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和灵魂,其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立人要先立德,成才要先成人。”我们从事的教育是金字塔下最最基础的教育,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时时处处塑造人,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信仰负责。
在过去的学校教育里,德育为什么一再加强却并未获得期望的结果呢?就是因为原来是一体的育德灵魂,从它的载体中分离出来,结果就像糖精、味精不能直接食用一样,原汁原味的感觉没有了,相反降低了孩子们追求高尚的兴趣。“道德成了金子,一旦变成标本,就不再是道德”。因此,必须去除明显的道德说教,打造“盐在汤中”的课堂,于是学生在鲜嫩可口的汤中不知不觉地吸收该吸收的“盐”。
一、德育教育渗透学科教学之中
所谓“学科德育渗透”,是让德育浸泡在学科中,即德育教育必须通过学科教学方式实现。德育不是贴上去的,而是“润”在课堂里面的;不是染上去的,而是“浸”在其中的。一句话,德育不仅仅是生成的,更是生长的。名家贺斯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是一切教学法的基础。”这好比“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无论什么内容的德育渗透,其前提必有一节优秀的学科课。成功的数学德育渗透课,一定是一节优秀的数学课。脱离学科特点和学科规律,有效的德育渗透就无从谈起。
曾有一段时间,渗透德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直至变成课堂的自觉行为,渐渐地,课堂上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如同水乳交融一般。例如:在讲授小数和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插入这样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数量为5.4亿,现在增长到12亿。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然而同时,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农业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因利乘便,浑然一体。像思想品德组的“历史上的今天”、语文组的“课堂演讲三分钟”都是德育渗透学科教学的体现。
二、站在讲台上,教师的一切都是德育
一次,我去听课,在当时的语文公开课上有这样一个片断:执教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学生上台时被桌腿绊倒,老师急忙上前搀扶,为他弹土,一块走上讲台。展示之后,老师双手把画还给学生说:“谢谢你,你画得很好。”这位教师的言行感动了我,我想: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会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学会怎样关心爱护他人。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废品,既教书又育人才是合格的教师。
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即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一个还未有学科兴趣判断的儿童,往往因为喜欢他(她)的老师而喜欢他(她)所教的学科。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走进学科里面,看到知识的风景,闻到情感的芬芳。一句话,教师在各个环节都可打造由一堆细节组成的德育。教师的表情就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动作就是写在行为上的德育;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发言的等待、引导,就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教师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是无声的渗透;教师的绵绵细语是一次次心灵的净化。
教师的“周身”该怎么梳洗打扮?如何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人格,形成正确而坚定的教育主张,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品格?平日里,要善于分析自己、总结自己、反省自己。
三、德高为师,以身作则,育人育己
中小学生非常崇拜老师,事事模仿老师,所以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提升素质,树立形象,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要先做好人,教育不必刻意制造现场,生活中处处有课堂。我时常弯腰捡起校园里的纸片,时常清扫办公室门前的卫生区。一次,看到学生扔在垃圾池附近的废纸袋,我蹲下身子捡起来,微笑着拍拍学生的肩膀说:“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要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必然使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成为自然。
四、投身社会课堂,开展多彩实践活动
为了防止思想品德课的生成丢失鲜活性和“学用”分离,克服“黑板上种植庄稼,教室里助人为乐”的不良现象,我们确定以道德品质为主题的活动周,如勇气周、友爱周等,建立学生道德银行储蓄卡,每学年开展清明节远足扫墓,不定期地在休闲广场进行“安全法制宣传义演”活动,组建“小小护绿队”、参与“希望工程”,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情系灾区,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使原来每周两天的假日盲区变成锻炼学生的一个亮点,使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丰满自己的心灵和羽翼。
正如赫而巴特所说:“教学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教育的全部。”
在过去的学校教育里,德育为什么一再加强却并未获得期望的结果呢?就是因为原来是一体的育德灵魂,从它的载体中分离出来,结果就像糖精、味精不能直接食用一样,原汁原味的感觉没有了,相反降低了孩子们追求高尚的兴趣。“道德成了金子,一旦变成标本,就不再是道德”。因此,必须去除明显的道德说教,打造“盐在汤中”的课堂,于是学生在鲜嫩可口的汤中不知不觉地吸收该吸收的“盐”。
一、德育教育渗透学科教学之中
所谓“学科德育渗透”,是让德育浸泡在学科中,即德育教育必须通过学科教学方式实现。德育不是贴上去的,而是“润”在课堂里面的;不是染上去的,而是“浸”在其中的。一句话,德育不仅仅是生成的,更是生长的。名家贺斯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是一切教学法的基础。”这好比“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无论什么内容的德育渗透,其前提必有一节优秀的学科课。成功的数学德育渗透课,一定是一节优秀的数学课。脱离学科特点和学科规律,有效的德育渗透就无从谈起。
曾有一段时间,渗透德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直至变成课堂的自觉行为,渐渐地,课堂上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如同水乳交融一般。例如:在讲授小数和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插入这样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数量为5.4亿,现在增长到12亿。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然而同时,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农业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因利乘便,浑然一体。像思想品德组的“历史上的今天”、语文组的“课堂演讲三分钟”都是德育渗透学科教学的体现。
二、站在讲台上,教师的一切都是德育
一次,我去听课,在当时的语文公开课上有这样一个片断:执教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学生上台时被桌腿绊倒,老师急忙上前搀扶,为他弹土,一块走上讲台。展示之后,老师双手把画还给学生说:“谢谢你,你画得很好。”这位教师的言行感动了我,我想: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会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学会怎样关心爱护他人。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废品,既教书又育人才是合格的教师。
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即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一个还未有学科兴趣判断的儿童,往往因为喜欢他(她)的老师而喜欢他(她)所教的学科。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走进学科里面,看到知识的风景,闻到情感的芬芳。一句话,教师在各个环节都可打造由一堆细节组成的德育。教师的表情就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动作就是写在行为上的德育;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发言的等待、引导,就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教师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是无声的渗透;教师的绵绵细语是一次次心灵的净化。
教师的“周身”该怎么梳洗打扮?如何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人格,形成正确而坚定的教育主张,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品格?平日里,要善于分析自己、总结自己、反省自己。
三、德高为师,以身作则,育人育己
中小学生非常崇拜老师,事事模仿老师,所以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提升素质,树立形象,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要先做好人,教育不必刻意制造现场,生活中处处有课堂。我时常弯腰捡起校园里的纸片,时常清扫办公室门前的卫生区。一次,看到学生扔在垃圾池附近的废纸袋,我蹲下身子捡起来,微笑着拍拍学生的肩膀说:“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要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必然使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成为自然。
四、投身社会课堂,开展多彩实践活动
为了防止思想品德课的生成丢失鲜活性和“学用”分离,克服“黑板上种植庄稼,教室里助人为乐”的不良现象,我们确定以道德品质为主题的活动周,如勇气周、友爱周等,建立学生道德银行储蓄卡,每学年开展清明节远足扫墓,不定期地在休闲广场进行“安全法制宣传义演”活动,组建“小小护绿队”、参与“希望工程”,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情系灾区,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使原来每周两天的假日盲区变成锻炼学生的一个亮点,使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丰满自己的心灵和羽翼。
正如赫而巴特所说:“教学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教育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