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双向解构法”整合开发物理创新校本课程,开展基于物理课程的创新思维教育教学实践,转换继承性的物理教育模式,正向解构物理教材的创新思维教育资源,构建发展性的新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反向解构湖南省株洲市枫叶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成功的创新产品,服务于物理的创新课程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创新思想不仅体现在物理课程里,还闪现在他们的身边。
关键词:创新;校本课程;“双向解构法”
作为国家级的青少年科技发明示范基地,我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和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教学实践体验,我认为利用“双向解构法”整合开发物理创新校本课程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
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出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相统一的学生。基于以上理解,我与其他物理老师一道,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旨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的教育内容,将物理学科与创新教育理论整合起来,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之所以选择物理学科和创新教育的整合,是基于充分的教科研论证,其主要的理论支撑点有三个方面。
其一,物理课程理念企盼创新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科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改变物理学科本位要从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入手;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利用科技创新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学生动手动脑搞发明应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成为学校评价学生重要手段。
其二,物理学科教学模式渗透创新教育。皮亚杰等认知心理学家创建的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核心要素是: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创建必要情境,通过学生主动的意义构建而形成的。从这个理论出发,物理学科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创建情境,学生的任务则是进行主动的意义构建。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创设创新任务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一种突破。在教师提出的创新任务中,学生积极运用物理原理、主动使用物理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认知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创新的思想或产品外显新知识的“增长点”,从而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增长。
其三,物理学科教学方法蕴含创新教育。引导探究是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要引导,在“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要引导,教学中掌握重点要引导,突破难点要引导。更重要的是,引导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将思维引导引向利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去,将创新思维引向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和独特性上去。借助课堂探究实验、课后探究活动和学校专题研究项目等,达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也更容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物理学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创造史。
从课程设计思路上来说,我们采用了“双向解构”的方法来进行物理创新校本课程的教学,即:从物理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科学思想中解构出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同时也充分利用我校成功的创新产品,从中挖掘解离出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创新思想,其具体做法如下:
1.深度挖掘物理教材,寻找创新智慧种子
打破物理学科本位的思想,从发明创造发展历史的角度重新定位物理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涉及创新教育的人物、事件、装置和物理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将它们独立出来,作为创新智慧的素材,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我校精心提炼出来的素材有“从牛顿的苹果到月亮为什么不往下掉?——学会提出问题”“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维方法——共变法的运用”“感受理想状态的智慧——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简单机械装置”“并联电路的双工装置”“电磁继电器的复合装置”“微小现象的放大装置”“信息追踪的反射装置”“水泵-管道模型”“平动-转动模型”“传动模型”,等等。由此可见,物理教材每章甚至每一节都富含着创新教育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这些创新智慧的种子播撒到接受物理课程学习的学生头脑中,加之学校的创新项目和日后的学习,这些种子肯定会被唤醒、激活和发展。
2.解构本校成功创新产品,建立物理科技双向促进机制
经过我校师生六年来不懈的努力,
我校创新教育成果丰硕,在株洲市、湖南省甚至全国都享有盛誉。在物理教师的眼中,这些创新教育成果和产品又是很好的校本课程资源,等待我们二次开发和利用。通过物理组和劳技信息组老师的通力合作,物理教学已实施了创新产品的解构工作,分解后的创新设计已运用到相应的物理教学中。例如:在光学教学中,由我校陈砚卿同学发明的“高空不见处安全卫生清扫机”(获株洲市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湖南省第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全国第五届劳动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全国第十九届发明展览会二等奖)中潜望镜装置被用作光的反射教学。由我校陈钰娉同学发明的“火灾事故逃生自救防盗窗”(获湖南省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金奖)的自动解锁装置,被用来进行热学中双金属片的教学。由我校冯瑶同学发明的“环保校园能源装置”( 获株洲市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湖南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垃圾分拣装置被用来进行力学中惯性现象的教学等。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体验到了利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的实例,发觉物理学习十分有趣,促进了物理学科的学习,从而迸发出强烈学好物理的愿望。同时,学生对创新教育不再望而生畏,感受到了发明创新就在身边,在文化学习中就能获取创新的思想和灵感,因此,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这种跨学科联合教学,形成了双向促进机制,这也正是我校创新教育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秘密所在。
通过“双向解构”法的校本课程教学,物理老师的教学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一,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其二,教师成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了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学生、研究学校、研究生活的学者型的教师;其三,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校的特色资源,向国家级课程和地方级课程注入了生命,开拓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和纬度。
通过“双向解构法”的校本课程教学,老师的学生观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视学生为具有丰富个性、生活背景、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人。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应与其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充分体验、实践、感知、验证、创新物理知识、原理和方法,
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生活”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时春华.追溯创新沿革,探讨物理教育创新[J].科技导报,2000(09):25.
