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了玉米种植密度研究的发展,探讨了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旨在为今后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密度 株型 品种 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171-01
1、国内外玉米种植密度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也是玉米科研和生产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玉米种植密度每亩不到2000株,每亩只有100多千克。60-70年代,密度增加到3000株/亩左右,亩产也提高到300千克左右。目前亩产已达到4500株/亩左右,亩产提高到600千克以上。其高产田种植密度为5700-7300株/亩,亩产达到了1000千克以上。增强品种的耐密性和抗逆性,提高种植密度,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是美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种植白马牙、金黄后等玉米农家种,每亩种植密度不足2000株,亩产在100千克以下,60-70年代开始推广杂交种,密度增加到2500株/亩,亩产100多千克。90年代,农业部积极实施推广紧凑型玉米行动,大幅度增加了玉米种植密度,再加上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措施,使我国玉米生产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平均亩产由80年代的200多克提高到了1998年的351克。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密度偏低,还没有达到合理密度,区域间不平衡,差异较大。其中以黄淮海夏玉米区密度最高,大部分为3500-4000株/亩,小部分在3000株/亩左右;东北春玉米区大部分密度为3000-3500株/亩;西南地区密度最低,,大部分不足3000株/亩。高产田块种植密度一般在5000株/亩左右。在目前的密度水平上,每亩适当增加密度500株/亩左右,并通过增施肥料等相应配套措施,每亩即可提高玉米产量50千克左右。密度的增加能够促进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单产水平。
2、加大种植密度和提高施肥水平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
在玉米育种、栽培措施与产量提高的互动过程中,基本上是“提高品种的耐密抗倒性→密度提高→施肥量增加→产量提高”的过程。玉米科研和生产发展过程的主线,即是“密度增加→带动施肥量的增加→促进产量的提高”的过程。种植密度的加大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
2.1增加密度对产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玉米亩产量的构成是株数×平均单株产量或者亩穗数×平均单穗重。在单株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亩株数越多,产量越高。玉米是单杆作物,不像小麦、水稻可以分蘖,一般每棵玉米只结一个果穗。因此要提供产量,一方面是提高和稳定单穗重,另一方面是增加株数。增加密度对产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
2.2玉米是高光效C4作物,增产潜力大。其光合效率高于小麦、水稻等C3作物。从干物质生产角度分析,产量主要由叶面系数、光合效率和光合时间等决定。每亩株数越多,叶面积系数越高,干物质生产量和产量就越高。玉米在作物中是为数不多的C4作物,光合效能和水分利用系数较高,耐旱节水,抵御灾害能力强,产量潜力大。我國玉米亩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4千克提高到目前的350多千克的水平,并涌现出许多大面积高产地块和小面积亩产达到1000千克的超高产地块,最高亩产纪录达到1400多千克(2005年,山东)。美国是世界上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目前玉米科研和生产水平最高的国家,全国平均亩产超过600千克,有许多大面积亩产超过1000千克的地块。并创造了亩产1850千克的世界高产纪录。随着玉米科研和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还可以大幅度提高。
2.3选择耐密抗倒品种,耐密型品种不完全等同于紧凑型品种,有些紧凑型品种不耐密植。应该说耐密植品种是紧凑型玉米的进一步发展。耐密植品种除了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外,还应具备小雄穗、坚茎秆、开叶距、低穗位和发达的根系等耐密植形态特征。不但可以耐高密度(一般可以耐每亩5000株以上密度),密植而不倒,果穗全(全有穗、无空秆)、匀(大小均匀一致)、饱(灌浆饱满、无秃尖),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耐阴雨寡照能力、较大的密度适应范围和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例如:当每种植3000株时,也有较高的产量水平,而当密植到5000—6000株/亩时,也不易发生倒伏,且有更高的产量水平,适应轻简栽培、机械播种和机械收获等。
