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CNKI期刊数据库中2000至2017年间关于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NKI计量分析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通过考察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发文数量、论文发表期刊、主要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和高产作者(机构)等,梳理了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在经历了一段“升温”后,正在呈现“降温”趋势,研究焦点集中在同伴交往、性别差异、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等方面。本研究进而提出了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青少年;同伴关系;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9-0000-00
所谓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青少年期,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青少年不断地摆脱家庭的影响并更多地接受学校与同伴的影响,同伴构成了青少年生活的人际交往环境。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及朋友关系,对于其行为及情绪、情感的发生和维持有着复杂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价值观的获得、社会技能的发展、自我概念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等;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可能导致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困难,甚至可能对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带来消极影响。因此,皮亚杰等一些理论家认为,同伴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和父母一样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面对海量文献,若从个别视角或主题出发进行文献综述,很难得出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概貌。因此笔者通过CNKI中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以青少年同伴关系为关键词搜索了2000至2017年间的相关论文,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在总体上把握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参考被引文献,从而梳理出该研究领域的整体脉络、热点和趋势,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选择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博士学位论文(CDFD)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为样本来源,检索得到青少年同伴关系相关研究文献371篇,考虑到CNKI分析文章的上限为200篇,笔者剔除无效和重复文献后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领域发表期刊论文剩余200篇。建立样本时检索字段包括“篇名”、“主题词”、“关键词”,使用检索词为“青少年 ”与“同伴关系 ”进行组合检索,检索起始时间为2000年1月1日,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10月31日。
1.2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可视化形式绘制图形已达到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的目的,在引文分析、信息可视化下描述知识资源,“挖掘、分析和显示知识及其相互关系”,是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在研究文献方面的创新技术。知识图谱拥有“图”和“谱”的双重属性和特征:既是对科学知识可视化的显示,又是科学知识序列化的谱系,能够显示复杂的知识领域中知识元知识群及其属性、载体间的“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复杂关系”。分析知识图谱需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相辅。[1]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计量法对文献基本特征进行统计,揭示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总体概况;本文主要采用关键词共现,对研究领域关键词共同出现频数的统计,形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频率越高说明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其所代表的研究主题的文献就越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文献互引或共现网络节点间关系的分析,了解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描述群体关系对群体中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在计量分析中可展示研究领域的结构和发展,寻找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献、主题和作者。分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可用的软件主要是excel等。此外,还对文献互引知识图谱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核心文献。并根据共引文獻进行描述分析,以期提高文章的可信度。
2文献的计量分析
2.1文献的时空分布
文献的时空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期刊载文或参加会议文献的数量统计和地理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空间分布则显示了研究力量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性和聚集程度。