[2](英)K·R·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查汝强,邱仁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6.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枫叶中学)
关键词:创新;校本课程;“双向解构法”
作为国家级的青少年科技发明示范基地,我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和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教学实践体验,我认为利用“双向解构法”整合开发物理创新校本课程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
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出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相统一的学生。基于以上理解,我与其他物理老师一道,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旨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的教育内容,将物理学科与创新教育理论整合起来,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之所以选择物理学科和创新教育的整合,是基于充分的教科研论证,其主要的理论支撑点有三个方面。
其一,物理课程理念企盼创新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科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改变物理学科本位要从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入手;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利用科技创新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学生动手动脑搞发明应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成为学校评价学生重要手段。
其二,物理学科教学模式渗透创新教育。皮亚杰等认知心理学家创建的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核心要素是: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创建必要情境,通过学生主动的意义构建而形成的。从这个理论出发,物理学科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创建情境,学生的任务则是进行主动的意义构建。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创设创新任务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一种突破。在教师提出的创新任务中,学生积极运用物理原理、主动使用物理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认知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创新的思想或产品外显新知识的“增长点”,从而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增长。
其三,物理学科教学方法蕴含创新教育。引导探究是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要引导,在“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要引导,教学中掌握重点要引导,突破难点要引导。更重要的是,引导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将思维引导引向利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去,将创新思维引向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和独特性上去。借助课堂探究实验、课后探究活动和学校专题研究项目等,达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也更容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物理学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创造史。
从课程设计思路上来说,我们采用了“双向解构”的方法来进行物理创新校本课程的教学,即:从物理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科学思想中解构出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同时也充分利用我校成功的创新产品,从中挖掘解离出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创新思想,其具体做法如下:
1.深度挖掘物理教材,寻找创新智慧种子
打破物理学科本位的思想,从发明创造发展历史的角度重新定位物理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涉及创新教育的人物、事件、装置和物理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将它们独立出来,作为创新智慧的素材,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我校精心提炼出来的素材有“从牛顿的苹果到月亮为什么不往下掉?——学会提出问题”“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维方法——共变法的运用”“感受理想状态的智慧——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简单机械装置”“并联电路的双工装置”“电磁继电器的复合装置”“微小现象的放大装置”“信息追踪的反射装置”“水泵-管道模型”“平动-转动模型”“传动模型”,等等。由此可见,物理教材每章甚至每一节都富含着创新教育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这些创新智慧的种子播撒到接受物理课程学习的学生头脑中,加之学校的创新项目和日后的学习,这些种子肯定会被唤醒、激活和发展。
2.解构本校成功创新产品,建立物理科技双向促进机制
经过我校师生六年来不懈的努力,
我校创新教育成果丰硕,在株洲市、湖南省甚至全国都享有盛誉。在物理教师的眼中,这些创新教育成果和产品又是很好的校本课程资源,等待我们二次开发和利用。通过物理组和劳技信息组老师的通力合作,物理教学已实施了创新产品的解构工作,分解后的创新设计已运用到相应的物理教学中。例如:在光学教学中,由我校陈砚卿同学发明的“高空不见处安全卫生清扫机”(获株洲市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湖南省第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全国第五届劳动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全国第十九届发明展览会二等奖)中潜望镜装置被用作光的反射教学。由我校陈钰娉同学发明的“火灾事故逃生自救防盗窗”(获湖南省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金奖)的自动解锁装置,被用来进行热学中双金属片的教学。由我校冯瑶同学发明的“环保校园能源装置”( 获株洲市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湖南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垃圾分拣装置被用来进行力学中惯性现象的教学等。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体验到了利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的实例,发觉物理学习十分有趣,促进了物理学科的学习,从而迸发出强烈学好物理的愿望。同时,学生对创新教育不再望而生畏,感受到了发明创新就在身边,在文化学习中就能获取创新的思想和灵感,因此,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这种跨学科联合教学,形成了双向促进机制,这也正是我校创新教育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秘密所在。
通过“双向解构”法的校本课程教学,物理老师的教学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一,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其二,教师成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了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学生、研究学校、研究生活的学者型的教师;其三,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校的特色资源,向国家级课程和地方级课程注入了生命,开拓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和纬度。
通过“双向解构法”的校本课程教学,老师的学生观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视学生为具有丰富个性、生活背景、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人。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应与其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充分体验、实践、感知、验证、创新物理知识、原理和方法,
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生活”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时春华.追溯创新沿革,探讨物理教育创新[J].科技导报,2000(09):25.
[2](英)K·R·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查汝强,邱仁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6.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枫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