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一直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坚持聚焦人才培养,坚持人才培养“优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持续深化关键改革,致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师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正确引领人才培养
1.明确理念要求。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必须理念先行,积极主动贯彻教学规律,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文化引领师生。在《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坚持更新教育理念先行,持续确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质量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2.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学校确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纲领性文件,编制《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专项规划》,印发并实施《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实施方案,开启发展北林特色一流本科教育,助推世界一流林业大学建设。
3.突出学生成长。学校逐步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培养观,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紧跟时代要求,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特别是第三聘期制定了具体引导政策,让教师从重科研轻教学、唯论文课题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课堂育人、更加关心学生成长。
健全教育教学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能力
1.聘期制保障教学。教学激励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修订教学奖励办法,设置三大奖励体系。启动实验系列正高职称评审。学校以聘期任务的方式,坚持教学导向,把教师的精力集中到投入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2.建立有效协同育人。出台产教融合和科研反哺教学文件,优化校内联动、校外协同、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密切教学科研关系。通过融合最新前沿知识进入课程资源,科研平台成为实践基地,培养方案得到优化,形成了新的教学团队。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卓越人才培养能力
1.强化教师培训。学校在持续补充教师队伍的同时,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培训、优秀教案评选、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年来,举办“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类专题培训班,组织教师及管理人员赴校外系统学习、交流及调研七百余人次。
2.突出育人职责。明确教师育人责任,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确保教育教学上水平。完善评价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全方位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引导全体教师用知识教育学生、用行动爱护学生、用爱心关爱学生,既“教书”,又“育人”。
3.培育教学名师。激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成长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潜心教书育人,设立教学名师教研专项,各类优质资源向目标群体倾斜,打造教学名师梯队,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近三年,学校培育校级教学名师30名,省部级教学名师1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致力学生未来发展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学籍管理和学分制改革,为学生在入校后提供两次重新选专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专业、更好地考虑人生发展。学校学分制改革在全国率先考虑学生的校外选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应用,促进和肯定学生的多形式、全方位学习,无障碍认定校外选修学分。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丰富专业内涵,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坚持每年及时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适应国家需要、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适应教育规律、适应学生成长、适应质量要求”的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动对接人才需求。12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建设点,2个专业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
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起以“林业 ”为特色的“广谱式、嵌入式、精準式”三层次金字塔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办实验班、创新班和创业教育大课堂,资助学科竞赛,培育“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加强美育工作。近年来,获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荣誉2项;斩获国际及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奖多项。
4.开设暑期学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国际前沿视野,实施个性化培养,自2018年起开设暑期学期,建立三学期制,邀请国内外名师开设前沿性、研讨性、创新性课程,国际教师占比超过50%,受益学生多,成效显著。
加强资源建设,提升课堂育人效果
1.不断加强教材建设。独立设置教材管理部门,印发《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教材建设资助办法》,强化教材工作,激发教师编写教材动力。学校发起成立“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建设战略联盟”,引领涉林专业优质特色教材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教材申报及建设系列工作,学校教师主编的261种教材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有力抢占教材出版制高点和话语权。
2.创新推进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以建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为龙头,加大课程建设力度。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8门,累计选课近50万人次;建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项。牵头10所行业高校成立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推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全力落实思政课教学,探索推进课程思政
1. 创新思政课教学。重点就课堂教学、集体备课、实践教学、考试改革、教学创新等形成明确的质量提升要求。鼓励教师采用雨课堂、微格教学等新手段;支持教师为学生制作思政课专用的励志式、成长型课堂笔记本,让课堂学习与学生成长相结合。成立思政课实践教研室,拨付思政课实践专项经费,探索主题展览、主题教育等新方式;建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统一、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形成联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2.持续加强课程思政。2017年,学校课程思政研究获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点攻关项目,在课题研究与课程试点基础上,遴选确立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专项课题121项,组织广大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实际,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课程思政覆盖到所有教学单位。2019年,学校党委制定并印发《北京林业大学关于实施本科课程思政的十项规定(试行)》,明确课程思政总体要求、主要目标、组织体系、实施范围、工作合力、教学重点、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师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正确引领人才培养