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文献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从2007年至2015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该领域受到学者们的更多关注。然而从2015年开始有了下降的趋势。此外,参考文献与引证文献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说明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经历了逐渐被学者们所关注,又慢慢回复到不够重视的过程。近几年,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和科学化,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其它领域,以致于学者们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到了应用领域,导致基础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不足。然而在同伴关系领域仍然存在研究内容不够丰富、作者群单一、研究成果集中以及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有待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
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空间分布如表1所示,虽然不是严格的地理分布,但是学校的发文情况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当地的发文情况,因此,本研究用院校发文情况对空间分布做了分析。按照第一作者机构所在地划分,200篇文献中有23篇来自山东师范大学、14篇文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11篇文献来自西南大学、10篇文献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东北、辽宁、湖南、陕西、华东、南京师范大学分别发表文献4-7篇,其它院校发表文献都低于4篇。整体来看空间分布较均匀,但是部分省份发文较少,如新疆、甘肃、西藏、云南等地这反应出这些地区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力量薄弱、关注度不够或研究细分程度不足。一般,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生在择业过程中都更愿意去东南沿海的等地,据了解发现,相比西北等贫困地区的985、211高校,大多数人更愿意去东南沿海等地的普通大学,因此西北等地很难留住优秀人才,这是导致研究力量不足很重要的原因。国家应该推出更多优惠的政策,给予贫困地区的人才更多补助,发挥特色,增强吸引力,帮助贫困地区摆脱人才匮乏的现状。 2.2文献的作者群分布
在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领域,本文的200篇文獻中,共有189个人撰写并发表文献。如表2,在作者统计中,发表1篇文献的179人,占86.1%;发表2篇文献的作者5人,2.5%;发表3篇文献的作者有2人,占1%;发表4篇文献的有2人,占1%;张文新参与发表5篇文献占据首位,在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同伴关系领域很多作者发文量只有1篇,这表明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关注度较低,没有进行追踪研究,很多研究者都是从单一的角度着手,没有系统的进行研究。笔者建议研究者应当合作,使研究重复率降低,避免人才浪费,推动该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
作者的合作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专注于研究青少年同伴关系的著者群,在图作者合作网络中,呈现出了群体较多,规模较小的特点。
笔者从中提取出了8个较显著的著者群,其中张文新带领的著者团队最大有8个人;其次是以邹泓为代表的著者团队有6个人;周宗奎、寇彧以及郭立亚的团队都有4个人;彭运石、柏毅和王明辉的著者团队有3个人。此外,张文新及其团队里的纪林芹、曾玉是发文量的前三名,他们集中团队之力进行研究,发文快,质量高。上面提到的发文两篇以上的作者无一例外,都来自于以下的著者团队。因此,作者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2.3文献的期刊分布
通过分析表4的数据,200篇期刊论文来自10种以上的期刊,发文量5篇以上的有5种期刊,其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分别发文14篇和11篇。CSSCI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发文量是7篇,占总量的3.5%。表明该领域发表的理论性、创新性较强的高质量论文数量偏少。
3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3.1知识图谱的整体描述
本文使用CNKI中可视化分析的互引网络和关键词共现进行了主题聚类分析和关键词分析。本文中的文献互引网络知识图谱,球体越大表明该文献的引用量越高,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在关键词共现网络是综合了200篇文献的关键词,按照不同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来绘制出的知识图谱,呈螺旋网状分布,具有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集中在同伴交往、青少年发展、性别差异等方面;边缘区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教为松散,主要针对交互作用、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犯罪等方面,显示出该研究领域不断细化的趋势。
3.2文献互引知识图谱的描述
利用文献互引的频率进行聚类分析,设置被引频次为10次以上即可得到该研究领域的结构情况。在图中自动生成了很多个聚类球,其中,较大的聚类有10个,其中体育量表和体育运动社会学可以合并为一个,所以笔者总结引用量大的聚类文献主要有9种,分别是:(1)中介变量-教师态度;(2)调节变量;(3)社会科学;(4)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5)初中生友谊;(6)体育运动社会学;(7)儿童心理学;(8)青少年学业情绪;(9)自尊。
3.3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描述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图略)交叉的节点为共现关键词,其大小由共现的频次决定,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共现的关系,连线的数量即共现频次。通过各节点的连线粗细数量和节点的大小可以表示各研究主题之间的疏密关系。由图可以发现研究的主题主要有同伴交往、中介效应、性别差异、自我概念、青少年发展、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等。
4研究的热点主题
