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有教无类”是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育人理念,原意指人无分高低贵贱均可接受教育,而在当前,“有教无类”更应凸显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紧扣科学教育观,提出了“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开展海量阅读工程、推进“走班制”等改革措施,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涵型人才。我刊采访到了该校主管教学与德育工作的两位副校长,一窥该校“精心、精细、精品”办学的究竟。
周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曾任班主任、备课组组长、年级组组长、教学副主任、教学主任等职务,现任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学副校长,主抓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曾获得东城区化学骨干教师、东城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东城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专业功底深厚,教学效果优异。注重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主抓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罗红燕,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1999年至2000年参加中国教育部与美国合作的AFS教师交流项目,在美国麻省小学和中学工作一年。回国后担任过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学主任、年级部长和德育副校长等职务。作为东城区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所带双语实验班成绩斐然,学生全部进入清华、北大、复旦等中国名校以及美国名校。带领学校德育团队不断打造现代时尚的德育品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平台,真正做到“有层次,无淘汰”。
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以下简称“北京171中学”)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的学生加起来有近3 000人。为了让所有学生在智力条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不尽相同的情况获得同样的发展,学校于2008年首创性地提出“做有层次、无淘汰教育”的理念,追求有特色、高品质的成长发展。
德育:用阅读韬养内涵
“有层次,无淘汰”理念提出后,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和设计,有效落实、努力实践,并将其打造成全校的共同教育观。德育是学校首要关注的领域,这是比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工作。“海量阅读工程”活动是北京171中学德育工作中最具特色、最富价值且最见成效的一道风景线。自2010年启动以来,学校一直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扩大知识视野,提高阅读速度、效率和理解、表述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人格,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这与学校长期提倡的“善、博、雅”的德育愿景是相辅相成的,“以善为本”,在阅读中体验人间百态,砥砺心志,陶养善心;“以博取径”,通过海量阅读,广泛涉猎,为将来学有专攻打下基础;“以书达雅”,将好书中习得的知识外化,为语言、行为乃至心灵凝注高雅的素质。
罗红燕副校长介绍说,学校的海量阅读工程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输入”就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机会,“输出”就是让学生将阅读、理解以及消化了的内容表达出来,两个环节都搭载有丰富的活动。
在“输入”环节,首先要做到的是对阅读时间的保证,学校利用晨读、课内计量、课外补充计量3种方式保证学生拥有充裕的阅读时间。晨读是让学生利用周二至周五早上7:40~7:50的时间进行朗读,主要是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课内计量是将阅读纳入课时,每周拿出1节语文课和1节大自习课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其间学生自我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补充计量是让学生利用周六、日时间在家中完成120分钟的阅读,时刻不放松对阅读习惯的养成。
学校还通过组织“晨跑赠美文”“图书漂流”“儒学讲堂”等活动延展学生的阅读面。每天清晨,学校的操场上都会跃动着许许多多的身影,他们身着不同颜色的校服,或跑或跳,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结束“晨练”后,他们就可以获得校德育处精心准备的“千字美文”。据统计,每天参加晨跑的学生可达1 000多人次,这些学生仅晨读的文字阅读量就可达每人每年40余万字。
海量阅读活动期间,除馆藏的25万册图书可以被利用外,部分期刊和学生自己“贡献”的图书也会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充分流通。
“儒学讲堂”则秉承“立足于传统,根植于文化”的宗旨,在录播设备和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向全校学生推送视频学习资料。罗红燕副校长说:“‘儒学讲堂’已坚持开展了4年,分别以‘论语讲读’‘蒙学广汇’‘汉文连句’‘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对联’为主题,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带领学生欣赏文化典籍。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北京市语文高考题就考察了学生的对联仿作能力,我校学生因‘儒学讲堂’的积累,在这方面发挥得很好。”
与“输入”环节相同,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输出”也十分重要。学校组织“海量阅读大讲堂”,鼓励全校学生自愿报名、自选内容、自拟题目,将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点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介绍给大家。首次活动就非常成功,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激起了更多学生的演讲“欲望”。举办第二期活动时,学生报名更加踊跃,学校变通活动方式,将“全校演讲”转换为“班级演讲”,先由学生在本班演讲,再通过“推优”实现“串班互讲”,让学生始终对阅读和表达保持着高度热情。除此以外,学校还多次组织诗歌朗诵会、读书研讨会以及知识竞赛,让活动成为“海量阅读工程”的载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图书配备只是环境和资源建设的问题,配建标准化图书馆(室),采购定量图书后就万事大吉。但在北京171中学,“读书”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图书、期刊也不仅仅是摆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它们在校园中流动起来,与学生亲密接触,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积累知识,提升素质,韬养内涵。
海量阅读工程活动:“蚂蚁的哲学”知识竞赛
智育:用实验丰富学识
