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线动画是直线运动动画的深化,是Flash动画制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尽管教材只要求必须掌握补间动画的制作,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建议是可根据需要拓展。但毕竟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曲线运动,而利用多个关键帧的补间动画难以描绘出按严格轨迹运动的动画。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我安排了这样一堂课。
在前几节课中,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了蜜蜂、背景图,学过形变、元件、逐帧动画、补间动画等内容。学生也已经做过“蜜蜂从蜂窝直线飞到花源,然后直线飞回蜂窝”的动画,他们对帧的相关概念掌握得较好,但对层的作用,小部分学生还未能很好地理解,有时会把多个需要各自运动的对象制作在同一层上。所以在这节课,我就将曲线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在一个引导层先后可有多条引导线引导一个对象运动以及封闭轨迹运动动画的制作技巧。本堂课采用演示、启发、实践探究、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带着任务探究实践,逐步深入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封闭轨迹运动动画的制作技巧;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究制作蜜蜂弯弯曲曲地飞行的动画,总结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法;学习曲线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探索蜜蜂原路返回和不同路返回的实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教学过程
师:我们来欣赏上节课××同学完成的Flash作品,请大家欣赏后给他一些改良的建议。
生A:蜜蜂从远飞到近,蜜蜂的大小都一样,看起来不够真实。
生B:蜜蜂飞到花源时,最好能稍微逗留会儿再飞回去,这样效果更好。
师:两位同学的建议很好,还有一点要注意,动画中层的名字最好不使用默认的,以方便以后修改。
这些问题教师在上节课都点到过。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来提出缺点,他们会更容易接受。
师:大家再观察下小蜜蜂的飞行路线,找找不足。
众生:都是直线地飞来飞去。
师:大家都知道事实上蜜蜂的飞行路线是弯弯曲曲的,那我们能否将这个动画更加逼真地描绘出来呢?请大家试着做做看,相互之间可以讨论。
学生探究,部分学生在讨论,部分学生埋头在动画上尝试。
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插入多个关键帧,以改变蜜蜂的位置”的方法来实现蜜蜂弯曲飞行的效果,就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他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学生演示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语言解释,让其他学生更明白。)
师:这种方法确实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月亮绕地球转的轨迹是椭圆型的,我们要用Flash来描绘出这个运动轨迹,刚才的方法实现起来容易吗?
生(想了会儿):难。
师:确实难,可我这有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能描绘出弯曲的运动——引导线动画。引导线动画就是让一个对象沿着你设定的轨迹来运动。像蜜蜂弯曲地飞行就可以用引导线动画来描绘。接下来我来演示一下蜜蜂弯曲地飞着去找花源的动画制作方法。
教师演示引导线动画的制作步骤,提示学生制作引导线动画中的几个注意点:
1.引导线必须是在Flash中画出来的线,不能是元件,不能是有填充颜色的形状,不能是文字,也不能是组合。
2.进行曲线运动的对象不可以是形状。
3.在曲线运动的起点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上都要把对象吸附到引导线上,吸附的标志是对象出现圆形。
师:我看大家都有点儿“蠢蠢欲动”了,现在就给你们实践的机会,请大家制作来回飞行的蜜蜂。要求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分别完成两个不同要求的动画——一是蜜蜂来回同路;二是蜜蜂来回不同路(稍难)。如果小组中的一位完成得较快,要帮助同桌另一位一起完成另外一个动画。
学生实践操作。
教师巡视时发现各小组基本能顺利完成同路来回的动画,个别没成功的都是没将蜜蜂这个元件吸附到引导线上。但只有几个小组能想到在同一个引导层上先后绘制两条引导线来实现蜜蜂的不同路来回运动,其他小组都是想插入两个引导层,却怎么也无法在第一个引导层上直接插入第二个引导层,所以很多小组问:“老师,为什么不能再插一个引导层呢?”
教师分别请两个小组的代表上前演示动画的实现方法。第一小组代表演示了蜜蜂同路来回飞的动画,但没能实现不同路来回飞。
师:你们小组本来准备如何实现不同路来回飞的动画的?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想用两个引导层来引导蜜蜂,可是在这个引导层上插不进另外一个引导层,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第二个小组代表在第一个小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依然在那个引导层上,在蜜蜂要往回飞的起始位置插入一个关键帧,删除原来那条引导线,画上另外一条引导线,然后在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将蜜蜂吸附到引导线上。
师:大家从刚才这个动画中总结出点儿什么?
学生大部分愣住,个别轻声回答:一个引导层上可以有多条引导线。
师:是的,我们确实可以在一个引导层上先后画上不同的引导线来引导对象沿不同路径运动。第一组学生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对象只能受一个引导层引导。
各小组继续完成动画。
师:蜜蜂找到花源后,如果这个花源比较近,它怎么告诉它的同伴呢?
生:跳8字舞?
