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进入21世纪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高校体育管理作为一个学科,涉及面广,既有教育、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指令性计划的贯彻落实,也有体育内部的教学、训练等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转变人才观和教育观,高校体育管理和教学改革必须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模式,走个性化办学模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体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管理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胡美兰(1957- ),女,江西瑞金人,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黄日权(1955- ),男,江西瑞金人,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186-02
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如何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这将直接影响到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因此,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不仅仅牵涉到学校主管领导的职责,它还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政策,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涉及教师的教学改革、科研、训练,担负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育作用以及在后期保障等方面的关系。如何保证高校的体育管理和教学改革能从上到下的渠道畅通,纳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使体育工作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这是摆在各高校体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体育管理要结合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是学校的窗口,要用高校融入国际化的改革步伐的要求和标准来重新制定满足高校体育改革要求的新制度,因受过去的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传统、多面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内部封闭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经济投入等方面很欠缺。因此,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也必然保留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上,这种管理制度不适应高校发展,也不符合高校改革国际化迈进的要求,随着高校快速发展体育管理制度符合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要求。体育管理与教育管理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目标管理上,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的体育工作特点是高校体育工作具有现代体育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所以要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必须认识体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二者的一致性。目前国内许多大专院校所延续的管理方式还未能跳出分散管理的框框。体育管理制度也必然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上,管理的目标不十分明确,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差,尚未建立起一种以系统管理为主导的科学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方式不适应高校发展,也不符合高校改革的要求,制约了体育工作总体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应试教育已经由过去的小学、初中、高中发展到今天的大学,学校整个教育过程几乎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应试,甚至大有向硕士、博士的应试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不仅使我们在整个教育培养目标上出现了混乱,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在这方面,学校管理要适应教学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要创建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良好轻松的体育活动氛围,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这就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在各项管理中进行改革研究和探讨,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彻底变革几十年所形成的旧观念,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校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保持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开放式教育,实行自学自练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管理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许多体育专业内容和非体育专业的工作,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水平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工作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重点突出体育教育和身心健康的特点,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年龄处在18~23岁之间,是身体发育的后期阶段,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个性和世界观趋于形成,他们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学生在校期间仍处于生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竞赛压力从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这无形中给部分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闪亮登场。在体育教学多维互动下、知能合一教学改革之中,学生在集体大家庭的关怀下,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光和热。因此,我们就要转变其形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教学模式上可用选修课、兴趣组、俱乐部、协会等形式大胆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觉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提高。高校体育工作目标管理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向开放、自由、健身、娱乐、休闲的方式转变,突出“以人为本”,德育至重,“以德服人”,充分调动各级学生的积极性。学校体育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体育锻炼持之以恒,终身受益。
三、高校体育管理要发挥体育院、系、部作用
学校的体育院、系、部是学校体育的业务部门,既是“参谋”部和“策划”者又是执行单位,它涉及面广,工作多而复杂,如对内承上启下,对外纵横交往,推动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发展。因此,体育院、系、部在学校体育发展与创新中承担重任,尤其是第一把手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部门的管理者和决定者要广泛听取意见,掌握多种信息,还要有创新的意识、平和的心态,这个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只要是不适应发展方面的问题就应及时解决,使组织内部结构、价值观念适应外部的变化。
另外,体育院、系、部是学校体育管理系统中的中介机构,该部门直接管理学生,可把体育工作的某一环节和项目分配到其他院系,一是充分调动各学院、系、部的积极性,改变学校群体工作无人抓而长期处于“低谷”的局面;二是管理对口,有时间、有组织地因时因地制宜,真正坚持业余、小型、多样的原则,活动内容能体现群体性、竞赛性,发挥各院、系、部的特色,这样才能从上到下,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保证,形成各级领导和体育教师齐抓共管局面,才能有效地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四、高校体育管理要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校体育的“参谋”,又是体育运行机制的执行者,如何将体育教师的精力引导到教学上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去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积极奉献的思想,强化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塑造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和增强适应社会角色的意识,将学生学习激情激发起来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难点。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的教育和培养,要敬业爱岗,关心他们的生活。体育教师的劳动具有体、脑结合的特征,长年累月在室外作业,给体育教师一些优惠政策,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优良的教学、训练、科研环境,改善体育教师待遇,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实行“教师教学工作承诺制及其管理办法”,应让教师作出承诺,自觉提高综合素质,既要立足学校,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又要走向社会,投身院校之间、同行之间的拼争,为宣传自我、展示自我、提高院校的声誉而竞争。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管理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胡美兰(1957- ),女,江西瑞金人,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黄日权(1955- ),男,江西瑞金人,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186-02
