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发展新趋势视角,以高职公共礼仪课程为例,探讨了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互联网时代对高职职业素质课程的影响,提出顺应高职教育趋势、明确职业素质核心课程定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改革、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发设计等教学改革措施,为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供课程教学保障。
【关键词】高职 职业素质课程 悉尼协议 互联网加时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245-01
公共礼仪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课程,也是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社会通识性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催化了高职职业教育的改革,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及现代互联网科技快速更迭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将面临着诸多新时代的变化与挑战的影响。重新思考高职公共礼仪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实施,开展课程教学设计改革与创新,是高职公共礼仪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一)《悉尼协议》对对高职工程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
《悉尼协议》与《华盛顿协议》、《都柏林协议》作为三大国际工程技术学历互认协议,其主要是面向工程技术人员三年制培养毕业生的认证体系。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下,依据《悉尼协议》对我国高职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无缝对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步骤。《悉尼协议》中毕业要求将学生需要具备的从业素质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悉尼协议》列举的毕业要求中,毕业生素质分析框架将各工程类专业毕业要求划分为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其中除了工程技术相关的能力之外单独列出了个人与团队、沟通等单项社会性素质要求,同时还有涉及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更高层次的管理素质要求,凸显了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基本職业素养的重视。
成果导向教育是《悉尼协议》人才认证体系要求的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中,学习成果是指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完成后明晰表现出的教学结果。[1]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具体实施具备两个要求,一是以行动和工作任务而非专业为学习成果考核标准,二是在教学设计流程上采用从教学目标向教学内容回推进行教学设计的反向设计法,确保教学设计与行业人才要求的契合性。对于高职教师而言,专业考核更加重视可以评价的学生职业能力获得为标准的教学成果而非个人学术研究成果,与本科院校教师的考核要求差异更为明显。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来临
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信息与知识传递交换的最大平台,计算机技术快速更迭发展更为知识技能的传播情景化、可视化、虚拟化、即时互动提供了技术的支持。目前高职教育正在兴起新一波信息化教学改革,从最初教师运用简单的教学课件、教学影音视频进行课堂教学,尝试微课、慕课等互联网平台授课新形式,目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正进入运用互联网搭建课程平台、整合各种可运用技术资源、打造最优化互动情境的信息化教学3.0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各类技术与授课平台的组合应用,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翻转教学课堂模式的变迁。智能化教学形式扩展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空间、延伸了有限的课堂交流时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了主动学习意识,培养了自学能力,对于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高素质职业人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二、传统公共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职公共礼仪课堂教师的教授与展示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是从教师中心展开。学生学习模式仍然为基本的教师讲解教授——学生演练模式, 虽然可以在课堂观摩体验中让学生获得一手学习经验,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形式单一,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足。礼仪课程一直以来作为公选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未被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的定位不明晰、缺乏重视,造成任课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低,课程教学内容与各职业工作情境契合度低,更多流于常识性知识介绍课程,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新时期公共礼仪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启示
(一)契合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重新定位高职公共礼仪课程
《悉尼协议》是我国未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重要设计标准,认证体系中对工程类从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列出明确清晰的考核标准,高职教育应培养“文化修养与专业”兼具的职业人,同时也应重视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2]高职礼仪课程作为职业素质课程能弥补职业教育对“才”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人”的培养的缺陷。礼仪作为基本的职业人素养,礼仪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将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公共礼仪课程作为培养职业化言谈举止行为等综合素质的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到《悉尼协议》带来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中,明确课程定位,积极开展公共礼仪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为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合格的国际化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公共礼仪课程设计思路改革
高素质人才是教学过程的产品,课程教学目标及实施形式也应围绕学生成才进行设计。公共礼仪课程教学改革需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出发点,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形式,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和具体的职业情境任务设计教学任务模块。工作过程驱动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可以避免以往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礼仪展示欣赏,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角,将工作情境任务对应的职业礼仪行为标准作为学习技能目标,课内教学环节围绕各个学习技能目标进行展开。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也应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将课程考核重心从初级知识识记转向工作任务处理、能力展示为主的高层次职业能力素养评价模式,监控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化。
(三)进行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引入智慧学习模式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习惯碎片化学习,对密集型可视性信息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尝试创新意愿强烈。传统的知识传授式课堂教学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习惯,也常因课堂互动缺乏、知识陈旧与个人未来就业情境脱节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未来高职学生呈现构成复杂性的趋势,都使得高职礼仪课程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类型进行课程互动教学方式的再设计与重构,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开发公共礼仪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课堂内外的互动效率、实现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考核评价。在课程云空间教学系统平台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类文字、图片特别是微客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展礼仪教学模块的授课设计,实现教学内容情景化、课堂内外互动即时化、教学考核与评价动态化,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云空间授课与自主学习功能优势,提升礼仪课程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坚.成果导向教育对建设我国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17,(18):11-18.
