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道至简,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要老老实实在“阅”上做文章,扎扎实实在“读”上下功夫。读读好,好好读,读出一片新天地。
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方向,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有的老师在制定目标时,喜欢将其分裂开,一个个单列,其实,这三方面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要将三者整合优化,有机融合,使“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知识与能力”,即三者之间既有层次的梯度,也能紧密连接。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落实低年级学生读好文、写好字的要求,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确立目标时,还要从单元整体要求入手,针对本课的实际,结合课文后习题,进行有效定位。
例如:《明天要远足》是统编版一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
(2) 在田字格里先描红,然后写“才、明、同、学”四个字,注意笔顺。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词。
(4)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心情,并和同学交流。
再如《拍手歌》是统编版二上的一篇以识字为主的儿歌,单元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我们的教学目标是:
(1) 认识“世、界”等13个生字,会写“歌、丛、深”等十个生字。
(2) 认识“隹”,了解它和鸟字旁表义的特点。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读出节奏;拍手背诵儿歌,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
(4) 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动物。
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是三方面目标的具体落实,是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定好目标,就正确把握了教学的方向。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教学环节简洁,能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的。因此,需要削枝强干,确立每节课的“中心环节”,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确立中心环节时,我们需要考虑:
(1) 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 我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3) 我该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做好教学的“减法”,让教学目标简明一点,内容集中一点,教学过程深入一点,才能更高效一点。
低年级阅读教学很重要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仍以《明天要远足》为例,这是一首儿童诗,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词,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全诗短短三节中,作者都用了感叹词“唉”,表面上三个“唉”是三次重复,其实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这是因为作者对第二天将要看到的海和云进行幻想,头脑里不断浮现着画面,因而难以入眠,这个“唉”包含着无限向往和期待;第三个“唉”,是说就这么眼巴巴地盼着、想着,天却迟迟不亮,心里着急却也很无奈,甚至有点失望。教学中,我紧扣三次出现的语气词“唉”,通过“小朋友睡不着在想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体会那地方的海和云对诗中小朋友的吸引力。这时让学生结合书中插图展开想象:除了海和云,还有什么把他深深吸引?这正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海鸥、轮船、沙滩、椰树……让学生仿照第1、2节的句子进行仿说再创作。“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把你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的样子读给大家听。”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的学生皱着眉,有的摆着手,有的嘟着嘴,这些表情动作都表明他们已经能将自己置身于课文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在教学第三个“唉”时,我抓住后面的破折号,通过范读表现小朋友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的无奈。这样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唉”的不同内涵,感受到诗歌表达的童趣,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至关重要。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须舍弃教学过程中那些零碎肤浅的应答式提问,转向对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评析的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充分整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资源,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打开一道自主探究的通道,使之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开思维对话,以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以统编版二上《一封信》一课为例,可以将书后的一个习题作为核心问题:“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分四步走:第一步,明确两封信各写了什么。这两封信中第一封信内容很清楚,第二封信的内容穿插在露西写的话和妈妈说的话中,因此,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同时,画出相关语句,然后把第二封信连起来读。第二步,将两封信进行比较,两封信有什么异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表达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不同的是前一封信满是抱怨,第二封信卻表达安好、饱含喜悦。第三步说说更喜欢哪一封,并阐述理由。这里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学生当然喜欢露西写的第二封信,因为它是母女的心声,是生活的幸福、快乐表达,是对爸爸的爱,借此在学生心里播下一颗“乐观”的种子。第四步,指导感情朗读。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露西写信时想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快乐心情。 核心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用“精、少、实、活”的核心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了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于简明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直指目标,简明高效。
语文姓“语”,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對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我认为品味语言要以理解为基础。词义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靠联系上下文也很难理解。这时,我们需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在读中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把文字变成画面,将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呈现在学生眼前。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统编版二上《日月潭》一课时,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一张笼罩雾霭,朦朦胧胧;一张艳阳高照,清清楚楚,来理解“隐隐约约”和“清晰”。当图片出示的时候,相信学生对这两个词就已经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这效果好于许多言语的解释。
再如,一位老师执教《葡萄沟》一课,在理解“五光十色”一词时,这位老师先带领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新疆葡萄颜色之多,然后指导朗读“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再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而且一颗颗水灵灵的,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这就是书上说的——”“五光十色!”学生齐答。——我相信,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真的可以感受到葡萄的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因为他们美美的朗读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需要理解词义,阅读教学更需要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妙处,进而多积累、多运用。课文就是个例子,如何引导学生在关键处含英咀华,悟其精妙?以统编版二上《黄山奇石》一课为例,教学时,我们需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进而将丰富的想象迁移到其他景物中表达出来。“陡峭的山峰”“翻滚的云海”“一动不动的‘猴子’”,光是读着这些词语,眼前就有了生动的画面感。而这样惟妙惟肖、妙不可言的准确表达,正是作者大胆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通过“陡峭”“翻滚”“一动不动”这样的词带给我们的,需要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涵泳体悟。读进去才能读出来,当学生体会到这生花妙笔带来的神奇,必然会读得入情入境,同时,这也为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做了很好的示范。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而“读”是最佳学习策略,也是最根本的学习策略:在读中想象,展现文字描绘的画面;在读中体会,感受文章洋溢的情感;在读中悟法,领悟语言精当的运用;在读中积淀,增强学生独特的语感。
(作者单位:泰兴市兴化新生中心小学)
