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畅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路径的对策与思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ff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年各高校毕业生都以几何级数递增,面对这一庞大就业群体,大学生求职困难,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模糊的前途,学校、社会、家庭或是学生本人大多是一种心浮气躁的状态。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横冲直撞,结局当然不甚理想。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社会以及本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全人教育;畅通;就业路径;就业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边远农村及贫困家庭子女因缺少强势的社会资源和有力的家庭人脉就显得更为艰难。各高校高度关注就业率的高低,大学生也更渴求在就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更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每年各高校光鲜亮丽的就业数据统计背后掩盖不了职业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就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甚至是学校的长远发展。
  (一)就业信息渠道闭塞,自有资源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寻求就业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招聘会,就是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各种单位的招聘讯息,或师生中小范围传递的岗位招聘资讯。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夕不是迷茫惶惑,就是漫无目的地到处投简历,还有一些因生活现实与一些并不理想的机构或单位签订合约,以致出现工作稳定性差,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往小了说会加重思想包袱,大方面来说是影响单位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缺乏系统就业教育接受机制,难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多年来我国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在所谓的就业数字统计上大做文章。采取的措施要么在大学生毕业前夕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教材内容大多纸上谈兵,实效性不强。教学模式死板教条,没有考虑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学生更快入职的需要。要么以院系形式统一辅导,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大大拉长了大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距离。很多大学生到了工作环境中自信心缺乏,开展工作灵活性差,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三)一次性就业率与就业可持续发展力之间的矛盾
  扎实的专业背景、鲜明的技能优势以及勤勉务实的态度使得他们大多能一次性成功就业;入职后虽能较快适应新环境的各种工作,但创新意识和持续性学习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职业规划帮扶的缺失,另外也暴露出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淡漠。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甚至严重点说可能会阻碍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笔者这里所说的“持续性学习能力”用专业说法来讲就是指“就业能力”,指的是能结合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整自己的心理去改变工作状态,做出更多的实绩。
  二、“全人教育”与专业就业指导的关系
  (一)何谓“全人教育”
  近段时间以来,“全人教育”的概念在教育界大加赞赏,多有推崇。当下理论界有一种说法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与康德提出的“完人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俗称的“德才兼备”。
  一直主宰并伴随现代教育的整个发展进程。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支柱,高等教育被提到了社会发展与生活的中心位置,并被寄予了开创未来的厚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展,正是在这样急剧的膨胀中,强烈的浮躁和功利情绪日益弥漫整个校园和社会。高等教育在不断增加其功能广度的同时,(比如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社会化等等)功能的深度却逐渐丢失。教育的真谛无非是两方面:既要教会学生赖以生存的知识与本领,又要让学生懂得“为何而生”的道理,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古语说得更为精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唯有如此,才能变成一个完整的人,對社会国家都有用的人。
  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要将“全人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心中,切实提升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全人教育”与专业就业指导的关系
  “全人教育”与专业就业指导的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属与从的关系。前者是总的培养目标,后者是文化培养的重点。中国多年来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说是文化培养,实则并没有有效利用文化素质课程在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是多借助选修课、第二课堂或者社会实践等形式补充开展的。有形无形中忽略了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现如今大学生学历知识大都过硬,但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讲要从“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转变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要将人文教育置于和专业教育平等的地位,唯有如此,才能带动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逐日提升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至于是称为“全人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还是“完人教育”都只是名称的差异。这不是哪个人就能实现的,不仅需要制度做保证,更需要一批坚定的拥趸,靠大家协同作战,才有可能见到一些实效。
  三、“全人教育”视域下畅通毕业生就业路径的对策
  (一)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中国高校在国家确立“重理轻文”的发展方向下确实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但很快停滞不前,其缘由是缺乏更多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实际情况表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贯穿幼儿教育、义务教育的始终,还应该继续延伸到大学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教育。大学新生一入校,学校就要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并能根据个人特点做出初步的职业发展方向预判,这种有规模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依托综合实训基地,让学生跟班上岗,将所学理论及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问题,以此助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应将一些必要的职业素养训练贯穿到常态教学中去,使其练就成为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习惯,这将是受益终身的。比如,团队协作意识的训练、基本礼仪风范的训练、对突发情况如何处理的训练、良好沟通技巧的训练等等。
  (二)发挥常态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调整并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用人单位多年的经验与教训表明,未来的人才竞争不仅仅是专业优势的比较,更多体现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差异上。高校应注重专业师资队伍的打造,“全人教育”的理念必须通过专业的教师去引导和灌输。对此,学校首先要花大力气将就业素养的培训纳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的轨道上来,将其常态化、制度化。其次,愿意花金钱选送教师到行业组织的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高校创业导师等专业培训机构学习深造;最后,除了各专业的教学研讨活动,也应该积极组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比赛,与就业规划、职业前景分析相关的研讨活动,透过教师的全面成长带动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成长与成熟。
  【参考文献】
  [1]吴立保,谢女邦.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8(01):69-74.
  [2]张光正,吕鸿德.中原大学教育理念形成、共识与扩散—科技与人文融合之观点[J].中原学报,1998(04):1-8.
  [3]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02).
  [5]靳红,常振山.关于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情商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4):41-45.
其他文献
2016年,全国有近770万高校毕业生,庞大的就业群体给国家、社会、高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创业已是时代潮流,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大力鼓励创业,政府出台大量政策强力扶持创业。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意义  (一)对社会的意义  1.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  大学生创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社会价值
期刊
要解决新课改过程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低效问题,教师必须研读课标、教材、教参“三书”;转变自己教学行为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设计,以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
目的:总结并分析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都是在本院2016年11月-2018年3月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46例,以计算机表法实现各组处理.试
■简介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 ■ Profile 1955 May
她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他发来的那条短信:“还是戴上口罩吧,风声越来越紧了.”rn那是2003年,因为“非典”,春天显得异乎寻常的残酷.她和他正在选修同一门不知所云的课,在每个
期刊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antioxid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n the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 signaling pathway are involved in the
很久不在这里写东西,如果说没有消息便是好消息,那似乎便可以说我在现实的世界里过着一种好的生活.而事实上,宿命依然.我只是不喜欢用网络的虚无来麻醉自己,虚构一种不存在,
从叙事文学产生开始,叙述视角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全知全能的作者视角逐渐转变为有限的人物视角.《呼啸山庄》在继承前代叙述视角优点的同时,巧妙地将第一人称经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