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创作中期本质力量对象化中的存在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里尔克中期创作的“存在”意识通过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因此我们将从本质力量的形成以及本质力量如何对象化的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生活的黑暗孤苦对他性格的塑造形成了他暗色调的诗风,而另一方面,他对诗歌的认知,不局限于客观描摹,或仅仅关注于抒情,而是已然深入象征主义的灵魂,开始移情于“事物诗”,为其本质力量寻找到了得以信赖的对象。
  里尔克内在的本质力量和对象之间并不是二分的,将本质力量施予到客体上后,主客并非对立,相反,客体已经不是客体本身了,而是里尔克内在本质力量的象征。
  关键词:本质力量对象化;存在意识;主体;客体
  作者简介:邢增煌(1994-),男,汉族,海南省文昌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象征主义的旗帜,毋庸置疑,确是应有里尔克的一面,且还需是那色彩最深沉的一面。观其诗,实可谓是存在的屡屡沉思。他作诗,是一种内在本质力量的移情,揣测之,此情想必也是非写不可的。
  里尔克中期创作的“存在”意识通过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因此我们将从本质力量的形成以及本质力量如何对象化的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本质力量的形成
  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并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创作中四要素的相互作用,且据此而谈,诗人本质力量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世界”的影响。关于这一方面,童庆炳指出:世界,作为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1]因而,本质力量的形成也将从客、主这两方面作为切入。
  (一)现实社会层面:外因所导致的“存在”态度
  里尔克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是一个资本主义在工业文明中膨胀发展、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腐朽年代。在如此不幸的社会背景下,他也有着更为不幸的经历:童时父母便离异,自小身体柔弱,外在性格更显阴柔。青年时在军校有着一段不易的经历,后遭军校开除后,在布拉格大学有几年的学习经历,而后便流转于欧洲各国。早期坎坷的生活与四处漂泊的经历,让他的内心世界一直处于抑郁而消沉的状态之中。
  在巴黎,里尔克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他目睹了在社会繁荣文明下,底层人民的贫困、疾病、饥饿、甚至是死亡和道德沦丧等诸多现象。这种现象让当时生活在巴黎的众多艺术家们倍感痛苦。宗白华收录在《美学散步》中的《我和诗》描绘了一段他20世纪初在巴黎生活的真实感受:“在都市的危楼上俯眺风驰电掣的匆忙的人群,通力合作地推动人类的前进;生命的悲壮令人惊心动魄,渺渺的微躯只是洪涛的一沤,然而内心的孤迥,也希望能烛照未来的微茫,听到永恒的深密节奏,静寂的神明体会宇宙静寂的和声。”[2]艺术家们共怀的是对时代、对生活的无奈与哀叹,里尔克便是哀歌洪流中的一曲,在彷徨中他陷入了对生之存在的思考。
  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奠定了里尔克“本质力量”中的情绪:迷茫、阴郁、孤独、挣扎。这是他“存在”的态度。
  (二)认识层面:借以移情而体察“存在”
  诚如高尔基所言:“诗不是属于现实部分的事实,而是属于那比现实更高部分的事实。”这里“更高部分的事实”便直指诗人的精神层面的真实。里尔克在意识中对诗也是如此把握的。
  基于对诗的这般认识,里尔克关于“更高部分的真实”也经历过转变:里尔克早期陷入在自身的孤独中,一味地朝着主观情感去开拓,因而早期代表作品如《沉重的时刻》中便充斥着浓烈的主观孤寂感。
  而他神秘且哀伤的抒情情调,在巴黎之后便发生了改变,“如果诗一味主观地向个人内心世界开拓,把它看作情感,那么,诗能否对充满苦难、纷乱无序和谜一般的现实进行逢释,能否认识和说出真实的和重要的事物,能否达到与自然并存同一的完美境界?因而,不同于早期,此时的里尔克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诗歌命题,不把诗当作是纯粹单一的情感,更将诗看作是经验的载体。
  其实,里尔克强调的“经验”也是一种情感,是不同于以往的那种片刻的稚嫩的认知,转而为一种深沉的意识,是背负着过去的记忆、当下的心绪和未来的思索的认知,这种认知是我在前面所提到的他在现实环境中,对“存在”的反应。不仅“情感”是我们存在的证明,“经验”也是我们存在的证明,而借以证明的对象,其实更是由于客体的直接存在而得以寄托诗人的存在。
