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体验知识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的要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而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则是提高教学鲜活性、灵活性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从深度、广度、效度三方面浅谈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基本标志和实践路径。旨在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使新媒体技术有效参与教学实践,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
当下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从专业人士到大众均会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且能够了解认知。在学科课程中,急需将信息技术作为主体性元素融入教学当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的要求更为急切,二者的融合可以使其内涵、机理更能成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推动力。融入新媒体技术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有效增添时代感和吸引力,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与思想觉悟,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为切入,创新课程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中指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门有着自身特殊内涵并且能提升学生思想建设课程而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在深度、广度和效度三个维度对其内涵进行阐述。
(一)从深度阐述其内涵
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即教学要素深层次重组重塑是深度融合的基本体现。这种重大结构性变革,则需要由先进技术支持,通过技术手段营造出信息化的教学学习环境,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中心的旧教学结构改为新的可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结构。深度融合体现在信息技术从通过改变教学外部环境为起点,逐步深入改善发展教学条件,将融合进行到教学的内在结构和机制之中。信息技术为教学创造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以一种创新方式循序渐进改变了教学结构。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师生的交往模式和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学思维得到了重塑,恰恰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与理论自信。
(二)从广度阐述其内涵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然使思想政治课的各个领域和层次都渗透有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从信息技术中感知到政治思想,体验到政治价值,这是深度融合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学全域性、系统性变革的必然结果。所谓的深度融合不是指信息技术像补丁一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身上东修西补,而是通过从教学各个方面渗透信息化技术和资源,使教学的显性乃至隐性元素都有显著的信息化气息,从而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更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新型“体验型”“建构型”信息化理论课教学。
(三)从效度阐述其内涵
传统教学一般都具有深层矛盾,而信息技术是化解该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深蒂固的教学矛盾被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所化解,现代教学理念实现路程上的教学障碍和矛盾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形象化所化解,摆脱掉教学刻板、抽象的一面,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思想深度,更容易让学生接触认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意义建构,以及利用先进移动技术观察和描述知识建构的复杂过程,更能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育人特点。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标志
(一)知识形态“网络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之后,网络化知识成为了教学的基本载体。深度融合使知识的形态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知识的共享开放,也让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加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创新和交流,在时代背景的更新下不断完善。在多元文化的传播手段之下,使得文化和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现实,思想政治知识的完善更新,可以丰富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教育形态“在线化”
由于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导致教师中心主体角色发生改变,学生由法定的受教育者转为某些特定时刻特定条件下的教育者。当教育形态开始转变为在线化时可以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交流以及双向互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新事物以及理论知识,学生与老师同时进步,共同发展。在线化课程打破了旧模式的局限,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灌输的旧模式转变为自我建构的新模式。
(一)学习形态“自组织化”
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学习形态的自组织化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体验性,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有更大的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领域比较偏向抽象化,而自主性学习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背景下,通过合作、选择和反思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在增添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鲜活性和生活实际性的同时,让学生自觉在碰撞交流中提升道德与价值的辨别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思维形态“多维化”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跟踪行为轨迹语言数据以及网络记录等从微观层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推理和预测学生行为特点。思维形態的多样化能够促进教师与学校对学生思想的精准把握,从海量数据中由数据的关联性和走势来处理分析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统计实证思维”成为可能,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好阶段特征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分为信息技术的进入阶段、探索阶段、融合阶段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信息化技术进入教学为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础,进而加强教学的直观化使思想政治理论得到形象化理解,到最后渗入到教学的环境营造和交互教学等方面,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生产力。
(二)把握好突出问题
解决问题是加深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的关键途径,教学设计的完备性和融合性不足,功能发挥的充分性不足,信息技术运用的匹配性不足都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所在。信息技术没有进入到课程教学的核心思维和心理层面中,没有达到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的真正融合。大数据虽然可以描述现象,但却没有通过计算而揭示出规律,加之信息化资源的优化和筛选不够,很多教学资源过度堆积,没有精准选择到最为适合的信息技术。
(三)掌握好关键环节
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教学内涵,明确它作为内在因素组成政治理论认知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化解教学矛盾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深度融合的现实重点,不再受其产生的异化束缚力量的负面影响,在虚拟技术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好深度融合每一步关键环节,姿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思想和含义。
参考文献
[1]李梁.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若干问题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2).