一、读有坐标:整合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方向,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有的老师在制定目标时,喜欢将其分裂开,一个个单列,其实,这三方面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要将三者整合优化,有机融合,使“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知识与能力”,即三者之间既有层次的梯度,也能紧密连接。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落实低年级学生读好文、写好字的要求,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确立目标时,还要从单元整体要求入手,针对本课的实际,结合课文后习题,进行有效定位。
例如:《明天要远足》是统编版一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
(2) 在田字格里先描红,然后写“才、明、同、学”四个字,注意笔顺。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词。
(4)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心情,并和同学交流。
再如《拍手歌》是统编版二上的一篇以识字为主的儿歌,单元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我们的教学目标是:
(1) 认识“世、界”等13个生字,会写“歌、丛、深”等十个生字。
(2) 认识“隹”,了解它和鸟字旁表义的特点。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读出节奏;拍手背诵儿歌,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
(4) 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动物。
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是三方面目标的具体落实,是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定好目标,就正确把握了教学的方向。
二、读有抓手:确立中心环节,助力解读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教学环节简洁,能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的。因此,需要削枝强干,确立每节课的“中心环节”,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确立中心环节时,我们需要考虑:
(1) 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 我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3) 我该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做好教学的“减法”,让教学目标简明一点,内容集中一点,教学过程深入一点,才能更高效一点。
低年级阅读教学很重要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仍以《明天要远足》为例,这是一首儿童诗,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词,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全诗短短三节中,作者都用了感叹词“唉”,表面上三个“唉”是三次重复,其实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这是因为作者对第二天将要看到的海和云进行幻想,头脑里不断浮现着画面,因而难以入眠,这个“唉”包含着无限向往和期待;第三个“唉”,是说就这么眼巴巴地盼着、想着,天却迟迟不亮,心里着急却也很无奈,甚至有点失望。教学中,我紧扣三次出现的语气词“唉”,通过“小朋友睡不着在想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体会那地方的海和云对诗中小朋友的吸引力。这时让学生结合书中插图展开想象:除了海和云,还有什么把他深深吸引?这正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海鸥、轮船、沙滩、椰树……让学生仿照第1、2节的句子进行仿说再创作。“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把你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的样子读给大家听。”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的学生皱着眉,有的摆着手,有的嘟着嘴,这些表情动作都表明他们已经能将自己置身于课文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在教学第三个“唉”时,我抓住后面的破折号,通过范读表现小朋友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的无奈。这样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唉”的不同内涵,感受到诗歌表达的童趣,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三、读有重心:聚焦核心问题,引导感悟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至关重要。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须舍弃教学过程中那些零碎肤浅的应答式提问,转向对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评析的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充分整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资源,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打开一道自主探究的通道,使之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开思维对话,以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以统编版二上《一封信》一课为例,可以将书后的一个习题作为核心问题:“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分四步走:第一步,明确两封信各写了什么。这两封信中第一封信内容很清楚,第二封信的内容穿插在露西写的话和妈妈说的话中,因此,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同时,画出相关语句,然后把第二封信连起来读。第二步,将两封信进行比较,两封信有什么异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表达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不同的是前一封信满是抱怨,第二封信卻表达安好、饱含喜悦。第三步说说更喜欢哪一封,并阐述理由。这里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学生当然喜欢露西写的第二封信,因为它是母女的心声,是生活的幸福、快乐表达,是对爸爸的爱,借此在学生心里播下一颗“乐观”的种子。第四步,指导感情朗读。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露西写信时想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快乐心情。 核心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用“精、少、实、活”的核心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了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于简明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直指目标,简明高效。
四、读有载体:抓住关键词,提升品味
语文姓“语”,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對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我认为品味语言要以理解为基础。词义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靠联系上下文也很难理解。这时,我们需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在读中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把文字变成画面,将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呈现在学生眼前。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统编版二上《日月潭》一课时,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一张笼罩雾霭,朦朦胧胧;一张艳阳高照,清清楚楚,来理解“隐隐约约”和“清晰”。当图片出示的时候,相信学生对这两个词就已经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这效果好于许多言语的解释。
再如,一位老师执教《葡萄沟》一课,在理解“五光十色”一词时,这位老师先带领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新疆葡萄颜色之多,然后指导朗读“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再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而且一颗颗水灵灵的,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这就是书上说的——”“五光十色!”学生齐答。——我相信,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真的可以感受到葡萄的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因为他们美美的朗读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需要理解词义,阅读教学更需要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妙处,进而多积累、多运用。课文就是个例子,如何引导学生在关键处含英咀华,悟其精妙?以统编版二上《黄山奇石》一课为例,教学时,我们需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进而将丰富的想象迁移到其他景物中表达出来。“陡峭的山峰”“翻滚的云海”“一动不动的‘猴子’”,光是读着这些词语,眼前就有了生动的画面感。而这样惟妙惟肖、妙不可言的准确表达,正是作者大胆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通过“陡峭”“翻滚”“一动不动”这样的词带给我们的,需要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涵泳体悟。读进去才能读出来,当学生体会到这生花妙笔带来的神奇,必然会读得入情入境,同时,这也为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做了很好的示范。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而“读”是最佳学习策略,也是最根本的学习策略:在读中想象,展现文字描绘的画面;在读中体会,感受文章洋溢的情感;在读中悟法,领悟语言精当的运用;在读中积淀,增强学生独特的语感。
(作者单位:泰兴市兴化新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