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教学的层层落实,很多中小学校纷纷踏上了新课改教学的发展道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传统填鸭式教学现象已逐渐消失,但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呢?本文就谈一些笔者的经验与反思。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情感教育 社会实践 新课改
21世纪是改革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也呼之欲出。为此,新课程改革在这个呼唤教育创新的时代里诞生了。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深有感触:过去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仅靠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现象已逐渐远去,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低沉;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较为缺乏;课堂教学脱离社会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在这里,我要谈一下自己多年教学以来的一些经验与反思。
一、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趣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而在我们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处在核心地位,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围绕老师转。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毫无动力,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毫无兴趣,根本无心参与教学活动。在这种被动学习的环境中,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首先,巧妙运用导课手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很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针对各班的特点、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以及学校拥有的教学设备,能动地采取不同的导课方式,激发起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热情,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多元化运用教学方式,比如教育工作者们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班级,因地制宜,采用欣赏教学、讨论教学、图像教学、开放教学等一系列多元化教学手段,教育工作者们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以上几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注意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小学生还处在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心智都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们的心理活动情况,对于情绪受到外界干扰而异常是学生,要及时安抚。这对稳定教学环境,强化情感教育极为重要。
二、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新课标要求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明确要求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要把情感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师生情感互动,关注、重视小学生的情绪、态度、情感以及信念等心理因素变化,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既然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么重要,那么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应怎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凸显情感教育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课前课后要多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心理情绪异常的学生,老师要及时谈话交流或者家庭走访,多于学生的家长沟通,找出导致学生心理活动异常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及时安抚;2、加强情景式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情景式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形成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音频、课件、Flash等,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课本内容后的情感及深刻目的,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3、强化师生互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凸显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建立健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而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是学生一举一动模仿是对象,因此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规范的自身行为,对唤醒学生的情感因素,强化情感意识,培养道德情操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留心生活,从社会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课程
课堂学习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学习思想品德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用于以后的社会生活,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那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直接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直接习得课本内容,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认知生活、认知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教育工作者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紧密联系生活,做到知行合一。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讲解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比如讲到个人诚信问题时,单纯的理论讲解根本无法使得到学生的足够认识,要想使学生真正从思想层次上重视起来,就必须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教育、提高的目的。比如,以讲解案例的形式,列举身边的现实问题来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动画、课件等,把诚信问题形象的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重视。
2、以相应校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课后作业。在课后作业布置上,教师要做到灵活处理,根据周边环境、学生条件等因素,合理布置相应的校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作业,将书本知识的学习从社会实践活动中习得、巩固。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集体意识、家庭意识、诚信意识等优秀品质。让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另一位教师。
思想品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随着新课标对该课程的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要总结经验,多反思、多积累,让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新课改的康庄大道上加足马力,不断进步。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情感教育 社会实践 新课改
21世纪是改革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也呼之欲出。为此,新课程改革在这个呼唤教育创新的时代里诞生了。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深有感触:过去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仅靠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现象已逐渐远去,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低沉;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较为缺乏;课堂教学脱离社会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在这里,我要谈一下自己多年教学以来的一些经验与反思。
一、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趣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而在我们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处在核心地位,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围绕老师转。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毫无动力,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毫无兴趣,根本无心参与教学活动。在这种被动学习的环境中,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首先,巧妙运用导课手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很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针对各班的特点、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以及学校拥有的教学设备,能动地采取不同的导课方式,激发起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热情,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多元化运用教学方式,比如教育工作者们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班级,因地制宜,采用欣赏教学、讨论教学、图像教学、开放教学等一系列多元化教学手段,教育工作者们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以上几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注意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小学生还处在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心智都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们的心理活动情况,对于情绪受到外界干扰而异常是学生,要及时安抚。这对稳定教学环境,强化情感教育极为重要。
二、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新课标要求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明确要求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要把情感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师生情感互动,关注、重视小学生的情绪、态度、情感以及信念等心理因素变化,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既然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么重要,那么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应怎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凸显情感教育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课前课后要多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心理情绪异常的学生,老师要及时谈话交流或者家庭走访,多于学生的家长沟通,找出导致学生心理活动异常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及时安抚;2、加强情景式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情景式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形成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音频、课件、Flash等,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课本内容后的情感及深刻目的,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3、强化师生互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凸显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建立健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而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是学生一举一动模仿是对象,因此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规范的自身行为,对唤醒学生的情感因素,强化情感意识,培养道德情操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留心生活,从社会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课程
课堂学习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学习思想品德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用于以后的社会生活,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那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直接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直接习得课本内容,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认知生活、认知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教育工作者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紧密联系生活,做到知行合一。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讲解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比如讲到个人诚信问题时,单纯的理论讲解根本无法使得到学生的足够认识,要想使学生真正从思想层次上重视起来,就必须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教育、提高的目的。比如,以讲解案例的形式,列举身边的现实问题来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动画、课件等,把诚信问题形象的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重视。
2、以相应校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课后作业。在课后作业布置上,教师要做到灵活处理,根据周边环境、学生条件等因素,合理布置相应的校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作业,将书本知识的学习从社会实践活动中习得、巩固。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集体意识、家庭意识、诚信意识等优秀品质。让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另一位教师。
思想品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随着新课标对该课程的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要总结经验,多反思、多积累,让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新课改的康庄大道上加足马力,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