师:跳圆圈舞(播放一个跳圆圈舞的蜜蜂的动画)。跳圆圈舞的蜜蜂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生:运动轨迹是个圆。
师:要蜜蜂沿着这个圆运动该怎么实现呢?请大家让飞回蜂窝的蜜蜂跳个圆圈舞,告诉它的同伴们近处有花源。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帮助。
学生讨论、探索。各小组都在刚才的引导层上插入了另外一个关键帧,将关键帧上其他内容删掉,画上一个圆,并把圆里的填充色去掉。接着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定起点和终点。二是把蜜蜂拖到圆周的某点上,在另一关键帧把蜜蜂拖到圆周的另外一个点上,然后再在与起点关键帧相同的位置添加终点关键帧作为动画的终点,结果蜜蜂只在较小扇形的那个圆周上来回运动。学生纳闷了。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代表上来演示制作方法。
师:这个小组能想到把起点和终点都定在同一个位置,并且能想到在中间再插入一个关键帧,非常难能可贵。可照理说,蜜蜂应该能按我们设计的路线飞行了,为什么总在这个扇形上来回运动呢?这是因为在Flash中对象总是找较短的那条路进行运动。那我们要怎么改,才能让它跳圆圈舞呢?
生:那就再加一个关键帧。
学生上来补充。在中间的关键帧和终点关键帧之间再插入一个关键帧,然后把蜜蜂吸附到较大扇形中的一点上。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非常好,不过老师这有招更简单的方法。把封闭的轨迹擦出一个小缺口,让它变成普通的不封闭曲线。曲线的一头定为起点,把蜜蜂吸附到该点上,将曲线的另一头定为终点,同样把蜜蜂吸附上去,创建补间动画。这样,蜜蜂就会绕着这个圆周运动。
学生尝试新方法。
师:如果蜜蜂多跳两次圆圈舞,该怎么实现?
学生继续实践。
师(总结):要实现跳多次圆圈舞,引导层只要在终点处用“F5”插入帧,动画层则只要分别复制第一圈的两个关键帧,创建补间动画即可。大家可以发现,蜜蜂运动到每圈的终点帧后,自然又运动回到初始帧,完全实现了封闭轨迹的运动。
师:我们生活中的曲线运动多不多?请举例子。
众生:月亮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沿铁轨运动、爬山……
教师打开“作品欣赏”网页(内有地月系、花瓣飘落、小球平抛落地等曲线运动动画),学生欣赏。
师:生活中的运动更多的是曲线运动,通过今天学习的引导线动画,我们就可以轻松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教师总结制作引导线动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都很投入地制作动画,因为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又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作品。所以我觉得几堂课采用一个连贯的主题教学比一课一主题要好很多。课堂中的三个探究过程(曲线运动的制作、不同路往返和跳圆圈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中学)
在前几节课中,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了蜜蜂、背景图,学过形变、元件、逐帧动画、补间动画等内容。学生也已经做过“蜜蜂从蜂窝直线飞到花源,然后直线飞回蜂窝”的动画,他们对帧的相关概念掌握得较好,但对层的作用,小部分学生还未能很好地理解,有时会把多个需要各自运动的对象制作在同一层上。所以在这节课,我就将曲线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在一个引导层先后可有多条引导线引导一个对象运动以及封闭轨迹运动动画的制作技巧。本堂课采用演示、启发、实践探究、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带着任务探究实践,逐步深入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封闭轨迹运动动画的制作技巧;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究制作蜜蜂弯弯曲曲地飞行的动画,总结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法;学习曲线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探索蜜蜂原路返回和不同路返回的实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教学过程
师:我们来欣赏上节课××同学完成的Flash作品,请大家欣赏后给他一些改良的建议。
生A:蜜蜂从远飞到近,蜜蜂的大小都一样,看起来不够真实。
生B:蜜蜂飞到花源时,最好能稍微逗留会儿再飞回去,这样效果更好。
师:两位同学的建议很好,还有一点要注意,动画中层的名字最好不使用默认的,以方便以后修改。
这些问题教师在上节课都点到过。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来提出缺点,他们会更容易接受。
师:大家再观察下小蜜蜂的飞行路线,找找不足。
众生:都是直线地飞来飞去。
师:大家都知道事实上蜜蜂的飞行路线是弯弯曲曲的,那我们能否将这个动画更加逼真地描绘出来呢?请大家试着做做看,相互之间可以讨论。
学生探究,部分学生在讨论,部分学生埋头在动画上尝试。
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插入多个关键帧,以改变蜜蜂的位置”的方法来实现蜜蜂弯曲飞行的效果,就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他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学生演示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语言解释,让其他学生更明白。)
师:这种方法确实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月亮绕地球转的轨迹是椭圆型的,我们要用Flash来描绘出这个运动轨迹,刚才的方法实现起来容易吗?