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科技类竞赛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北京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是北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竞赛之一,北京171中学曾多次承办并参加该项赛事,且屡获嘉奖,充分证明了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实力。
周林副校长分享了学校在科技教学方面积累的经验,他认为积极的教育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合理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实验条件共同决定了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程度。首先,学校根据具有一定科学基础和素养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帮助他们在科技领域收获更广阔的发展。其次,聘请富有科学教育经验和能力的骨干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习相关科技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再次,应用金字塔形的培养形式,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科学带来的快乐。最后,打造专业、实用的机器人活动教室,为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除此以外,北京171中学还建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金工木工室以及多间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包括生化测量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以及数字化物理实验室等。
生化测量实验室配有气相色谱分析仪、COD测定仪、BOD测定仪、水质分析仪、数字式测温仪、紫外光谱仪、浊度计等多种现代化、高性能的实验设备,可开展“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等多项实验,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水质测量、空气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创新实验研究。
微生物实验室配有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厌氧培养箱、核酸/蛋白质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数码显微镜、全温振荡器、冷冻高速离心机等设备,可进行“微生物培养”“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产与分离”“食品及饮用水微生物指标检测”“DNA的提取与鉴定”等多项实验。
数理实验室以“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为基本系统结构,配有最新的传感器设备,能够完成涵盖理科内容的多学科实验任务。例如力、热、声、光、电、位移、磁感强度、辐射等多种物理量数据的采集。传感器数据通过采集器处理后上传到计算机,由教学软件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且拥有误差小、实验耗时短的优势。信息化的实验手段可以拓展学生探究日常生活的能力,从而能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在“有层次,无淘汰”的理念指导下,实验室的应用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面,在国家课程实验教学中使用,以此为主导,保证课程大纲所涉及的实验正常开展;二是拓展层面,为课外兴趣小组提供支持,按照学生使用需求适时开放;三是特色层面,为参与重点实验的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设备,让他们可以更深层次地钻研科学知识。依据综合教育改革精神,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将会做出调整,可能会将物理、生物、化学、地理、通用技术等多种学科的课堂都搬到这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学科知识点。这些实验室虽然造价昂贵,但使用率非常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尽其用。
学生使用电子显微镜搭配计算机进行实验
体美全面发展:用兴趣彰显个性
围绕“有层次,无淘汰”的办学理念,学校在教学方面提出更具体的“三优培养目标”,即优秀生更优、普通生成优、潜质生向优,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提升。主管教学的周林副校长说:“要做到人人有提升,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最主要的是‘对症下药’,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开发课程,让他们能够参与并享受其中。这就像吃自助餐一样,人们的满足感来源于种类丰盛的饭菜,谁都可以从中挑选出自己喜爱的几样。而我们所讲的课程就类似于这些饭菜,只有将课程的种类做全、做丰富,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自2007年起,学校就开始推行课程改革,尝试在体育学科上开展模块教学。与高校的体育课堂类似,学校为部分年级的学生安排了篮球、乒乓球、跆拳道、游泳等6个模块,让学生在学期开始前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改革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面对自己“爱吃的饭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仅如期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提升了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模块教学也为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现阶段学校对艺术领域(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进行了全面整合,非毕业年级全面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开设了音乐剧、人偶动漫制作、篆刻、芭蕾舞等20个模块供学生选择,辐射2 000多名学生。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至少可以掌握2~3项艺术特长。在艺术普及化教育基础上,更多有艺术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学生的综合审美意识和素养也得到提升。
学校虽然还没有实现全学科的“走班制”教学,但已根据自身思考和课程需要做出了相应的教育装备调整,将课程、教师、教室3种元素有机结合,运用“专项、专人、专室”模式开展艺术教育。为此,学校开辟了20余间艺术专用教室供学生进行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帮助他们实现侧重点不同的个性化发展。将来,学校会继续推行“走班制”教学模式,力争实现全学科覆盖,并在教室建设方面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需要添置器材和设备,让每门课程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名学生也都是特色鲜明的个体,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更不应该是“流水线式”的简单“加工”。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层次”教育,让学生体验到了更适合自身的教育,这样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学校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建校、治校、兴校的特色发展之路,践行着肩鸿任巨的育人责任与使命。