[2]吴炜炜. 通识教育观视域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向度探究[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4):39-43.
作者简介:
樊晓莉(197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心理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及高职教育。
【关键词】高职 职业素质课程 悉尼协议 互联网加时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245-01
公共礼仪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课程,也是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社会通识性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催化了高职职业教育的改革,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及现代互联网科技快速更迭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将面临着诸多新时代的变化与挑战的影响。重新思考高职公共礼仪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实施,开展课程教学设计改革与创新,是高职公共礼仪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一)《悉尼协议》对对高职工程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
《悉尼协议》与《华盛顿协议》、《都柏林协议》作为三大国际工程技术学历互认协议,其主要是面向工程技术人员三年制培养毕业生的认证体系。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下,依据《悉尼协议》对我国高职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无缝对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步骤。《悉尼协议》中毕业要求将学生需要具备的从业素质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悉尼协议》列举的毕业要求中,毕业生素质分析框架将各工程类专业毕业要求划分为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其中除了工程技术相关的能力之外单独列出了个人与团队、沟通等单项社会性素质要求,同时还有涉及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更高层次的管理素质要求,凸显了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基本職业素养的重视。
成果导向教育是《悉尼协议》人才认证体系要求的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中,学习成果是指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完成后明晰表现出的教学结果。[1]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具体实施具备两个要求,一是以行动和工作任务而非专业为学习成果考核标准,二是在教学设计流程上采用从教学目标向教学内容回推进行教学设计的反向设计法,确保教学设计与行业人才要求的契合性。对于高职教师而言,专业考核更加重视可以评价的学生职业能力获得为标准的教学成果而非个人学术研究成果,与本科院校教师的考核要求差异更为明显。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来临
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信息与知识传递交换的最大平台,计算机技术快速更迭发展更为知识技能的传播情景化、可视化、虚拟化、即时互动提供了技术的支持。目前高职教育正在兴起新一波信息化教学改革,从最初教师运用简单的教学课件、教学影音视频进行课堂教学,尝试微课、慕课等互联网平台授课新形式,目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正进入运用互联网搭建课程平台、整合各种可运用技术资源、打造最优化互动情境的信息化教学3.0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各类技术与授课平台的组合应用,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翻转教学课堂模式的变迁。智能化教学形式扩展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空间、延伸了有限的课堂交流时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了主动学习意识,培养了自学能力,对于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高素质职业人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二、传统公共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职公共礼仪课堂教师的教授与展示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是从教师中心展开。学生学习模式仍然为基本的教师讲解教授——学生演练模式, 虽然可以在课堂观摩体验中让学生获得一手学习经验,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形式单一,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足。礼仪课程一直以来作为公选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未被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的定位不明晰、缺乏重视,造成任课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低,课程教学内容与各职业工作情境契合度低,更多流于常识性知识介绍课程,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新时期公共礼仪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启示
(一)契合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重新定位高职公共礼仪课程
《悉尼协议》是我国未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重要设计标准,认证体系中对工程类从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列出明确清晰的考核标准,高职教育应培养“文化修养与专业”兼具的职业人,同时也应重视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2]高职礼仪课程作为职业素质课程能弥补职业教育对“才”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人”的培养的缺陷。礼仪作为基本的职业人素养,礼仪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将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公共礼仪课程作为培养职业化言谈举止行为等综合素质的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到《悉尼协议》带来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中,明确课程定位,积极开展公共礼仪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为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合格的国际化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公共礼仪课程设计思路改革
高素质人才是教学过程的产品,课程教学目标及实施形式也应围绕学生成才进行设计。公共礼仪课程教学改革需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出发点,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形式,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和具体的职业情境任务设计教学任务模块。工作过程驱动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可以避免以往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礼仪展示欣赏,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角,将工作情境任务对应的职业礼仪行为标准作为学习技能目标,课内教学环节围绕各个学习技能目标进行展开。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也应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将课程考核重心从初级知识识记转向工作任务处理、能力展示为主的高层次职业能力素养评价模式,监控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化。
(三)进行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引入智慧学习模式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习惯碎片化学习,对密集型可视性信息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尝试创新意愿强烈。传统的知识传授式课堂教学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习惯,也常因课堂互动缺乏、知识陈旧与个人未来就业情境脱节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未来高职学生呈现构成复杂性的趋势,都使得高职礼仪课程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类型进行课程互动教学方式的再设计与重构,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开发公共礼仪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课堂内外的互动效率、实现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考核评价。在课程云空间教学系统平台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类文字、图片特别是微客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展礼仪教学模块的授课设计,实现教学内容情景化、课堂内外互动即时化、教学考核与评价动态化,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云空间授课与自主学习功能优势,提升礼仪课程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坚.成果导向教育对建设我国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17,(18):11-18.
[2]吴炜炜. 通识教育观视域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向度探究[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4):39-43.
作者简介:
樊晓莉(197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心理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及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