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菇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农家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菇属于中温偏高型的菌类,野生红菇多发生于夏季。其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0~25℃,出菇适宜温度23~28℃。
  1.原料选择。红菇属于草腐土生菌类,主要以分解粪、草有机质作为主要营养进行繁衍。野生红菇子实体多生于林中潮湿、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上。基质均为腐烂秸秆、杂草、树叶及畜粪。红菇的栽培原料以富含纤维素的农作物秸秆为宜,如棉籽壳、棉花秆、甘蔗渣、黄豆秸、玉米芯、玉米秆、高粱秆以及山上芦苇、斑茅、象草、节芒等野草均可利用。
  2.培养料配制。红菇对养分要求较多,以配制合成培养料为宜。下面介绍几组配方,供选用。配方一:棉籽壳86%,麦麸8.5%,石灰2%,碳酸钙1%,过磷酸钙2%,尿素0.5%。配方二:黄豆秸48%,花生壳20%,棉籽壳19%,麦麸10%,过磷酸钙1%,碳酸钙2%,料水比例为1∶1.3。配方一、二主要用于熟料袋栽。配方三:棉籽壳90%,麦麸6%,石灰1%,过磷酸钙1.5%,碳酸钙1%,尿素0.5%,料水比例为1∶1.3。配方四:芦苇50%,杂木屑16%,棉籽壳30%,石灰1.5%,过磷酸钙2%,硫酸镁0.5%。料水比例为1∶1.3。配方三、四适用于发酵料床栽。
  3.红菇栽培。分熟料袋栽和发酵料床栽,两种栽培方式不同,培养料制作也有别:熟料栽培按照配方一或二,将培养料拌匀,含水量掌握在60%左右,然后装入17×(33~35)厘米聚丙烯塑料袋内,经高压灭菌,冷却接种(按常规要求)。发酵料床栽:按照配方三或四,将培养料混合拌匀,集中成堆发酵处理。料堆高0.8米,宽1米,长度视场地而定,堆料后盖膜保湿,发酵时间5~7天,料温达到65℃时开始翻堆,中间翻堆2~3次。
  4.接种培养。栽培方式不同,接种培养方法有别。①袋栽:待料袋温度降至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将红菇菌种接入袋内的培养基上,并做好棉塞封口。接种后移入23~25℃的室内发菌培养,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保持空气流通,防止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骤增。发菌培养通常30天左右。待菌丝发满袋后,将菌袋搬到野外荫棚内脱袋,采取卧式排放于事先经过消毒处理的棚内畦床上,并覆盖腐殖土3~5厘米。畦床四周用泥土封盖,让菌筒在畦床内继续发菌培养。②床栽:将发酵料铺于畦床内,料厚15~18厘米,分3层播种,即畦面先铺一层料,播上菌种,继续铺一层料,播一层种,然后再盖一层料,形成3层料2层种。一般每平方米用干料10千克,菌种量占料量的10%,播种后整平料面,稍加压实。然后在畦床上方拱罩薄膜防雨。待菌丝吃料2/3时,覆土3~5厘米。但要注意通风,使畦床空气保持新鲜,以利菌丝发育。
  5.出菇管理。当菌袋进入野外畦床排场后,在管理上应保持覆土的湿润。土壤含水量不低于20%,野外地栽靠土壤湿润,一般不必喷水,如气候干燥,土面发白时可喷水保湿,但不可渗入料中,以免菌丝霉烂。覆土后一般20天左右即可出菇,此时温度掌握在23~26℃范围,并进行人为变温差刺激,干湿交替,促进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分化成菇蕾。菇棚内要“三分阳、七分阴”,子实体发育阶段每天上午揭膜通风,并结合喷水1次,空间相对湿度保持90%为适。菇棚内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掌握在23~28℃范围。
其他文献
为实时监控某温室的温度,设计了测量温室小气候的温度记录仪。测温元件采用高精度数字传感器DS18B20,温度数据记录元件采用非易失性I2C接口器件AT24C04,显示元件采用微型AMPIRE128×64液晶显示器,信号处理器件采用AT89C51单片机。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温度采集、I2C通信和液晶显示三个模块;对设计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进行了Proteus仿真,结果表明,该记录仪设计正确、运行可靠。
探究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科学素质的限制及对《数学课程标准》理解的偏差,形成了许多对探究学习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如许多貌似热闹、学生自主的探究,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本文选取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断,就当前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一些现状进行反思,现与同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任何问题都需要
合理的设计方案对同轴磁控管在窄脉冲下的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采用本文介绍的措施设计的同轴磁控管在窄脉冲下电特性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
本文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出发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并对教学大纲,教学环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尝试分层教学,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