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如何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这将直接影响到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因此,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不仅仅牵涉到学校主管领导的职责,它还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政策,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涉及教师的教学改革、科研、训练,担负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育作用以及在后期保障等方面的关系。如何保证高校的体育管理和教学改革能从上到下的渠道畅通,纳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使体育工作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这是摆在各高校体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体育管理要结合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是学校的窗口,要用高校融入国际化的改革步伐的要求和标准来重新制定满足高校体育改革要求的新制度,因受过去的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传统、多面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内部封闭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经济投入等方面很欠缺。因此,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也必然保留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上,这种管理制度不适应高校发展,也不符合高校改革国际化迈进的要求,随着高校快速发展体育管理制度符合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要求。体育管理与教育管理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目标管理上,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的体育工作特点是高校体育工作具有现代体育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所以要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必须认识体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二者的一致性。目前国内许多大专院校所延续的管理方式还未能跳出分散管理的框框。体育管理制度也必然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上,管理的目标不十分明确,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差,尚未建立起一种以系统管理为主导的科学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方式不适应高校发展,也不符合高校改革的要求,制约了体育工作总体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应试教育已经由过去的小学、初中、高中发展到今天的大学,学校整个教育过程几乎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应试,甚至大有向硕士、博士的应试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不仅使我们在整个教育培养目标上出现了混乱,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在这方面,学校管理要适应教学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要创建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良好轻松的体育活动氛围,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这就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在各项管理中进行改革研究和探讨,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彻底变革几十年所形成的旧观念,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校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保持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开放式教育,实行自学自练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管理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许多体育专业内容和非体育专业的工作,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水平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工作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重点突出体育教育和身心健康的特点,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年龄处在18~23岁之间,是身体发育的后期阶段,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个性和世界观趋于形成,他们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学生在校期间仍处于生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竞赛压力从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这无形中给部分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闪亮登场。在体育教学多维互动下、知能合一教学改革之中,学生在集体大家庭的关怀下,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光和热。因此,我们就要转变其形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教学模式上可用选修课、兴趣组、俱乐部、协会等形式大胆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觉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提高。高校体育工作目标管理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向开放、自由、健身、娱乐、休闲的方式转变,突出“以人为本”,德育至重,“以德服人”,充分调动各级学生的积极性。学校体育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体育锻炼持之以恒,终身受益。
三、高校体育管理要发挥体育院、系、部作用
学校的体育院、系、部是学校体育的业务部门,既是“参谋”部和“策划”者又是执行单位,它涉及面广,工作多而复杂,如对内承上启下,对外纵横交往,推动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发展。因此,体育院、系、部在学校体育发展与创新中承担重任,尤其是第一把手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部门的管理者和决定者要广泛听取意见,掌握多种信息,还要有创新的意识、平和的心态,这个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只要是不适应发展方面的问题就应及时解决,使组织内部结构、价值观念适应外部的变化。
另外,体育院、系、部是学校体育管理系统中的中介机构,该部门直接管理学生,可把体育工作的某一环节和项目分配到其他院系,一是充分调动各学院、系、部的积极性,改变学校群体工作无人抓而长期处于“低谷”的局面;二是管理对口,有时间、有组织地因时因地制宜,真正坚持业余、小型、多样的原则,活动内容能体现群体性、竞赛性,发挥各院、系、部的特色,这样才能从上到下,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保证,形成各级领导和体育教师齐抓共管局面,才能有效地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四、高校体育管理要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校体育的“参谋”,又是体育运行机制的执行者,如何将体育教师的精力引导到教学上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去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积极奉献的思想,强化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塑造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和增强适应社会角色的意识,将学生学习激情激发起来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难点。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的教育和培养,要敬业爱岗,关心他们的生活。体育教师的劳动具有体、脑结合的特征,长年累月在室外作业,给体育教师一些优惠政策,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优良的教学、训练、科研环境,改善体育教师待遇,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实行“教师教学工作承诺制及其管理办法”,应让教师作出承诺,自觉提高综合素质,既要立足学校,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又要走向社会,投身院校之间、同行之间的拼争,为宣传自我、展示自我、提高院校的声誉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