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564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般经济属性日益异化成社会、产业、市场服务等功能,高职教育短视化、产业化、不公平问题逐渐凸显。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科学认识应该有别于“商品性”“市场性”及“产业化”等工具性和功能性判断。只有从认识论、知识论和实践论上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济属性  市场性
  [作者简介]花鸥(1982- ),男,江苏东台人,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曾庆琪(1964- ),男,江苏句容人,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江苏高职教育产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a/2013/03/015,项目主持人:花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09-22
  在《辞海》中对“属性”的文本解释是“对象的性质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在英文中属性用“property”或“attribute”等词来表达,基本语义是事物的特性或者是形成人和物最本质的部分。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作为事物的存在,其实是其本体与属性的相结合,本体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它是客观表现具有的多种形式和反映,而属性则是对客观本体所具有的感性表现的抽象规定和一般性规定,具有基本的、不可变的特性。客观本体是属性的物质存在基础,属性则是客观主体的最一般的永恒的表现。没有属性的实体是空洞的抽象,是神秘不可知之物,而脱离实体的属性则只能是主观任意的虚构。同时,客观本体常常表现出多种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之分,这些多重形式的属性构成了客观实在本体。从人类认识规律和方法来说,对属性的认识是正确、直接和快捷判断事物真实多样面貌的首要选择。
  高职教育这一客观存在就是高职教育实体与高职教育属性的统一。高职教育实体就是校园中教育活动实体,如高职教育教学活动、高职教育的教科研活动、高职教育的产学研活动等。高职教育属性则是指高职教育活动的教育性、实践性或经济性等。正是由于客观本体属性的多重性,人们在分析和实践高职教育时经常将彼此相近的属性相混淆。例如,高职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得益于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和实践,但如今高职发展进入瓶颈区,则是对其经济属性市场化狭隘理解的结果。对此,要从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的一般性理解入手,准确理解高职教育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这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问题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破解高职教育发展市场化偏差问题的实际需要。
  一、高职教育具有经济属性
  1.“经济”词义的源由。“经济”一词最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晋书·殷浩传》记载:“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唐代袁郊在《甘泽谣·陶岘》中说到:“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宋代梅尧臣在《汴渠》中提到:“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这时的“经济”主要是“经世济民”的意思。现在“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他们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economics”在牛津词典解释为研究社会如何组织和管理产生货币、交易和以此形成产业的学说。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则把经济当作财富进行研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主要就是对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及其增长进行深入研究。大卫·李嘉图继承并丰富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论,只是更加注重财富分配的问题。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则把经济学界定为“财富如何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马克思则认为经济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在宏观上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总量研究,而微观上主要是研究单个企业、市场、商品的行为及其关系”。“经济”这一概念的判定如此模糊,以至于给后人研究事物的经济属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从“经济”某一层面进行研究成为方便可行之法,但研究结果不尽如人意,在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研究也是如此。
  2.有关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定的比较。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现,人力资本(教育)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率。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因素分析法,推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的贡献占23%。英国经济学家斯宾斯、索罗认为教育具有市场筛选作用,因为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能力较高的人,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雇主甄别高能力求职者时,求职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就越高。这些西方学者都认为教育具有提高生产率或者鉴别市场效用的经济性工具意义。
  叶澜认为教育是實现各种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对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黄济认为现代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联系,为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产生。靳希斌指出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功能,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消耗、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转化科技发明有重要作用。黄志良等人通过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较注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而高职教育大量实施的以“成才育人”为目的的产学研结合则容易受到忽视,高职教育应考虑如何满足企业发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多发展具有经济属性的产学研结合。王全旺、赵兵川等人借鉴蛛网理论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成因。   可以看出,对于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分析基本是从经济关联性、与劳动力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的,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的判定,是可以從他物关系进行阐述和论证的,只是国外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研究更多的是比较直接从宏观计量方面进行分析,而国内主要还是从制度层面分析经济的,属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
  3.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表现形态。(1)物化表现形态——社会大生产力。工业革命时代,机器大工业借助于机器建立了与自身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力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机器工业部门规模日益扩大化、复杂化、规则化和自动化,复杂的工艺和材料被不断发明和应用,这需要工人必须掌握新技术,并不断及时更新,这样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要求劳动者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熟悉机器构造,掌握机器原理与操作技术,因此接受一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成为可能。反而言之,劳动者在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培训后,理所当然会促进机器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必定会促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提高。(2)内化表现形态——劳动力价值。高职教育对劳动力价值提高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变劳动力形态上,并通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与其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别表现出来。马克思曾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的复杂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表现,这种劳动力需要花费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是说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要比普通劳动贵得多,所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价值就高,劳动力复杂程度越高,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多。(3)外化表现形态——现代商品经济发展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的联系,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关系。