“有教无类”是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育人理念,原意指人无分高低贵贱均可接受教育,而在当前,“有教无类”更应凸显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紧扣科学教育观,提出了“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开展海量阅读工程、推进“走班制”等改革措施,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涵型人才。我刊采访到了该校主管教学与德育工作的两位副校长,一窥该校“精心、精细、精品”办学的究竟。
周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曾任班主任、备课组组长、年级组组长、教学副主任、教学主任等职务,现任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学副校长,主抓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曾获得东城区化学骨干教师、东城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东城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专业功底深厚,教学效果优异。注重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主抓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罗红燕,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1999年至2000年参加中国教育部与美国合作的AFS教师交流项目,在美国麻省小学和中学工作一年。回国后担任过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学主任、年级部长和德育副校长等职务。作为东城区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所带双语实验班成绩斐然,学生全部进入清华、北大、复旦等中国名校以及美国名校。带领学校德育团队不断打造现代时尚的德育品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平台,真正做到“有层次,无淘汰”。
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以下简称“北京171中学”)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的学生加起来有近3 000人。为了让所有学生在智力条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不尽相同的情况获得同样的发展,学校于2008年首创性地提出“做有层次、无淘汰教育”的理念,追求有特色、高品质的成长发展。
德育:用阅读韬养内涵
“有层次,无淘汰”理念提出后,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和设计,有效落实、努力实践,并将其打造成全校的共同教育观。德育是学校首要关注的领域,这是比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工作。“海量阅读工程”活动是北京171中学德育工作中最具特色、最富价值且最见成效的一道风景线。自2010年启动以来,学校一直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扩大知识视野,提高阅读速度、效率和理解、表述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人格,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这与学校长期提倡的“善、博、雅”的德育愿景是相辅相成的,“以善为本”,在阅读中体验人间百态,砥砺心志,陶养善心;“以博取径”,通过海量阅读,广泛涉猎,为将来学有专攻打下基础;“以书达雅”,将好书中习得的知识外化,为语言、行为乃至心灵凝注高雅的素质。
罗红燕副校长介绍说,学校的海量阅读工程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输入”就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机会,“输出”就是让学生将阅读、理解以及消化了的内容表达出来,两个环节都搭载有丰富的活动。
在“输入”环节,首先要做到的是对阅读时间的保证,学校利用晨读、课内计量、课外补充计量3种方式保证学生拥有充裕的阅读时间。晨读是让学生利用周二至周五早上7:40~7:50的时间进行朗读,主要是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课内计量是将阅读纳入课时,每周拿出1节语文课和1节大自习课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其间学生自我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补充计量是让学生利用周六、日时间在家中完成120分钟的阅读,时刻不放松对阅读习惯的养成。
学校还通过组织“晨跑赠美文”“图书漂流”“儒学讲堂”等活动延展学生的阅读面。每天清晨,学校的操场上都会跃动着许许多多的身影,他们身着不同颜色的校服,或跑或跳,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结束“晨练”后,他们就可以获得校德育处精心准备的“千字美文”。据统计,每天参加晨跑的学生可达1 000多人次,这些学生仅晨读的文字阅读量就可达每人每年40余万字。
海量阅读活动期间,除馆藏的25万册图书可以被利用外,部分期刊和学生自己“贡献”的图书也会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充分流通。
“儒学讲堂”则秉承“立足于传统,根植于文化”的宗旨,在录播设备和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向全校学生推送视频学习资料。罗红燕副校长说:“‘儒学讲堂’已坚持开展了4年,分别以‘论语讲读’‘蒙学广汇’‘汉文连句’‘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对联’为主题,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带领学生欣赏文化典籍。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北京市语文高考题就考察了学生的对联仿作能力,我校学生因‘儒学讲堂’的积累,在这方面发挥得很好。”
与“输入”环节相同,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输出”也十分重要。学校组织“海量阅读大讲堂”,鼓励全校学生自愿报名、自选内容、自拟题目,将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点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介绍给大家。首次活动就非常成功,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激起了更多学生的演讲“欲望”。举办第二期活动时,学生报名更加踊跃,学校变通活动方式,将“全校演讲”转换为“班级演讲”,先由学生在本班演讲,再通过“推优”实现“串班互讲”,让学生始终对阅读和表达保持着高度热情。除此以外,学校还多次组织诗歌朗诵会、读书研讨会以及知识竞赛,让活动成为“海量阅读工程”的载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图书配备只是环境和资源建设的问题,配建标准化图书馆(室),采购定量图书后就万事大吉。但在北京171中学,“读书”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图书、期刊也不仅仅是摆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它们在校园中流动起来,与学生亲密接触,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积累知识,提升素质,韬养内涵。
海量阅读工程活动:“蚂蚁的哲学”知识竞赛
智育:用实验丰富学识