共引文献是指所选文献共同引用的文献,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研究的热点与主题。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青少年同伴关系对锻炼态度的影响”等14篇文献的共引文献是邹泓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初中生自我接纳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羞怯地中介效应.知识经济”等14篇文献的共引文献是张文新教授的“儿童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等9篇文献的共引文献是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和刘红云共同创作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等8篇文献的共引文献是王振宏、郭德俊和方平创作的“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最后,“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男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等5篇文章的共引文献是陈欣银、李正云和李伯黍的“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的适用性研究”。其中,张文新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一文,笔者没有搜到;因此,笔者对以上的4篇文献进行了简单的综述,以期进一步结合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了解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现状。
4.1被拒斥学生自我概念、问题解决、未来适应性显著偏低
运用社会测量法把同伴关系分为受欢迎、被拒斥、被忽略、有争议和普通型五种。研究发现被拒斥学生的数学学业自我概念、一般学校自我概念、与同性关系自我概念、与父母关系自我概念、诚实—可信赖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等方面显著低于受欢迎、被忽视、有争议和普通组学生;受欢迎组学生的与父母关系自我概念、诚实—可信赖自我概念等方面显著高于被拒斥、被忽视、和普通组学生。并且,被拒斥学生遇到挫折时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受欢迎、被忽视、有争议和普通组学生。[2]持续的同伴拒绝将对儿童的学校与社会适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被拒绝的经历可能会改变儿童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反应方式,长期被拒绝将导致儿童未来生活不适应的风险。[3]
4.2行为方式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
与交往相关的社会行为是决定同伴拒绝的主要因素。同伴交往中的认知特点、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产物。正是在早期社会化的进程中,一些儿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遇到困难,为以后同伴关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获得与保持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有着不同的动力过程。如果说在被拒绝的社交地位确立过程中儿童的行为是主要原因,那么,这种社交地位的保持则主要是群体动力的作用。群体舆论一方面使儿童扮演偏常的社会角色,一方面则影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进而使儿童的自我产生变化。[3]学生行为对同伴关系有直接负效应,即违纪捣乱行为多的同学,受同学欢迎的程度往往会低一点。[4] 4.3教师的喜欢程度会间接影响同伴關系
学生行为通过教师喜欢程度对同伴关系有间接负效应,即违纪捣乱行为多的同学,老师往往比较不喜欢,而老师的态度会影响同学,使同学也比较不喜欢。[4]教师的喜欢程度就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变量,教师对同伴关系的发展也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发展,谨言慎行,即使不喜欢的学生也不能态度太差,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学习。
4.4同伴关系具有性别差异
对于性别差异的t检验表明,女孩比男孩更具有亲社会性和羞怯-敏感性。而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在教师眼里,女孩比男孩社会能力更强,破坏性、攻击性更小,具有更少的学习问题。女性更可能担任班级和学校的社会工作,她们的语文成绩也比男孩好,此外,女孩比男孩更具有同伴亲密感,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抑郁症。[5]
4.5被忽略学生易羞怯、焦虑、孤独,缺乏同伴间的亲密性
被忽略儿童的行为特征并不十分清晰。尽管如此,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仍然具有其行为与人格上的独特性。首先,虽然这些儿童在外显性行为和学习成绩上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别,他们在同伴心目中的亲社会性,比受欢迎儿童、有争议儿童及普通儿童都要差。教师认为,被忽略儿童更加容易产生羞怯与焦虑性行为。而且,这些儿童本人也感到更加孤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样本中的被忽略儿童比其它儿童具有更低的同伴亲密感。因此,被忽略儿童不仅在维持同伴团体中的社会地位上,而且在保持同伴关系的质量上,都有一定的困难。总之,被忽略儿童社会活动水平较低,容易感到羞怯、焦虑和孤独,缺乏同伴之间的亲密性。
从文献层面看,时间分布呈现出了热度不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可以看出,西部、边疆等地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不足。
本研究领域的著者群较少,但是著者群有助于提高发文量,发文期刊C刊较少。因此,笔者建议应该提高该领域的研究热度。
从内容层面看,整体研究领域呈现出不断细化的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同伴关系的性别差异、自我概念、行为方式、社会认知和中介效应等方面。
本文通过可视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热点进行了探讨,可以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但同时也可以发现,本文一共分析了200篇文献,数据量较小,主题网络分析论点不足,说服性较低。本文在研究概况方面分析的广度有待提高,笔者对引用量、关键词的解读能力也有待加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写作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闫春,章昌平.国内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04):51-58.
[2]王振宏,郭德俊,方平.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J].心理科学,2004,(03):602-605.
[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5):54.
[4]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05):614-620.
