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能否避免投资过热,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型,现在看依然是困难重重
备受业界关注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即将揭开面纱。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石化联合会”)内部获悉,“规划”内容已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原则性批准,目前正在做最后的修改并定稿,预计将在本月底正式对外公布。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将保持10%以上,预计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同时,要形成超过15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特大型企业,行业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型。
“完成总产值目标倒问题不大,相反,问题在于石化行业的投资过热、产能过剩问题。我们故意将增长目标调低了一些,但实际最后的发展很可能远远超过10%,需要警惕投资持续过热带来的泡沫。”石化联合会内部参与“规划”制定的内部人士指出。
争议超高速
“作为指导石化业下一个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规划’的总量控制和引导最难,在制定中争议最大,并经过了多次修改。”上述石化联合会内部参与“规划”制定的内部人士如是说。
记者获悉,在初稿中拟定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要达到13%~15%;预计到2015年,石化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6万~18万亿元。这等于是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发改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中国石化行业总产值为8.88万亿元。
如此高速的发展目标,在征求业内专家意见时遭到了激烈争论。反对意见认为:中央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已将经济增长目标从8%下调到7%。石化行业也需要放慢速度,调整结构。
最终,降低目标的意见占据了主流。4月25-26日,石化联合会召开三届二次理事会,讨论通过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下称《指南》),明确“十二五”石化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10%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
记者获悉,上述《指南》目标被基本确定,将于本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对外公布,只是在部分细节表述上可能会做修改。“规划”同时还将提出一些硬性的约束指标,如要求“石化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要比“十一五”末下降15%,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和7%”。
“行业经济总量上,我们不主张速度太快。10%和15万亿的发展目标,可能略为保守。但考虑到‘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需要,行业转型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如果太快了就不好引导。” 石化联合会产业发展部研究处副处长蔡恩明表示。
从目前的情况看,“规划”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石化行业在2009年开始探底回升后,2010年就重新开始快速增长,当年增速高达34.1%。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石油化工协会发布的《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石化行业总产值将迈上10万亿台阶,经济增长保持在两位数。同时,“将无法避免地面临来自内外界的双重压力,这主要是全面性产能过剩、通胀、节能减排等。”
“太赚钱”的诱惑
在今年两会上海团的分组讨论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戎光道对当前石化行业的现状提出尖锐批评。他认为:石化行业在全国的布局相当不合理,产能已经过剩,但各地还在不停上马。
在其发言过程中,上海市一位主要领导插话说,“各地之所以不停上马,是因为你们这个行业太赚钱,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引发会场一片笑声。
“太赚钱”三字,揭示了石化行业持续性投资过热的本因。在强烈的赚钱效应下,企业与政府的投资冲动都非常强烈。地方政府希望上大型石化项目,以此拉动GDP增加政绩;企业则希望跑马圈地、抢占市场,赚取更多利润。
“十一五”期间,石化业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行业之一,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度增长。2010年总投资规模894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79%,年均增幅达30.5%。相比同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25.5%的增长速度,快了5个百分点。
而在“十二五”时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股石化投资热潮将会减弱。
在已公布“十二五”规划的省市中,大多数都将石化产业作为了支柱产业或者重点发展对象。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广西、广东、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等十余省规划要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
实际上,对很多省市而言,其并不具备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以中部大省湖北为例,在省域范围内仅有年产百余万吨的小油田——江汉油田,但石化业位列该省七大千亿支柱性产业之一,且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倍增”。
“地方政府想上大炼油、大化工的冲动非常强烈,‘十二五’各个地方规划的项目总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资源基础,他们就想办法‘傍’央企,拉央企去投资上马大项目。如果放任发展,最后肯定是到处布点、严重过剩,最好看政府怎么来协调、平衡这个问题。”蔡恩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调控执行力何在?
面对如火如荼的投资热潮,石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如何实现有效引导,成为一时焦点。从业内多数观点看来,降低发展目标并不能起到强制性作用,关键还在于中央政府调控措施的坚决执行。
4月12日,发改委公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对投资严重过热的煤化工紧急叫停。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等都将被禁止。
这是在石化投资整体过热下,发改委发出的又一个明确调控号令。
不过,发改委的“紧箍咒”能否起到实效,目前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从近几年煤化工项目的发展情况看,发改委的历次调控措施多数流于形式。调控执行过程中,实际力度大打折扣。
早在2006年7月,发改委就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暂停煤变油项目核准,禁批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变油项目;2008年8月,煤制油项目审批权收归中央;2010年6月,煤制天然气的地方审批权也被中央收回。
但是,煤化工项目却越调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建和已批待建煤化工项目新增用煤已超过亿吨,各地规划拟建项目新增用煤总量还有几亿吨。投资金额和预算数,高达数万亿,仅山西一省就明确表示要向煤化工领域投资8000亿元以上。
“这些煤化工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大型央企与地方政府联姻的产物。国家要求调控,央企跑马圈地的步伐一点没停,地方拉项目、配套资源的热情也没减,很多上百亿的大项目都是未批先动工。央企都是拿着国家的钱去投资,发改委怎么去关停?损失下来还是国家的。”石化联合会内部一业内人士说道。
政策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决定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健康程度。一旦放任,后果将非常严重。目前国内石化业的很多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迹象已非常明显,产业泡沫已经很大。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总炼油产能已达1000万桶/天,高于表观石油需求量135万桶/天。而“十二五”时期,几大石油公司还将新建大型炼油项目13个,新增炼油能力3.2亿吨/年。届时,全国炼油产能将突破8亿吨/年,过剩将超过2.5亿吨/年。
