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资大量涌入也给我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产业安全成为国内重要机构和权威学者关注的焦点。WTO过渡期满后的新阶段,利用FDI如何进行制度选择尤为重要。本文从产业安全视角出发,总结了我国利用FDI新阶段特征,分析了我国面临的产业风险状况,提出新阶段我国利用FDI的制度选择。
[关键词] FDI 新阶段 制度选择 产业安全
一、我国利用FDI新阶段特征
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2005年全年实际FDI为603.2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5%。2006年中国实际FDI为63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扭转了2005年的下降趋势,这显示外商的投资热情继续高涨。
2006年,企业数和出口金额大体都上升30%左右。其中,5千万-1亿美元规模的企业数涨幅最大,为30.72%;1亿美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出口金额增幅最快,为32.18%,此规模企业占三资企业出口比重和全国出口比重都最大,为54.35%和31.62%;3千万~5千万规模的企业此二者比重最低,为6.10%和3.55%。同期,我国外资企业出口一亿美元以上主要商品中,同比增长排名前三位的是电视机(包括整套散件)、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分别为57.90%、51.27%和49.5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涨幅最小,为14.18%。高新技术产品绝对金额2478.32亿美元,排在第二,但同比增长29.10%,处于中游水平。
二、我国利用FDI面临的产业风险
引资初衷是利用资本积聚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及管理营销示范效应。但随外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攀升,凸现了产业安全隐患。
1.市场和反垄断影响。外资利用资本、规模、技术、管理等优势,对同一产业内的骨干企业往往通过兼并收购及系列投资来实现产业内部的一体化控制。
2.股权影响。外资在进入东道国初期,多采取合资方式,经一定发展,倾向独资或通过各种方式谋求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控制。
3.技术影响。外资对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往往严加封锁,转移他国的技术多不先进且不完整,甚至是淘汰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限。
4.品牌影响。外商利用我国现成的生产线和劳动力, 为其自有品牌服务,垄断市场。外资控股后,东道国产品品牌多被束之高阁,国外品牌取而代之。
5.產业结构影响。如服务业, 目前我国外商投资房地产所占比重高达11%;而科技水平含量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却相当低。
三、保证产业经济安全——利用FDI新阶段的制度选择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如今5年过渡期也已过去,我国更多产业对外开放的新阶段,进行利用FDI的制度选择尤为重要。
如表,大部分协议条款对我国产业经济安全有利。过渡期满,我国逐步改进了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冲突的外资优惠政策。2007年10月,商务部公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12月1日起施行。但这些对保护我国产业经济安全还远不够。应对策略:
1.建立完善的产业风险监测指标,包括:外资市场占有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品牌控制率;技术源外生率。实现实时监控、处处防范。
2.取消给予外国投资者的“超国民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是WTO 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既要消除对外商在形式上或事实上的各种歧视性做法, 也要依靠公开透明而健全的招商引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使内外资企业处于完全同等地位。
3.高度重视竞争政策,反对垄断保护竞争。借鉴国外经验, 抓紧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交易法, 健全规范竞争秩序的法律体系, 制定各种预防措施反对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种企业通过种种途径限制和妨碍竞争, 监督大企业滥用经济力控制大企业的合并。
4.制定合理的产业导向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国需要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 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
5.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产业发展路径。二要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根据不同行业的技术经济要求,培育具有实力和规模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带动产业内升级和相关产业结构升级。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制度需求,但改革推进不足和旧体制惯性使得有效制度供给滞后,制约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WTO成员国过渡期满以后,我国的国际事务参与度不断提升,要想提高我国产业安全度,必须保证有效制度的供给,克服制度创新的阻力,以取得经济发展的更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旭霞著:《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与中国外资政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2]The website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ww.wto.org
[3]中国投资指南www.fdi.gov.cn
[关键词] FDI 新阶段 制度选择 产业安全
一、我国利用FDI新阶段特征
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2005年全年实际FDI为603.2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5%。2006年中国实际FDI为63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扭转了2005年的下降趋势,这显示外商的投资热情继续高涨。
2006年,企业数和出口金额大体都上升30%左右。其中,5千万-1亿美元规模的企业数涨幅最大,为30.72%;1亿美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出口金额增幅最快,为32.18%,此规模企业占三资企业出口比重和全国出口比重都最大,为54.35%和31.62%;3千万~5千万规模的企业此二者比重最低,为6.10%和3.55%。同期,我国外资企业出口一亿美元以上主要商品中,同比增长排名前三位的是电视机(包括整套散件)、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分别为57.90%、51.27%和49.5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涨幅最小,为14.18%。高新技术产品绝对金额2478.32亿美元,排在第二,但同比增长29.10%,处于中游水平。
二、我国利用FDI面临的产业风险
引资初衷是利用资本积聚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及管理营销示范效应。但随外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攀升,凸现了产业安全隐患。
1.市场和反垄断影响。外资利用资本、规模、技术、管理等优势,对同一产业内的骨干企业往往通过兼并收购及系列投资来实现产业内部的一体化控制。
2.股权影响。外资在进入东道国初期,多采取合资方式,经一定发展,倾向独资或通过各种方式谋求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控制。
3.技术影响。外资对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往往严加封锁,转移他国的技术多不先进且不完整,甚至是淘汰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限。
4.品牌影响。外商利用我国现成的生产线和劳动力, 为其自有品牌服务,垄断市场。外资控股后,东道国产品品牌多被束之高阁,国外品牌取而代之。
5.產业结构影响。如服务业, 目前我国外商投资房地产所占比重高达11%;而科技水平含量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却相当低。
三、保证产业经济安全——利用FDI新阶段的制度选择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如今5年过渡期也已过去,我国更多产业对外开放的新阶段,进行利用FDI的制度选择尤为重要。
如表,大部分协议条款对我国产业经济安全有利。过渡期满,我国逐步改进了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冲突的外资优惠政策。2007年10月,商务部公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12月1日起施行。但这些对保护我国产业经济安全还远不够。应对策略:
1.建立完善的产业风险监测指标,包括:外资市场占有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品牌控制率;技术源外生率。实现实时监控、处处防范。
2.取消给予外国投资者的“超国民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是WTO 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既要消除对外商在形式上或事实上的各种歧视性做法, 也要依靠公开透明而健全的招商引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使内外资企业处于完全同等地位。
3.高度重视竞争政策,反对垄断保护竞争。借鉴国外经验, 抓紧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交易法, 健全规范竞争秩序的法律体系, 制定各种预防措施反对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种企业通过种种途径限制和妨碍竞争, 监督大企业滥用经济力控制大企业的合并。
4.制定合理的产业导向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国需要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 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
5.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产业发展路径。二要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根据不同行业的技术经济要求,培育具有实力和规模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带动产业内升级和相关产业结构升级。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制度需求,但改革推进不足和旧体制惯性使得有效制度供给滞后,制约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WTO成员国过渡期满以后,我国的国际事务参与度不断提升,要想提高我国产业安全度,必须保证有效制度的供给,克服制度创新的阻力,以取得经济发展的更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旭霞著:《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与中国外资政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2]The website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ww.wto.org
[3]中国投资指南www.fdi.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