[5]陈欣银.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J].心理科学,1994,(04):8.
作者简介:卢莹(1995—),女,汉族,甘肃武山人,就读于河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学设计。
关键词:青少年;同伴关系;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9-0000-00
所谓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青少年期,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青少年不断地摆脱家庭的影响并更多地接受学校与同伴的影响,同伴构成了青少年生活的人际交往环境。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及朋友关系,对于其行为及情绪、情感的发生和维持有着复杂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价值观的获得、社会技能的发展、自我概念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等;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可能导致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困难,甚至可能对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带来消极影响。因此,皮亚杰等一些理论家认为,同伴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和父母一样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面对海量文献,若从个别视角或主题出发进行文献综述,很难得出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概貌。因此笔者通过CNKI中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以青少年同伴关系为关键词搜索了2000至2017年间的相关论文,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在总体上把握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参考被引文献,从而梳理出该研究领域的整体脉络、热点和趋势,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选择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博士学位论文(CDFD)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为样本来源,检索得到青少年同伴关系相关研究文献371篇,考虑到CNKI分析文章的上限为200篇,笔者剔除无效和重复文献后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领域发表期刊论文剩余200篇。建立样本时检索字段包括“篇名”、“主题词”、“关键词”,使用检索词为“青少年 ”与“同伴关系 ”进行组合检索,检索起始时间为2000年1月1日,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10月31日。
1.2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可视化形式绘制图形已达到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的目的,在引文分析、信息可视化下描述知识资源,“挖掘、分析和显示知识及其相互关系”,是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在研究文献方面的创新技术。知识图谱拥有“图”和“谱”的双重属性和特征:既是对科学知识可视化的显示,又是科学知识序列化的谱系,能够显示复杂的知识领域中知识元知识群及其属性、载体间的“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复杂关系”。分析知识图谱需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相辅。[1]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计量法对文献基本特征进行统计,揭示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总体概况;本文主要采用关键词共现,对研究领域关键词共同出现频数的统计,形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频率越高说明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其所代表的研究主题的文献就越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文献互引或共现网络节点间关系的分析,了解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描述群体关系对群体中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在计量分析中可展示研究领域的结构和发展,寻找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献、主题和作者。分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可用的软件主要是excel等。此外,还对文献互引知识图谱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核心文献。并根据共引文獻进行描述分析,以期提高文章的可信度。
2文献的计量分析
2.1文献的时空分布
文献的时空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期刊载文或参加会议文献的数量统计和地理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空间分布则显示了研究力量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性和聚集程度。
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文献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从2007年至2015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该领域受到学者们的更多关注。然而从2015年开始有了下降的趋势。此外,参考文献与引证文献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说明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经历了逐渐被学者们所关注,又慢慢回复到不够重视的过程。近几年,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和科学化,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其它领域,以致于学者们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到了应用领域,导致基础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不足。然而在同伴关系领域仍然存在研究内容不够丰富、作者群单一、研究成果集中以及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有待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