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产生的初期,由于产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便在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劳动所活动的产业部门产生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的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最初的职业技术学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劳动力和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联系的关键性环节,现代商品经济正是通过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求,以此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理解的简单化与狭隘化。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一般属性以及高职教育功能、价值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等核心概念存在狭隘理解和替代的现象。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是一个不言自存的实在概念,并无需下定义,因此使得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很难直接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进行直接分析,所以大多数人从相关方面入手,这样的认知方式虽有可行性,但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出现“经济属性”概念被简单代替的现象。比如,一提到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时则会联想到“公共产品”“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经济关联性”“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等,这些所谓的“属性”概念并不是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所指向的内容,更多的则是对“教育经济属性”形式的展现,错误地将属性表现认为属性本身,这样理解的后果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的产业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短视化”“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的产生。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反映的是高职教育的属性问题,不是功能问题或者关系问题。如果把经济属性最一般的本质仅仅看成经济属性是具有产品的功能或者市场的作用,其结果可想而知。
  2.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外延运用泛化与庸俗化。对高职教育及相关核心概念的运用存在泛化与庸俗化现象。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对高职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或对其理解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立场、观念的影响,会折射出主观认识和研究身份。为了方便理解与运用,有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对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上提出“高职教育具有经济属性和功能,应该推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高职教育就办什么专业”等一些极端做法,有些学者在进行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分析时直接用“教育经济(市场)”这样很不严谨的词句来表述,这些极端做法和不严谨的说法模糊了市场与经济之间的差异性,把经济当成市场,把经济属性看成市场功能,引起了人们对市场理解的泛化,使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歧义,这样会影响高职教育价值的真实体现和教育决策者的理性判断。
  3.经济与市场共性与个性边界不清。对经济属性的简单理解和运用泛化处理,说明这两个概念关系边界不是很清楚,明显模糊了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存在的“共性”和“个性”边界。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说,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有特色的概念,高职院校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三改一补”“三多一改”等政策措施下发展起来的;从高职教育主要研究者来说,他们大都是普通高等学校工作者或中职教育工作者;从高职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来说,他们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都是从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演绎,甚至是直接照搬而来的。对“经济属性”外延的简单理解和内涵泛化运用,势必导致共性和个性界定模糊,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三、高职教育经济属性中对市场成分的理性反思
  1.从认识论上,突破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误区。对高职教育某些特征的片面性理解,导致了高职教育时间定位中的狭隘性和简单化。一方面,高职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商品,高职教育作为产品可以用货币进行交换和买卖;另一方面,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进行过度工具化解读,视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为刺激经济、跟风市场的工具,这不仅不符合经济属性本原,也严重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本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存在依赖的基础。按照这样的理解,经济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基础,教育只是有经济属性,但经济属性不是教育的唯一属性。在封建社会之前,以人的依附关系为主的商品经济不发达,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当然就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教育就没有经济属性。在现代商品经济发达时代下,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从之前的边缘化走向以商品经济为重的社会中心,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逐渐凸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高职教育的市场属性。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更多是指向经济规律在高职教育本身所引起的特殊作用和效果,而市场则更多地体现在“买方”“卖方”以及两者之间价值规律的运用上。   2.从知识论上,厘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关系。经济属于元概念,属于范畴层次,市场只是经济概念的下位概念。经济范畴与普通的经济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反映个别的经济现象或过程,经济范畴则是反映大量出现的经济现象或过程。因此,“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是经济范畴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表现。我们可以用球体理论来加以阐述。“经济”属于球体网络的内层核心中的点,而“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概念是球体网络组织表面上的一个个点,“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根植于“经济”核心概念,吸取“经济”概念养分,“经济”概念理解越深,下位概念越多,认识就越广泛,整个球体网络就越大,且与“经济”概念丝丝相连,位于网络组织外围的陈述最容易修改,同时修改网络其他部分陈述也比较容易,具有网络中心的陈述在整个网络组织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修改这些陈述不会动摇整个网络体系,它们同属一个球体。
  3.从实践论上,回归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本质——民生。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研究,除了丰富和完善高职教育科学理论系统实然性要求外,还有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然性要求,其最终目的就是回归经济属性中的民生要求。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和“为增进生产力”,其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可以说,回归经济属性的本质民生要求,一是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关注社会民生。高职教育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而高职教育经济属性不在于满足本身,而是要满足构成经济属性的人及其关系的发展和运转。《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要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这些经济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改善民生经济。把高职教育推向市场,其立脚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的社会,如果只重视达到既定目的的手段,忽视了对目的关注,研究其经濟属性除了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外,也就一无是处了。
  [参考文献]
  [1]桂渊.对教育属性的认识[EB/OL].http://post.news.tom.com/DF0009106.html,2008-11-18.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黄志良,金友鹏,姚延芹.高职产学研结合中的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J].教育与职业,2011(9).
  [6]王全旺,赵兵川.高职教育发展劳动力市场适切性的路径选择及预测模型研究[J].学术论坛,2013(7).
  [7]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新的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即将开始,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我们也可深深感受到新课改给农村美术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但是,从近来听的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中,我发现,由于部分教师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