  “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外在机缘,它能使作家的内在蕴藉和奔突的热情找到倾泻的渠道,使原先焦躁不安的盲目驱力变为明确而坚定的意图,并把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有用材料和艺术发现贯穿起来,使文学创造由意图变为行动”。[3]所以,一方面,生活的黑暗孤苦对他性格的塑造形成了他暗色调的诗风,而另一方面,他对诗歌的认知,不局限于客观描摹,或仅仅关注于抒情,而是已然深入象征主义的灵魂,开始移情于“事物诗”,为其本质力量寻找到了得以信赖的对象。
  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里尔克内在的本质力量和对象之间并不是二分的,将本质力量赋予到客体上后,主客并非对立,相反,客体已不是客体本身,而是一种象征,是里尔克内在本质力量的象征。这与立普斯关于“移情”的理解十分契合,即认为我们周围的现实反映于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都因为我们把经验,转化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中。因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由对立变成了统一。
  《新诗集》是里尔克中期作品的集合,其中所收录的诗歌,就充满了囚禁感和挣脱不得的无奈,而且常常把这样的内在力量寻以对象寄托。且看《囚徒》[4]和《豹》:
  囚徒
  我的手仅仅还会一个动作
  它用这个动作进行驱赶;
  潮湿从岩顶坠落到古老的
  石头上,滴滴点点。   我只听见这滴落声,
  心跳合着它的节拍;
  一当滴落声消失,
  我的心跳也将终结。
  但愿它低落得更快,
  但愿还有一头野兽来到。
  有个地方曾经更加光明,
  可在哪儿,我们不知道。
  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囚徒》似如一朵崖沿花儿,孤芳自赏,鲜有人对它持以爱慕之情,相反,人们对其名作《豹》的兴趣却浓郁不减丝毫。然而,静赏之,却觉察二首诗作竟颇为相似,他们确是表现了里尔克多层面存在的本质力量:
  首先可察觉的是困境。石墙的囚禁,铁栏的阻拦。这是里尔克对外在状况的真实体会,是来自社会生活层面的存在状况:作为社会中普遍性现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经济、政治、甚至生存的自由就像牢中囚、笼中豹一样,这石牢与铁栏就象征着强有力的社会规则,限制着一切规则之下的存在。
  显而易见的还有其疲倦或麻木的状态。囚徒的手“仅仅还会一个动作”,豹的目光被“缠得这么疲倦”;在外在的限制下,必然造成了诗人精神层面的压抑,囚徒的麻木、豹的疲倦,已然象征着诗人在长期的生活状态下身心俱疲,若傀儡般的生活处境。
  内心世界的挣扎盘旋也不惜遮掩:囚徒数着滴落的水滴,合着它的节拍;豹闭着眼睛在思考中踱步;这依然是在精神层面,且还保留着一丝期望,这虽不同于其后期诗作中生死的常态,但这种近乎绝望的“等死”和“消磨”已将他本质力量中沉郁、消极的一面展露无疑——正如前面所说,本质力量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他悲观的风格,因而在对象化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诗歌情绪的基调。
  仔细品读,他确也有尝试性的反抗或改变。囚徒“它用这个动作进行驱赶”、“但愿还有一头野兽来到”;而豹“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这便是一种异化的显现,囚徒在某一刻,想要幻变成一头野兽,撞开这堵墙;而豹却在长久的折磨下,丧失了一只豹的伟大意志和坚韧步伐,竟是通过紧张的四肢进行自我的调解。人异化成兽,兽异化得与它本质相悖,就像卡夫卡笔下的甲壳虫,表现的是物质世界对人性的扭曲摧残,让这种异化显得“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肉体或精神的存在状况,最终也都难以摆脱现有的困境,陷入失落与绝望的境地。囚徒:“有个地方曾经更加光明,可在哪儿,我们不知道”;而豹“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又再次回归到了精神层面,“麻木”和“消磨”的最后,不得不承认个体力量的弱小,于是便不得不臣服于这一切的苦痛的根源之中。(现在的里尔克或许还未能在现世寻求解脱,在他后期的诗作中,便似乎能寻找到神或异能力作为最后的归宿。)
  一种近乎肉身和灵魂的束缚感、一种或低迷或反抗的挣扎、一种近乎绝望的屈服——里尔克将心中这一连串的本质力量都借以囚徒、豹等客体来寄存,这是一种能让人深刻感受到的诗人长久以往的身心状态,我们能透过囚徒、透过豹子,去感受到它们背后那个赋予他们力量的人,囚徒和豹不过是外在的“形”,而他们内在的“质”确是这股本质力量的归属者里尔克本人。他虽然绝望不已,但他却真实地存在——通过那个囚徒,那个豹,真实地存在着,真实得让读者能透过文字,透过联想的画面,回归到20世纪初巴黎的街头,也仿佛苦闷于这份普遍的困境,也仿佛悲伤于那特殊的绝望。
  臧棣在《里尔克诗选》中说:“在对中国人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里尔克几乎消蚀了文化传统的异质性……一位真正的中国诗人会觉得他在欣赏和领悟里尔克诗歌艺术上并不会比一位德语诗人逊色。很明显,在中国诗人和里尔克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灵上的默契。”[5]这种消蚀是一种跨越界限的共鸣,是我们体察里尔克的“存在”而推及自我。 我们曾经或当下却又何曾不担忧着正在或终有一天会如豹那般“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落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的境地。因此,里尔克的存在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象征,是物质与精神冲突的承受者的符号,也是苦于挣扎而近乎绝望的象征。