备受业界关注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即将揭开面纱。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石化联合会”)内部获悉,“规划”内容已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原则性批准,目前正在做最后的修改并定稿,预计将在本月底正式对外公布。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将保持10%以上,预计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同时,要形成超过15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特大型企业,行业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型。
“完成总产值目标倒问题不大,相反,问题在于石化行业的投资过热、产能过剩问题。我们故意将增长目标调低了一些,但实际最后的发展很可能远远超过10%,需要警惕投资持续过热带来的泡沫。”石化联合会内部参与“规划”制定的内部人士指出。
争议超高速
“作为指导石化业下一个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规划’的总量控制和引导最难,在制定中争议最大,并经过了多次修改。”上述石化联合会内部参与“规划”制定的内部人士如是说。
记者获悉,在初稿中拟定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要达到13%~15%;预计到2015年,石化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6万~18万亿元。这等于是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发改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中国石化行业总产值为8.88万亿元。
如此高速的发展目标,在征求业内专家意见时遭到了激烈争论。反对意见认为:中央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已将经济增长目标从8%下调到7%。石化行业也需要放慢速度,调整结构。
最终,降低目标的意见占据了主流。4月25-26日,石化联合会召开三届二次理事会,讨论通过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下称《指南》),明确“十二五”石化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10%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
记者获悉,上述《指南》目标被基本确定,将于本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对外公布,只是在部分细节表述上可能会做修改。“规划”同时还将提出一些硬性的约束指标,如要求“石化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要比“十一五”末下降15%,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和7%”。
“行业经济总量上,我们不主张速度太快。10%和15万亿的发展目标,可能略为保守。但考虑到‘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需要,行业转型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如果太快了就不好引导。” 石化联合会产业发展部研究处副处长蔡恩明表示。
从目前的情况看,“规划”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石化行业在2009年开始探底回升后,2010年就重新开始快速增长,当年增速高达34.1%。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石油化工协会发布的《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石化行业总产值将迈上10万亿台阶,经济增长保持在两位数。同时,“将无法避免地面临来自内外界的双重压力,这主要是全面性产能过剩、通胀、节能减排等。”
“太赚钱”的诱惑
在今年两会上海团的分组讨论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戎光道对当前石化行业的现状提出尖锐批评。他认为:石化行业在全国的布局相当不合理,产能已经过剩,但各地还在不停上马。
在其发言过程中,上海市一位主要领导插话说,“各地之所以不停上马,是因为你们这个行业太赚钱,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引发会场一片笑声。
“太赚钱”三字,揭示了石化行业持续性投资过热的本因。在强烈的赚钱效应下,企业与政府的投资冲动都非常强烈。地方政府希望上大型石化项目,以此拉动GDP增加政绩;企业则希望跑马圈地、抢占市场,赚取更多利润。
“十一五”期间,石化业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行业之一,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度增长。2010年总投资规模894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79%,年均增幅达30.5%。相比同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25.5%的增长速度,快了5个百分点。
而在“十二五”时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股石化投资热潮将会减弱。
在已公布“十二五”规划的省市中,大多数都将石化产业作为了支柱产业或者重点发展对象。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广西、广东、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等十余省规划要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
实际上,对很多省市而言,其并不具备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以中部大省湖北为例,在省域范围内仅有年产百余万吨的小油田——江汉油田,但石化业位列该省七大千亿支柱性产业之一,且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倍增”。
“地方政府想上大炼油、大化工的冲动非常强烈,‘十二五’各个地方规划的项目总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资源基础,他们就想办法‘傍’央企,拉央企去投资上马大项目。如果放任发展,最后肯定是到处布点、严重过剩,最好看政府怎么来协调、平衡这个问题。”蔡恩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调控执行力何在?
面对如火如荼的投资热潮,石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如何实现有效引导,成为一时焦点。从业内多数观点看来,降低发展目标并不能起到强制性作用,关键还在于中央政府调控措施的坚决执行。
4月12日,发改委公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对投资严重过热的煤化工紧急叫停。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等都将被禁止。
这是在石化投资整体过热下,发改委发出的又一个明确调控号令。
不过,发改委的“紧箍咒”能否起到实效,目前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从近几年煤化工项目的发展情况看,发改委的历次调控措施多数流于形式。调控执行过程中,实际力度大打折扣。
早在2006年7月,发改委就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暂停煤变油项目核准,禁批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变油项目;2008年8月,煤制油项目审批权收归中央;2010年6月,煤制天然气的地方审批权也被中央收回。
但是,煤化工项目却越调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建和已批待建煤化工项目新增用煤已超过亿吨,各地规划拟建项目新增用煤总量还有几亿吨。投资金额和预算数,高达数万亿,仅山西一省就明确表示要向煤化工领域投资8000亿元以上。
“这些煤化工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大型央企与地方政府联姻的产物。国家要求调控,央企跑马圈地的步伐一点没停,地方拉项目、配套资源的热情也没减,很多上百亿的大项目都是未批先动工。央企都是拿着国家的钱去投资,发改委怎么去关停?损失下来还是国家的。”石化联合会内部一业内人士说道。
政策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决定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健康程度。一旦放任,后果将非常严重。目前国内石化业的很多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迹象已非常明显,产业泡沫已经很大。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总炼油产能已达1000万桶/天,高于表观石油需求量135万桶/天。而“十二五”时期,几大石油公司还将新建大型炼油项目13个,新增炼油能力3.2亿吨/年。届时,全国炼油产能将突破8亿吨/年,过剩将超过2.5亿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