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科技类竞赛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北京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是北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竞赛之一,北京171中学曾多次承办并参加该项赛事,且屡获嘉奖,充分证明了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实力。
周林副校长分享了学校在科技教学方面积累的经验,他认为积极的教育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合理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实验条件共同决定了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程度。首先,学校根据具有一定科学基础和素养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帮助他们在科技领域收获更广阔的发展。其次,聘请富有科学教育经验和能力的骨干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习相关科技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再次,应用金字塔形的培养形式,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科学带来的快乐。最后,打造专业、实用的机器人活动教室,为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除此以外,北京171中学还建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金工木工室以及多间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包括生化测量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以及数字化物理实验室等。
生化测量实验室配有气相色谱分析仪、COD测定仪、BOD测定仪、水质分析仪、数字式测温仪、紫外光谱仪、浊度计等多种现代化、高性能的实验设备,可开展“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等多项实验,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水质测量、空气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创新实验研究。
微生物实验室配有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厌氧培养箱、核酸/蛋白质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数码显微镜、全温振荡器、冷冻高速离心机等设备,可进行“微生物培养”“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产与分离”“食品及饮用水微生物指标检测”“DNA的提取与鉴定”等多项实验。
数理实验室以“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为基本系统结构,配有最新的传感器设备,能够完成涵盖理科内容的多学科实验任务。例如力、热、声、光、电、位移、磁感强度、辐射等多种物理量数据的采集。传感器数据通过采集器处理后上传到计算机,由教学软件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且拥有误差小、实验耗时短的优势。信息化的实验手段可以拓展学生探究日常生活的能力,从而能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在“有层次,无淘汰”的理念指导下,实验室的应用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面,在国家课程实验教学中使用,以此为主导,保证课程大纲所涉及的实验正常开展;二是拓展层面,为课外兴趣小组提供支持,按照学生使用需求适时开放;三是特色层面,为参与重点实验的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设备,让他们可以更深层次地钻研科学知识。依据综合教育改革精神,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将会做出调整,可能会将物理、生物、化学、地理、通用技术等多种学科的课堂都搬到这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学科知识点。这些实验室虽然造价昂贵,但使用率非常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尽其用。
学生使用电子显微镜搭配计算机进行实验
体美全面发展:用兴趣彰显个性
围绕“有层次,无淘汰”的办学理念,学校在教学方面提出更具体的“三优培养目标”,即优秀生更优、普通生成优、潜质生向优,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提升。主管教学的周林副校长说:“要做到人人有提升,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最主要的是‘对症下药’,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开发课程,让他们能够参与并享受其中。这就像吃自助餐一样,人们的满足感来源于种类丰盛的饭菜,谁都可以从中挑选出自己喜爱的几样。而我们所讲的课程就类似于这些饭菜,只有将课程的种类做全、做丰富,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自2007年起,学校就开始推行课程改革,尝试在体育学科上开展模块教学。与高校的体育课堂类似,学校为部分年级的学生安排了篮球、乒乓球、跆拳道、游泳等6个模块,让学生在学期开始前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改革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面对自己“爱吃的饭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仅如期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提升了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模块教学也为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现阶段学校对艺术领域(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进行了全面整合,非毕业年级全面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开设了音乐剧、人偶动漫制作、篆刻、芭蕾舞等20个模块供学生选择,辐射2 000多名学生。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至少可以掌握2~3项艺术特长。在艺术普及化教育基础上,更多有艺术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学生的综合审美意识和素养也得到提升。
学校虽然还没有实现全学科的“走班制”教学,但已根据自身思考和课程需要做出了相应的教育装备调整,将课程、教师、教室3种元素有机结合,运用“专项、专人、专室”模式开展艺术教育。为此,学校开辟了20余间艺术专用教室供学生进行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帮助他们实现侧重点不同的个性化发展。将来,学校会继续推行“走班制”教学模式,力争实现全学科覆盖,并在教室建设方面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需要添置器材和设备,让每门课程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名学生也都是特色鲜明的个体,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更不应该是“流水线式”的简单“加工”。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层次”教育,让学生体验到了更适合自身的教育,这样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学校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建校、治校、兴校的特色发展之路,践行着肩鸿任巨的育人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