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有关文件号召,项目组特将“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活动作为重点工作专项推进,扎实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富有成效的基层工作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三走”活动。完成了“一个工程、两个团队、多个平台”的体系构建,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三走”、大学生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37-2
1 大学生现状
1.1 网络成瘾
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网瘾的学生占总比例的19.6%,主要表现为频繁旷课、空闲时间待在网吧、寝室玩游戏,甚至放弃吃饭时间,以零食代餐。在受到警告、留级、退学等学籍处理的学生中有近92%的学生因沉迷网络无法自拔而导致学习退步直至厌学。其中有35%的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有2.3%的学生存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还有1.6%的大学生遇到过网络诈骗。
1.2 身体素质下降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因缺少自觉性,生活作息缺乏规律,生物钟完全颠倒,出现“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的现象,使宅男、宅女比例增多。部分学生过着教室、寝室两点一线的生活,体育运动量不足,缺少必要的体力活动,身体机能和素质普遍下降。
1.3 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参与集体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其心理幸福指数,增加孤独降低感与抑郁感,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交际能力下降。首先,表现为认知上忽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往来,认为网络交际便是人际交往生活的全部。其次,由于缺乏现实人际交往经验,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时常感到自卑而愈加抗拒人际关系往来,人际交往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最后,由于网络虚拟空间交往具有自由性,弱化了社会规范约束,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所顾忌地发表一些攻击性言论。因此,网络虚拟交际越多,学生越容易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范和道德约束,造成他们不被人群接纳的尴尬局面。
1.4 责任意识不强
虽然当代高校已开始重视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也表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但过程中存在不足。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只在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课程当中进行理论式教育,未能让大学生通过实际活动体会到自己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引导,难以唤醒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充分感知,从而削弱了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动力,这对于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极其不利的。
2 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2.1 帮扶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在“三走”活动的引领下,通过帮扶活动的开展,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说教为主,但理论总需要客观实践的实际应用才更具说服力。而帮扶活动可以发挥党员积极分子模范带头作用,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带动身边被动学习、参与活动的一类同学。与传统说教相比,帮扶活动更具实践性、灵活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个人差异为载体,在帮扶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内化思想道德观念,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并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2 提供竞赛平台,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
大学生通过提供参加各类竞赛平台的渠道,提高自我发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能力。竞赛的开展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参与创造息息相关,丰富的比赛为大学生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学生在策划、开展、参加各类竞赛时,锻炼和提高了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随着比赛内容更加广泛,学生在竞赛中很好地体现了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对团队成员能力素质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3 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习能力、完善知识结构
在“走出宿舍”的倡议下,我们提供学术交流、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学术交流讲座,请到有经验的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知名校友回校讲解前沿知识、有丰富比赛经验的同学为新生传授交流。平台方便每位学生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圈,引导他们在共同信念下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深层发展,促进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术交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正式组织的框架,让全院学生主动融为一体。其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是自由的、经常性的、没有拘束的,这对于成员摒弃灌输式、被动式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提高学生对探索式、研讨式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4 打造团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活动团队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而建立,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也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在轻松环境下互相影响、互相熏陶,有利于实现专业知识的交叉渗透,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视野更开阔、知识框架更得到巩固、知识空间面更广、促进人文素质的提升。此外,学生团队通过举办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不仅传播了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知识技能,而且弥补了单一课堂传授知识的局限性,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室、社团建设,能为学生社团与比赛拨发资金,满足项目研究的需要,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良好的氛围。在学院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让团队建设顺利进行。
2.5 打造品牌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让更多同学参与,学生更容易表达心中所想,促进友情发展,从而满足拥有归属感、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等多层次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发展和完善自我个性。此外,大学生通过参加品牌活动,发现自我优势,培养兴趣爱好,减轻负面情绪,避免各种偏激、浮躁、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的产生,从而实现顺利完成学业,自信地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品牌活动包括团队拓展大赛、无线电测定项、猎狐俱乐部活动、阳光体育运动。以无线电测定项为例,定向运动是一项集竞技体育、军事体育、休闲娱乐和探险体育于一身的活动,是一项良好的素质教育项目,也是一项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运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定向运动活动,在提高身体适能水平、增长社会化水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自尊、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 实现的效果
3.1 现实意义
针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品牌活动的成功举办将大大提高大学生体质。针对当代大学生缺乏责任感、使命感,主动的同学依托 “两个团队”、“多个平台”带项目、做团队,带动被动学生,推动全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此让更多的同学实现“三走”,提升彼此间责任感,拒绝死板教育,达到双赢。
3.2 理论意义
在理论上,通过隐性教育渗透德育理念,团队形成了系统的实施途径,其中之一便是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我们借鉴一些有益做法,结合学院特点,注重隐性渗透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建设及素质能力发展。近年来,在团中央等部委的引领下,我们把握这个机会,深入推进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经受锻炼、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高了全面素质能力。