2.4目前哪些品种为耐密型品种,经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品种管理部门组织的严格规范的品种统一区域试验,在每亩4000株或更高密度条件下,能够表现出耐密抗倒、高产稳产特点,并通过国家或省(直辖市)级审定的品种,都可以称作耐密型品种。但这些品种的耐密程度还是有差异的,还应该通过更高的密度试验签订出更加耐密的高产品种。2007年,国家黄淮海和京津唐夏玉米品种区域密度已经提高到4500株/亩,这有利于选拔耐密型品种。目前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耐密型品种主要有郑单958、鲁单9002、京单28、秀清73-1、辽单565、登海11、中科11等。其中郑单958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20%左右。这也充分说明耐密型品种深受农民的欢迎。但单一品种面积过大将导致遗传上的单一性和生态上的脆弱性。因此,还需要不断地选育和推广新的耐密型品种。
3、在增加密度措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在东北春玉米区以及西北灌溉玉米区等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要优先推广。合理密植,一般在目前密度基础上每亩增加500株,每亩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50千克。而在西南等一些阴雨寡照天气较多地区、干旱瘠薄的地区和一些适合稀植的特殊生态区,还是以稀植的高秆大穗型品种为主。但即使在这些地区,适当增加密度也能起到增产的作用。
3.2 行距调整
在增加密度的同时,促进行距的调整。在株行距配置方式上,总的趋势是缩小行距,以实现密植增产。如机械播种地区行距一般为60—70厘米,人工播种地块行距大部分为50—60厘米。有些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大小垄和宽窄行种植,利于通风透光、田间作业和水肥集中施用等,这在一些特殊生态区和生产条件下是增产的一项有效技术。
3.3 科学的肥、水管理
种植耐密型品种就需要相应地增施肥料和平衡配方施肥,促进了农民施肥投入的增加。如果没有肥、水的供给保障,很难发挥耐密型品种的增产潜力。同时特别强调通过施肥机械的改进研制和推广,实现化肥深施和长效缓释专用肥的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关键词]密度 株型 品种 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171-01
1、国内外玉米种植密度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也是玉米科研和生产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玉米种植密度每亩不到2000株,每亩只有100多千克。60-70年代,密度增加到3000株/亩左右,亩产也提高到300千克左右。目前亩产已达到4500株/亩左右,亩产提高到600千克以上。其高产田种植密度为5700-7300株/亩,亩产达到了1000千克以上。增强品种的耐密性和抗逆性,提高种植密度,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是美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种植白马牙、金黄后等玉米农家种,每亩种植密度不足2000株,亩产在100千克以下,60-70年代开始推广杂交种,密度增加到2500株/亩,亩产100多千克。90年代,农业部积极实施推广紧凑型玉米行动,大幅度增加了玉米种植密度,再加上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措施,使我国玉米生产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平均亩产由80年代的200多克提高到了1998年的351克。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密度偏低,还没有达到合理密度,区域间不平衡,差异较大。其中以黄淮海夏玉米区密度最高,大部分为3500-4000株/亩,小部分在3000株/亩左右;东北春玉米区大部分密度为3000-3500株/亩;西南地区密度最低,,大部分不足3000株/亩。高产田块种植密度一般在5000株/亩左右。在目前的密度水平上,每亩适当增加密度500株/亩左右,并通过增施肥料等相应配套措施,每亩即可提高玉米产量50千克左右。密度的增加能够促进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单产水平。
2、加大种植密度和提高施肥水平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