1.明确理念要求。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必须理念先行,积极主动贯彻教学规律,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文化引领师生。在《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坚持更新教育理念先行,持续确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质量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2.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学校确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纲领性文件,编制《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专项规划》,印发并实施《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实施方案,开启发展北林特色一流本科教育,助推世界一流林业大学建设。
3.突出学生成长。学校逐步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培养观,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紧跟时代要求,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特别是第三聘期制定了具体引导政策,让教师从重科研轻教学、唯论文课题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课堂育人、更加关心学生成长。
健全教育教学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能力
1.聘期制保障教学。教学激励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修订教学奖励办法,设置三大奖励体系。启动实验系列正高职称评审。学校以聘期任务的方式,坚持教学导向,把教师的精力集中到投入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2.建立有效协同育人。出台产教融合和科研反哺教学文件,优化校内联动、校外协同、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密切教学科研关系。通过融合最新前沿知识进入课程资源,科研平台成为实践基地,培养方案得到优化,形成了新的教学团队。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卓越人才培养能力
1.强化教师培训。学校在持续补充教师队伍的同时,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培训、优秀教案评选、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年来,举办“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类专题培训班,组织教师及管理人员赴校外系统学习、交流及调研七百余人次。
2.突出育人职责。明确教师育人责任,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确保教育教学上水平。完善评价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全方位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引导全体教师用知识教育学生、用行动爱护学生、用爱心关爱学生,既“教书”,又“育人”。
3.培育教学名师。激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成长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潜心教书育人,设立教学名师教研专项,各类优质资源向目标群体倾斜,打造教学名师梯队,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近三年,学校培育校级教学名师30名,省部级教学名师1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致力学生未来发展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学籍管理和学分制改革,为学生在入校后提供两次重新选专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专业、更好地考虑人生发展。学校学分制改革在全国率先考虑学生的校外选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应用,促进和肯定学生的多形式、全方位学习,无障碍认定校外选修学分。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丰富专业内涵,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坚持每年及时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适应国家需要、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适应教育规律、适应学生成长、适应质量要求”的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动对接人才需求。12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建设点,2个专业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
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起以“林业 ”为特色的“广谱式、嵌入式、精準式”三层次金字塔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办实验班、创新班和创业教育大课堂,资助学科竞赛,培育“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加强美育工作。近年来,获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荣誉2项;斩获国际及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奖多项。
4.开设暑期学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国际前沿视野,实施个性化培养,自2018年起开设暑期学期,建立三学期制,邀请国内外名师开设前沿性、研讨性、创新性课程,国际教师占比超过50%,受益学生多,成效显著。
加强资源建设,提升课堂育人效果
1.不断加强教材建设。独立设置教材管理部门,印发《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教材建设资助办法》,强化教材工作,激发教师编写教材动力。学校发起成立“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建设战略联盟”,引领涉林专业优质特色教材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教材申报及建设系列工作,学校教师主编的261种教材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有力抢占教材出版制高点和话语权。
2.创新推进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以建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为龙头,加大课程建设力度。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8门,累计选课近50万人次;建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项。牵头10所行业高校成立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推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全力落实思政课教学,探索推进课程思政
1. 创新思政课教学。重点就课堂教学、集体备课、实践教学、考试改革、教学创新等形成明确的质量提升要求。鼓励教师采用雨课堂、微格教学等新手段;支持教师为学生制作思政课专用的励志式、成长型课堂笔记本,让课堂学习与学生成长相结合。成立思政课实践教研室,拨付思政课实践专项经费,探索主题展览、主题教育等新方式;建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统一、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形成联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2.持续加强课程思政。2017年,学校课程思政研究获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点攻关项目,在课题研究与课程试点基础上,遴选确立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专项课题121项,组织广大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实际,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课程思政覆盖到所有教学单位。2019年,学校党委制定并印发《北京林业大学关于实施本科课程思政的十项规定(试行)》,明确课程思政总体要求、主要目标、组织体系、实施范围、工作合力、教学重点、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