[2]郭海成.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及前景——以“雨课堂”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7(5).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
当下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从专业人士到大众均会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且能够了解认知。在学科课程中,急需将信息技术作为主体性元素融入教学当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的要求更为急切,二者的融合可以使其内涵、机理更能成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推动力。融入新媒体技术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有效增添时代感和吸引力,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与思想觉悟,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为切入,创新课程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中指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门有着自身特殊内涵并且能提升学生思想建设课程而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在深度、广度和效度三个维度对其内涵进行阐述。
(一)从深度阐述其内涵
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即教学要素深层次重组重塑是深度融合的基本体现。这种重大结构性变革,则需要由先进技术支持,通过技术手段营造出信息化的教学学习环境,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中心的旧教学结构改为新的可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结构。深度融合体现在信息技术从通过改变教学外部环境为起点,逐步深入改善发展教学条件,将融合进行到教学的内在结构和机制之中。信息技术为教学创造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以一种创新方式循序渐进改变了教学结构。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师生的交往模式和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学思维得到了重塑,恰恰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与理论自信。
(二)从广度阐述其内涵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然使思想政治课的各个领域和层次都渗透有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从信息技术中感知到政治思想,体验到政治价值,这是深度融合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学全域性、系统性变革的必然结果。所谓的深度融合不是指信息技术像补丁一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身上东修西补,而是通过从教学各个方面渗透信息化技术和资源,使教学的显性乃至隐性元素都有显著的信息化气息,从而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更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新型“体验型”“建构型”信息化理论课教学。
(三)从效度阐述其内涵
传统教学一般都具有深层矛盾,而信息技术是化解该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深蒂固的教学矛盾被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所化解,现代教学理念实现路程上的教学障碍和矛盾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形象化所化解,摆脱掉教学刻板、抽象的一面,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思想深度,更容易让学生接触认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意义建构,以及利用先进移动技术观察和描述知识建构的复杂过程,更能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育人特点。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标志
(一)知识形态“网络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之后,网络化知识成为了教学的基本载体。深度融合使知识的形态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知识的共享开放,也让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加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创新和交流,在时代背景的更新下不断完善。在多元文化的传播手段之下,使得文化和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现实,思想政治知识的完善更新,可以丰富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教育形态“在线化”
由于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导致教师中心主体角色发生改变,学生由法定的受教育者转为某些特定时刻特定条件下的教育者。当教育形态开始转变为在线化时可以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交流以及双向互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新事物以及理论知识,学生与老师同时进步,共同发展。在线化课程打破了旧模式的局限,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灌输的旧模式转变为自我建构的新模式。
(一)学习形态“自组织化”
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学习形态的自组织化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体验性,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有更大的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领域比较偏向抽象化,而自主性学习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背景下,通过合作、选择和反思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在增添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鲜活性和生活实际性的同时,让学生自觉在碰撞交流中提升道德与价值的辨别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思维形态“多维化”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跟踪行为轨迹语言数据以及网络记录等从微观层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推理和预测学生行为特点。思维形態的多样化能够促进教师与学校对学生思想的精准把握,从海量数据中由数据的关联性和走势来处理分析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统计实证思维”成为可能,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好阶段特征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分为信息技术的进入阶段、探索阶段、融合阶段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信息化技术进入教学为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础,进而加强教学的直观化使思想政治理论得到形象化理解,到最后渗入到教学的环境营造和交互教学等方面,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生产力。
(二)把握好突出问题
解决问题是加深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的关键途径,教学设计的完备性和融合性不足,功能发挥的充分性不足,信息技术运用的匹配性不足都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所在。信息技术没有进入到课程教学的核心思维和心理层面中,没有达到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的真正融合。大数据虽然可以描述现象,但却没有通过计算而揭示出规律,加之信息化资源的优化和筛选不够,很多教学资源过度堆积,没有精准选择到最为适合的信息技术。
(三)掌握好关键环节
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教学内涵,明确它作为内在因素组成政治理论认知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化解教学矛盾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深度融合的现实重点,不再受其产生的异化束缚力量的负面影响,在虚拟技术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好深度融合每一步关键环节,姿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思想和含义。
参考文献
[1]李梁.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若干问题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2).
[2]郭海成.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及前景——以“雨课堂”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