关键词:“三走”、大学生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37-2
1 大学生现状
1.1 网络成瘾
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网瘾的学生占总比例的19.6%,主要表现为频繁旷课、空闲时间待在网吧、寝室玩游戏,甚至放弃吃饭时间,以零食代餐。在受到警告、留级、退学等学籍处理的学生中有近92%的学生因沉迷网络无法自拔而导致学习退步直至厌学。其中有35%的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有2.3%的学生存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还有1.6%的大学生遇到过网络诈骗。
1.2 身体素质下降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因缺少自觉性,生活作息缺乏规律,生物钟完全颠倒,出现“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的现象,使宅男、宅女比例增多。部分学生过着教室、寝室两点一线的生活,体育运动量不足,缺少必要的体力活动,身体机能和素质普遍下降。
1.3 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参与集体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其心理幸福指数,增加孤独降低感与抑郁感,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交际能力下降。首先,表现为认知上忽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往来,认为网络交际便是人际交往生活的全部。其次,由于缺乏现实人际交往经验,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时常感到自卑而愈加抗拒人际关系往来,人际交往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最后,由于网络虚拟空间交往具有自由性,弱化了社会规范约束,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所顾忌地发表一些攻击性言论。因此,网络虚拟交际越多,学生越容易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范和道德约束,造成他们不被人群接纳的尴尬局面。
1.4 责任意识不强
虽然当代高校已开始重视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也表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但过程中存在不足。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只在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课程当中进行理论式教育,未能让大学生通过实际活动体会到自己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引导,难以唤醒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充分感知,从而削弱了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动力,这对于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极其不利的。
2 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2.1 帮扶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在“三走”活动的引领下,通过帮扶活动的开展,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说教为主,但理论总需要客观实践的实际应用才更具说服力。而帮扶活动可以发挥党员积极分子模范带头作用,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带动身边被动学习、参与活动的一类同学。与传统说教相比,帮扶活动更具实践性、灵活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个人差异为载体,在帮扶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内化思想道德观念,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并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2 提供竞赛平台,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
大学生通过提供参加各类竞赛平台的渠道,提高自我发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能力。竞赛的开展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参与创造息息相关,丰富的比赛为大学生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学生在策划、开展、参加各类竞赛时,锻炼和提高了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随着比赛内容更加广泛,学生在竞赛中很好地体现了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对团队成员能力素质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3 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习能力、完善知识结构
在“走出宿舍”的倡议下,我们提供学术交流、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学术交流讲座,请到有经验的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知名校友回校讲解前沿知识、有丰富比赛经验的同学为新生传授交流。平台方便每位学生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圈,引导他们在共同信念下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深层发展,促进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术交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正式组织的框架,让全院学生主动融为一体。其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是自由的、经常性的、没有拘束的,这对于成员摒弃灌输式、被动式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提高学生对探索式、研讨式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4 打造团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活动团队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而建立,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也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在轻松环境下互相影响、互相熏陶,有利于实现专业知识的交叉渗透,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视野更开阔、知识框架更得到巩固、知识空间面更广、促进人文素质的提升。此外,学生团队通过举办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不仅传播了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知识技能,而且弥补了单一课堂传授知识的局限性,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室、社团建设,能为学生社团与比赛拨发资金,满足项目研究的需要,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良好的氛围。在学院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让团队建设顺利进行。
2.5 打造品牌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让更多同学参与,学生更容易表达心中所想,促进友情发展,从而满足拥有归属感、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等多层次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发展和完善自我个性。此外,大学生通过参加品牌活动,发现自我优势,培养兴趣爱好,减轻负面情绪,避免各种偏激、浮躁、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的产生,从而实现顺利完成学业,自信地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品牌活动包括团队拓展大赛、无线电测定项、猎狐俱乐部活动、阳光体育运动。以无线电测定项为例,定向运动是一项集竞技体育、军事体育、休闲娱乐和探险体育于一身的活动,是一项良好的素质教育项目,也是一项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运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定向运动活动,在提高身体适能水平、增长社会化水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自尊、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 实现的效果
3.1 现实意义
针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品牌活动的成功举办将大大提高大学生体质。针对当代大学生缺乏责任感、使命感,主动的同学依托 “两个团队”、“多个平台”带项目、做团队,带动被动学生,推动全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此让更多的同学实现“三走”,提升彼此间责任感,拒绝死板教育,达到双赢。
3.2 理论意义
在理论上,通过隐性教育渗透德育理念,团队形成了系统的实施途径,其中之一便是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我们借鉴一些有益做法,结合学院特点,注重隐性渗透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建设及素质能力发展。近年来,在团中央等部委的引领下,我们把握这个机会,深入推进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经受锻炼、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高了全面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