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教育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为了便于教师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针对一线教师关于高效课堂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进行了总结阐述。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误区
近几年来,许多中小学都在大张旗鼓地搞高效课堂建设,组织教师相互访问和学习高效课堂模式。似乎课堂上讲的时间越短,就越能体现高效课堂的宗旨。仿佛一节课,只要教师设置几个问题,学生做几个有趣的活动,或是看几个相关的视频,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就是高效课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所谓的高效课堂已经变得华而不实、虚有其表,偏离了有效教学的初衷。现笔者将发现的高效课堂误区进行分析总结。
一、讲授时间过短,无法将知识点讲透彻
某些学校为了搞高效课堂,建立了固定的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进行严格的分配,甚至规定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分钟。这种固定模式在某些科目的某些内容里,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要求所有的课都按照这个标准去进行就适得其反了。例如,在讲授必修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课程标准要求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课时为2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包括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学习内容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是连接遗传定律与遗传物质内容的重要节点。这节课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交叉互换、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等初次出现的一系列概念,还要理解掌握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与数目变化、DNA数目变化等抽象内容。若要求教师在二十分钟内将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这必将要求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预习和具备非常强的学习理解能力。要求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如此能力,显然与实际是极其不符的。如此一来,必将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掌握好本节的知识,而一旦学生没有理解透彻,就去学习后面的内容,就会导致整个遗传知识体系的混乱。
二、活动组织不佳,导致自主学习效
率低下
学生活动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典型特征之一,它占据了高效课堂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高中生物新课程在每一节课的设计上基本都引入了问题探讨、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内容,教师一般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问题驱动等活动形式将其贯穿于课堂中。这些活动如果组织得好,无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如果组织不佳,那么不仅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还会使整个活动空洞化、形式化和表面化。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的分子结构》时,要求学生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模型需要五边形的脱氧核糖模型、圆形的磷酸模型、四种四边形状的含氮碱基模型、代表化学键的别针等一系列的材料。如果教师不做精心指导,让学生完全自由化地去制作这个模型,结果就会出现很多错误,比如两条链上五碳糖的朝向、磷酸与五碳糖连接的位置、含氮碱基与五碳糖连接的位置等出错。若再按照学生制作的模型去思考探讨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和数量之间的规律,那么就会导致连锁式的错误。即使教师在总结时展示正确的模型,告诉学生单双链中(A G)/(C T)的比值公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仅限于记住公式而已。
三、教学模式化,使得课堂缺乏个性
现如今,一旦某个名校的某个学科创立了某种高效课堂模式,并获得了成功,往往会进行大力的推广。同省市周边的学校甚至更远的学校就会一阵风似的组织教师访问学习,拼命地模仿和照搬这种教学模式。试问学校的层次不同,学生的能力有差异,照搬过来的教学模式就一定适合自身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都采用同一教学模式,教师的个性化课堂将被无情的抹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不应该是一枝独秀,而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效课堂应当是根据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情况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照搬照抄别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只能是邯郸学步,最后落得个什么也不像。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真正的高效课堂要考虑到每个学校的差异性,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厚薄程度、学习能力的强弱。
总之,高效课堂应该是建立在高效教学的基础上,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的一种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模式,体现的是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在有效教学的前提下,自由地进行时间分配,采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去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没有终点,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和探索,去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得高效课堂的层次越来越高。
[ 参 考 文 献 ]
[1]何惠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J].中学生物学,2010,26(8):22-23.
[2]贺毓.从“方法论”的角度谈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J].生物学教学,2012,37(6):26-27.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误区
近几年来,许多中小学都在大张旗鼓地搞高效课堂建设,组织教师相互访问和学习高效课堂模式。似乎课堂上讲的时间越短,就越能体现高效课堂的宗旨。仿佛一节课,只要教师设置几个问题,学生做几个有趣的活动,或是看几个相关的视频,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就是高效课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所谓的高效课堂已经变得华而不实、虚有其表,偏离了有效教学的初衷。现笔者将发现的高效课堂误区进行分析总结。
一、讲授时间过短,无法将知识点讲透彻
某些学校为了搞高效课堂,建立了固定的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进行严格的分配,甚至规定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分钟。这种固定模式在某些科目的某些内容里,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要求所有的课都按照这个标准去进行就适得其反了。例如,在讲授必修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课程标准要求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课时为2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包括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学习内容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是连接遗传定律与遗传物质内容的重要节点。这节课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交叉互换、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等初次出现的一系列概念,还要理解掌握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与数目变化、DNA数目变化等抽象内容。若要求教师在二十分钟内将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这必将要求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预习和具备非常强的学习理解能力。要求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如此能力,显然与实际是极其不符的。如此一来,必将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掌握好本节的知识,而一旦学生没有理解透彻,就去学习后面的内容,就会导致整个遗传知识体系的混乱。
二、活动组织不佳,导致自主学习效
率低下
学生活动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典型特征之一,它占据了高效课堂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高中生物新课程在每一节课的设计上基本都引入了问题探讨、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内容,教师一般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问题驱动等活动形式将其贯穿于课堂中。这些活动如果组织得好,无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如果组织不佳,那么不仅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还会使整个活动空洞化、形式化和表面化。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的分子结构》时,要求学生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模型需要五边形的脱氧核糖模型、圆形的磷酸模型、四种四边形状的含氮碱基模型、代表化学键的别针等一系列的材料。如果教师不做精心指导,让学生完全自由化地去制作这个模型,结果就会出现很多错误,比如两条链上五碳糖的朝向、磷酸与五碳糖连接的位置、含氮碱基与五碳糖连接的位置等出错。若再按照学生制作的模型去思考探讨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和数量之间的规律,那么就会导致连锁式的错误。即使教师在总结时展示正确的模型,告诉学生单双链中(A G)/(C T)的比值公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仅限于记住公式而已。
三、教学模式化,使得课堂缺乏个性
现如今,一旦某个名校的某个学科创立了某种高效课堂模式,并获得了成功,往往会进行大力的推广。同省市周边的学校甚至更远的学校就会一阵风似的组织教师访问学习,拼命地模仿和照搬这种教学模式。试问学校的层次不同,学生的能力有差异,照搬过来的教学模式就一定适合自身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都采用同一教学模式,教师的个性化课堂将被无情的抹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不应该是一枝独秀,而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效课堂应当是根据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情况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照搬照抄别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只能是邯郸学步,最后落得个什么也不像。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真正的高效课堂要考虑到每个学校的差异性,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厚薄程度、学习能力的强弱。
总之,高效课堂应该是建立在高效教学的基础上,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的一种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模式,体现的是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在有效教学的前提下,自由地进行时间分配,采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去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没有终点,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和探索,去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得高效课堂的层次越来越高。
[ 参 考 文 献 ]
[1]何惠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J].中学生物学,2010,26(8):22-23.
[2]贺毓.从“方法论”的角度谈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J].生物学教学,2012,37(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