。”这种特殊的休
期刊
“好不容易下去一趟,我才不呢!”  (邓小平全家最后一次去北戴河时,北京医院几经研究终于同意他下海,他很高兴。护士婉转地说:“今天下海咱们表现好一点,少游一会儿,明天就还能批准咱们再游。好吗?”)  “卓琳呀,快来看,丝瓜又开花啰!”  (江西流放。邓小平面对生活的困难,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在院子里种上了菜,精耕细作,自得其乐。)  “你给我烟,我就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不给我烟,我就不告诉你
期刊
距8月22日还有30天。  置身广安,浓浓的纪念气氛充溢在全部空气中。它们都在强化着这样的信息:这是邓小平的家乡。  邓小平从15岁离开故乡,再也没有回去过。但是,在邓小平一百周年之际,应该回到故乡的,都回来了。他在北京的家门前种的树,也已经回到了他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他使用过的许多物件,都将成为设在故乡纪念园里的陈列馆的藏品。  邓小平生前没有给家乡任何特殊政策,他建立了几个著名的特区,但是,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