生(想了会儿):难。
师:确实难,可我这有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能描绘出弯曲的运动——引导线动画。引导线动画就是让一个对象沿着你设定的轨迹来运动。像蜜蜂弯曲地飞行就可以用引导线动画来描绘。接下来我来演示一下蜜蜂弯曲地飞着去找花源的动画制作方法。
教师演示引导线动画的制作步骤,提示学生制作引导线动画中的几个注意点:
1.引导线必须是在Flash中画出来的线,不能是元件,不能是有填充颜色的形状,不能是文字,也不能是组合。
2.进行曲线运动的对象不可以是形状。
3.在曲线运动的起点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上都要把对象吸附到引导线上,吸附的标志是对象出现圆形。
师:我看大家都有点儿“蠢蠢欲动”了,现在就给你们实践的机会,请大家制作来回飞行的蜜蜂。要求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分别完成两个不同要求的动画——一是蜜蜂来回同路;二是蜜蜂来回不同路(稍难)。如果小组中的一位完成得较快,要帮助同桌另一位一起完成另外一个动画。
学生实践操作。
教师巡视时发现各小组基本能顺利完成同路来回的动画,个别没成功的都是没将蜜蜂这个元件吸附到引导线上。但只有几个小组能想到在同一个引导层上先后绘制两条引导线来实现蜜蜂的不同路来回运动,其他小组都是想插入两个引导层,却怎么也无法在第一个引导层上直接插入第二个引导层,所以很多小组问:“老师,为什么不能再插一个引导层呢?”
教师分别请两个小组的代表上前演示动画的实现方法。第一小组代表演示了蜜蜂同路来回飞的动画,但没能实现不同路来回飞。
师:你们小组本来准备如何实现不同路来回飞的动画的?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想用两个引导层来引导蜜蜂,可是在这个引导层上插不进另外一个引导层,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第二个小组代表在第一个小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依然在那个引导层上,在蜜蜂要往回飞的起始位置插入一个关键帧,删除原来那条引导线,画上另外一条引导线,然后在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将蜜蜂吸附到引导线上。
师:大家从刚才这个动画中总结出点儿什么?
学生大部分愣住,个别轻声回答:一个引导层上可以有多条引导线。
师:是的,我们确实可以在一个引导层上先后画上不同的引导线来引导对象沿不同路径运动。第一组学生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对象只能受一个引导层引导。
各小组继续完成动画。
师:蜜蜂找到花源后,如果这个花源比较近,它怎么告诉它的同伴呢?
生:跳8字舞?
师:跳圆圈舞(播放一个跳圆圈舞的蜜蜂的动画)。跳圆圈舞的蜜蜂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生:运动轨迹是个圆。
师:要蜜蜂沿着这个圆运动该怎么实现呢?请大家让飞回蜂窝的蜜蜂跳个圆圈舞,告诉它的同伴们近处有花源。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帮助。
学生讨论、探索。各小组都在刚才的引导层上插入了另外一个关键帧,将关键帧上其他内容删掉,画上一个圆,并把圆里的填充色去掉。接着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定起点和终点。二是把蜜蜂拖到圆周的某点上,在另一关键帧把蜜蜂拖到圆周的另外一个点上,然后再在与起点关键帧相同的位置添加终点关键帧作为动画的终点,结果蜜蜂只在较小扇形的那个圆周上来回运动。学生纳闷了。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代表上来演示制作方法。
师:这个小组能想到把起点和终点都定在同一个位置,并且能想到在中间再插入一个关键帧,非常难能可贵。可照理说,蜜蜂应该能按我们设计的路线飞行了,为什么总在这个扇形上来回运动呢?这是因为在Flash中对象总是找较短的那条路进行运动。那我们要怎么改,才能让它跳圆圈舞呢?
生:那就再加一个关键帧。
学生上来补充。在中间的关键帧和终点关键帧之间再插入一个关键帧,然后把蜜蜂吸附到较大扇形中的一点上。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非常好,不过老师这有招更简单的方法。把封闭的轨迹擦出一个小缺口,让它变成普通的不封闭曲线。曲线的一头定为起点,把蜜蜂吸附到该点上,将曲线的另一头定为终点,同样把蜜蜂吸附上去,创建补间动画。这样,蜜蜂就会绕着这个圆周运动。
学生尝试新方法。
师:如果蜜蜂多跳两次圆圈舞,该怎么实现?
学生继续实践。
师(总结):要实现跳多次圆圈舞,引导层只要在终点处用“F5”插入帧,动画层则只要分别复制第一圈的两个关键帧,创建补间动画即可。大家可以发现,蜜蜂运动到每圈的终点帧后,自然又运动回到初始帧,完全实现了封闭轨迹的运动。
师:我们生活中的曲线运动多不多?请举例子。
众生:月亮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沿铁轨运动、爬山……
教师打开“作品欣赏”网页(内有地月系、花瓣飘落、小球平抛落地等曲线运动动画),学生欣赏。
师:生活中的运动更多的是曲线运动,通过今天学习的引导线动画,我们就可以轻松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教师总结制作引导线动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都很投入地制作动画,因为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又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作品。所以我觉得几堂课采用一个连贯的主题教学比一课一主题要好很多。课堂中的三个探究过程(曲线运动的制作、不同路往返和跳圆圈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