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空间分布如表1所示,虽然不是严格的地理分布,但是学校的发文情况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当地的发文情况,因此,本研究用院校发文情况对空间分布做了分析。按照第一作者机构所在地划分,200篇文献中有23篇来自山东师范大学、14篇文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11篇文献来自西南大学、10篇文献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东北、辽宁、湖南、陕西、华东、南京师范大学分别发表文献4-7篇,其它院校发表文献都低于4篇。整体来看空间分布较均匀,但是部分省份发文较少,如新疆、甘肃、西藏、云南等地这反应出这些地区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力量薄弱、关注度不够或研究细分程度不足。一般,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生在择业过程中都更愿意去东南沿海的等地,据了解发现,相比西北等贫困地区的985、211高校,大多数人更愿意去东南沿海等地的普通大学,因此西北等地很难留住优秀人才,这是导致研究力量不足很重要的原因。国家应该推出更多优惠的政策,给予贫困地区的人才更多补助,发挥特色,增强吸引力,帮助贫困地区摆脱人才匮乏的现状。 2.2文献的作者群分布
在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领域,本文的200篇文獻中,共有189个人撰写并发表文献。如表2,在作者统计中,发表1篇文献的179人,占86.1%;发表2篇文献的作者5人,2.5%;发表3篇文献的作者有2人,占1%;发表4篇文献的有2人,占1%;张文新参与发表5篇文献占据首位,在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同伴关系领域很多作者发文量只有1篇,这表明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关注度较低,没有进行追踪研究,很多研究者都是从单一的角度着手,没有系统的进行研究。笔者建议研究者应当合作,使研究重复率降低,避免人才浪费,推动该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
作者的合作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专注于研究青少年同伴关系的著者群,在图作者合作网络中,呈现出了群体较多,规模较小的特点。
笔者从中提取出了8个较显著的著者群,其中张文新带领的著者团队最大有8个人;其次是以邹泓为代表的著者团队有6个人;周宗奎、寇彧以及郭立亚的团队都有4个人;彭运石、柏毅和王明辉的著者团队有3个人。此外,张文新及其团队里的纪林芹、曾玉是发文量的前三名,他们集中团队之力进行研究,发文快,质量高。上面提到的发文两篇以上的作者无一例外,都来自于以下的著者团队。因此,作者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2.3文献的期刊分布
通过分析表4的数据,200篇期刊论文来自10种以上的期刊,发文量5篇以上的有5种期刊,其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分别发文14篇和11篇。CSSCI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发文量是7篇,占总量的3.5%。表明该领域发表的理论性、创新性较强的高质量论文数量偏少。
3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3.1知识图谱的整体描述
本文使用CNKI中可视化分析的互引网络和关键词共现进行了主题聚类分析和关键词分析。本文中的文献互引网络知识图谱,球体越大表明该文献的引用量越高,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在关键词共现网络是综合了200篇文献的关键词,按照不同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来绘制出的知识图谱,呈螺旋网状分布,具有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集中在同伴交往、青少年发展、性别差异等方面;边缘区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教为松散,主要针对交互作用、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犯罪等方面,显示出该研究领域不断细化的趋势。
3.2文献互引知识图谱的描述
利用文献互引的频率进行聚类分析,设置被引频次为10次以上即可得到该研究领域的结构情况。在图中自动生成了很多个聚类球,其中,较大的聚类有10个,其中体育量表和体育运动社会学可以合并为一个,所以笔者总结引用量大的聚类文献主要有9种,分别是:(1)中介变量-教师态度;(2)调节变量;(3)社会科学;(4)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5)初中生友谊;(6)体育运动社会学;(7)儿童心理学;(8)青少年学业情绪;(9)自尊。
3.3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描述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图略)交叉的节点为共现关键词,其大小由共现的频次决定,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共现的关系,连线的数量即共现频次。通过各节点的连线粗细数量和节点的大小可以表示各研究主题之间的疏密关系。由图可以发现研究的主题主要有同伴交往、中介效应、性别差异、自我概念、青少年发展、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等。
4研究的热点主题
共引文献是指所选文献共同引用的文献,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研究的热点与主题。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青少年同伴关系对锻炼态度的影响”等14篇文献的共引文献是邹泓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初中生自我接纳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羞怯地中介效应.知识经济”等14篇文献的共引文献是张文新教授的“儿童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等9篇文献的共引文献是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和刘红云共同创作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等8篇文献的共引文献是王振宏、郭德俊和方平创作的“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最后,“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男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等5篇文章的共引文献是陈欣银、李正云和李伯黍的“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的适用性研究”。其中,张文新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一文,笔者没有搜到;因此,笔者对以上的4篇文献进行了简单的综述,以期进一步结合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了解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现状。