在玉米育种、栽培措施与产量提高的互动过程中,基本上是“提高品种的耐密抗倒性→密度提高→施肥量增加→产量提高”的过程。玉米科研和生产发展过程的主线,即是“密度增加→带动施肥量的增加→促进产量的提高”的过程。种植密度的加大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
2.1增加密度对产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玉米亩产量的构成是株数×平均单株产量或者亩穗数×平均单穗重。在单株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亩株数越多,产量越高。玉米是单杆作物,不像小麦、水稻可以分蘖,一般每棵玉米只结一个果穗。因此要提供产量,一方面是提高和稳定单穗重,另一方面是增加株数。增加密度对产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
2.2玉米是高光效C4作物,增产潜力大。其光合效率高于小麦、水稻等C3作物。从干物质生产角度分析,产量主要由叶面系数、光合效率和光合时间等决定。每亩株数越多,叶面积系数越高,干物质生产量和产量就越高。玉米在作物中是为数不多的C4作物,光合效能和水分利用系数较高,耐旱节水,抵御灾害能力强,产量潜力大。我國玉米亩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4千克提高到目前的350多千克的水平,并涌现出许多大面积高产地块和小面积亩产达到1000千克的超高产地块,最高亩产纪录达到1400多千克(2005年,山东)。美国是世界上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目前玉米科研和生产水平最高的国家,全国平均亩产超过600千克,有许多大面积亩产超过1000千克的地块。并创造了亩产1850千克的世界高产纪录。随着玉米科研和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还可以大幅度提高。
2.3选择耐密抗倒品种,耐密型品种不完全等同于紧凑型品种,有些紧凑型品种不耐密植。应该说耐密植品种是紧凑型玉米的进一步发展。耐密植品种除了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外,还应具备小雄穗、坚茎秆、开叶距、低穗位和发达的根系等耐密植形态特征。不但可以耐高密度(一般可以耐每亩5000株以上密度),密植而不倒,果穗全(全有穗、无空秆)、匀(大小均匀一致)、饱(灌浆饱满、无秃尖),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耐阴雨寡照能力、较大的密度适应范围和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例如:当每种植3000株时,也有较高的产量水平,而当密植到5000—6000株/亩时,也不易发生倒伏,且有更高的产量水平,适应轻简栽培、机械播种和机械收获等。
2.4目前哪些品种为耐密型品种,经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品种管理部门组织的严格规范的品种统一区域试验,在每亩4000株或更高密度条件下,能够表现出耐密抗倒、高产稳产特点,并通过国家或省(直辖市)级审定的品种,都可以称作耐密型品种。但这些品种的耐密程度还是有差异的,还应该通过更高的密度试验签订出更加耐密的高产品种。2007年,国家黄淮海和京津唐夏玉米品种区域密度已经提高到4500株/亩,这有利于选拔耐密型品种。目前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耐密型品种主要有郑单958、鲁单9002、京单28、秀清73-1、辽单565、登海11、中科11等。其中郑单958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20%左右。这也充分说明耐密型品种深受农民的欢迎。但单一品种面积过大将导致遗传上的单一性和生态上的脆弱性。因此,还需要不断地选育和推广新的耐密型品种。
3、在增加密度措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在东北春玉米区以及西北灌溉玉米区等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要优先推广。合理密植,一般在目前密度基础上每亩增加500株,每亩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50千克。而在西南等一些阴雨寡照天气较多地区、干旱瘠薄的地区和一些适合稀植的特殊生态区,还是以稀植的高秆大穗型品种为主。但即使在这些地区,适当增加密度也能起到增产的作用。
3.2 行距调整
在增加密度的同时,促进行距的调整。在株行距配置方式上,总的趋势是缩小行距,以实现密植增产。如机械播种地区行距一般为60—70厘米,人工播种地块行距大部分为50—60厘米。有些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大小垄和宽窄行种植,利于通风透光、田间作业和水肥集中施用等,这在一些特殊生态区和生产条件下是增产的一项有效技术。
3.3 科学的肥、水管理
种植耐密型品种就需要相应地增施肥料和平衡配方施肥,促进了农民施肥投入的增加。如果没有肥、水的供给保障,很难发挥耐密型品种的增产潜力。同时特别强调通过施肥机械的改进研制和推广,实现化肥深施和长效缓释专用肥的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