  注释: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40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85页.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129页.
  [4]《囚徒》、《豹》均引自臧棣《里尔克诗选》.《豹》冯至译;《囚徒》杨武能译.
  [5]臧棣.《里尔克诗选》第7页—《汉语中的里尔克》.
  参考文献:
  [1]李永平.里尔克的诗歌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研究所,文艺研究,1998年05期.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08年),第40、129页.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5页.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2015重印),658-667页.
  [5]臧棣.里尔克诗选[M].香港: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7-11页、第43页、47-48页.
其他文献
《今昔物语集》是日本说话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作品中涉及的人物森罗万象,反映了这些人物的不同行径与当时历史时期各阶层的思想状态。本论文以《今昔物语集》中阴阳师
本文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文章以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技术转移理论为指导,汲取了国内外有关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
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监管者,不仅要负责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学习,同时还要尽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不仅要抓学生的学
高精度的三维控制场是近景摄影测量中相机检校和有关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介绍一种能够快速、便捷的测定控制场内控制点三维坐标的新方法,经检验,其点位精度能够达到亚毫米级别,满足高精密三维控制场的精度要求。
至2016年5月1日,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全面纳入营改增范围.房地产行业纳入营改增的时间较短,营改增后其税负的处理复杂性程度远高于营业税处理,因此房地产
摘 要:安琪在《幸福蛋糕店》中烘焙出各色美味蛋糕,满足各色客人的不同需求。阴霾笼罩的日子里,有人丧失了生活的目标,一味地沉沦于不幸。有人向往美好,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人性只有在最黑暗的地方才能开出最耀眼的花朵。  关键词:加莉.帕金;蛋糕;人性;希望;美好  作者简介:王红飞(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
农村公办学校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农村公办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表现出了较多不足.本文从农村公办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出发,立足实际,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信息披露透明度不仅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强化银行监管约束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才让幼儿有一个愉快学习的环境.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它包含着保育和教学以外方方面面的内容.长久以来,幼儿园班级管
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一方面会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为我国创造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如出现病险水库安全事故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对此,相关水利部门应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