4.1被拒斥学生自我概念、问题解决、未来适应性显著偏低
运用社会测量法把同伴关系分为受欢迎、被拒斥、被忽略、有争议和普通型五种。研究发现被拒斥学生的数学学业自我概念、一般学校自我概念、与同性关系自我概念、与父母关系自我概念、诚实—可信赖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等方面显著低于受欢迎、被忽视、有争议和普通组学生;受欢迎组学生的与父母关系自我概念、诚实—可信赖自我概念等方面显著高于被拒斥、被忽视、和普通组学生。并且,被拒斥学生遇到挫折时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受欢迎、被忽视、有争议和普通组学生。[2]持续的同伴拒绝将对儿童的学校与社会适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被拒绝的经历可能会改变儿童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反应方式,长期被拒绝将导致儿童未来生活不适应的风险。[3]
4.2行为方式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
与交往相关的社会行为是决定同伴拒绝的主要因素。同伴交往中的认知特点、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产物。正是在早期社会化的进程中,一些儿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遇到困难,为以后同伴关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获得与保持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有着不同的动力过程。如果说在被拒绝的社交地位确立过程中儿童的行为是主要原因,那么,这种社交地位的保持则主要是群体动力的作用。群体舆论一方面使儿童扮演偏常的社会角色,一方面则影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进而使儿童的自我产生变化。[3]学生行为对同伴关系有直接负效应,即违纪捣乱行为多的同学,受同学欢迎的程度往往会低一点。[4] 4.3教师的喜欢程度会间接影响同伴關系
学生行为通过教师喜欢程度对同伴关系有间接负效应,即违纪捣乱行为多的同学,老师往往比较不喜欢,而老师的态度会影响同学,使同学也比较不喜欢。[4]教师的喜欢程度就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变量,教师对同伴关系的发展也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发展,谨言慎行,即使不喜欢的学生也不能态度太差,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学习。
4.4同伴关系具有性别差异
对于性别差异的t检验表明,女孩比男孩更具有亲社会性和羞怯-敏感性。而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在教师眼里,女孩比男孩社会能力更强,破坏性、攻击性更小,具有更少的学习问题。女性更可能担任班级和学校的社会工作,她们的语文成绩也比男孩好,此外,女孩比男孩更具有同伴亲密感,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抑郁症。[5]
4.5被忽略学生易羞怯、焦虑、孤独,缺乏同伴间的亲密性
被忽略儿童的行为特征并不十分清晰。尽管如此,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仍然具有其行为与人格上的独特性。首先,虽然这些儿童在外显性行为和学习成绩上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别,他们在同伴心目中的亲社会性,比受欢迎儿童、有争议儿童及普通儿童都要差。教师认为,被忽略儿童更加容易产生羞怯与焦虑性行为。而且,这些儿童本人也感到更加孤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样本中的被忽略儿童比其它儿童具有更低的同伴亲密感。因此,被忽略儿童不仅在维持同伴团体中的社会地位上,而且在保持同伴关系的质量上,都有一定的困难。总之,被忽略儿童社会活动水平较低,容易感到羞怯、焦虑和孤独,缺乏同伴之间的亲密性。
从文献层面看,时间分布呈现出了热度不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可以看出,西部、边疆等地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不足。
本研究领域的著者群较少,但是著者群有助于提高发文量,发文期刊C刊较少。因此,笔者建议应该提高该领域的研究热度。
从内容层面看,整体研究领域呈现出不断细化的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同伴关系的性别差异、自我概念、行为方式、社会认知和中介效应等方面。
本文通过可视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热点进行了探讨,可以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但同时也可以发现,本文一共分析了200篇文献,数据量较小,主题网络分析论点不足,说服性较低。本文在研究概况方面分析的广度有待提高,笔者对引用量、关键词的解读能力也有待加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写作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闫春,章昌平.国内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04):51-58.
[2]王振宏,郭德俊,方平.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J].心理科学,2004,(03):602-605.
[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5):54.
[4]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05):614-620.
[5]陈欣银.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J].心理科学,1994,(04):8.
作者简介:卢莹(1995—),女,汉族,甘肃武山人,就读于河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