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学生进入小学高段后不愿意举手发言这一普遍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法策略。
关键字:举手 小学高段 心理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是所有老师所期盼的。上课学生举手,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讲课也有精神。但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中,事实并非如此。 有次下课走进办公室,我忍不住抱怨了两声:“高年级的学生真是有点奇怪,有时我提出很简单的问题,竟然没人主动发言,和中低段时候形成很大的反差,有些学生即使知道答案,可他们就是不愿意举手。”没想到,我话音刚落,就引起了同仁的感慨:“我也发现这个问题,到了小学高年级,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一些成绩很好,平时表现很活跃的学生也是如此。”……
看来,小学高段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这一问题普遍存在。那么,我们如何改变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的现状呢?笔者就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
一、原因调查
学生到了高年级,真的就不愿意举手发言了吗?为了找到答案,笔者以六年级学生作为对象进行了访谈。起初我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他们真的像成人一样学会“保留意见”。走进他们的心里,跟他们细细交谈,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为此我与班级中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寻找有关“不举手”的原因,发现他们在举手前大多有丰富而激烈的心理活动和斗争。以下是访谈内容:
师:进入高年级后,我发现你们都不太愿意举手了,为什么?
生1:简单的问题你通常不会叫我们,叫其他同学(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或上课容易开小差),难的问题才可能叫到我,但有时候遇到难的问题我也没把握,干脆就不举手了。
生2:有时候我知道答案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说。而你经常问我们是怎么想的,我就想在底下练一练,再举手,但你已经叫其他同学了。
生3:我最怕站起来发言了,因为以前发言我回答不好被同学们嘲笑。
生4:我很少举手,在同学们面前说话让我觉得害怕,特别怕说错。
生5:刚开始我举手了,可老师好像一次都没叫到我,后来我就不举手了,反正举了也不叫我。
……
二、现象分析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就举不举手这个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从学生的内心需求看,他们不是不愿意举手,只不过是考虑到回答出错的后果。就不喜欢举手的原因来看,进入小学高年级,同学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畏惧心理。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性格腼腆的孩子,他们总爱沉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愿意在课堂上“抛头露面”;有些孩子缺乏自信心,担心自己无法正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害怕发言;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更是不情愿举手,把发言当成“苦差事”。
2.自尊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也日趋强烈。有些学生为了避免出错而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这类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怕出错而招同学嘲笑,或怕同学们说爱出风头,诸多顾虑让他们更不愿意举手发言。
3.懒惰心理。一些长期不被老师提问的学生,觉得发言与他毫无瓜葛,逐渐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内驱力,形成了懒惰的心理状态,所以不再举手发言。
4、从众心理。有些同学本来想发言,但发现许多同学都不举手,为了得到大多数人同学消极发言的心理认可和接纳,便妥协于其他同学,与他们保持行动上的一致,也不发言了。
5.抵触心理。少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教师就把提问当作一种惩罚手段,这些学生往往被叫到也不愿意回答,这同时也打击了那些举手要求回答问题同学的积极性。
6.逆反心理。有的同学经常举手,却很少被叫到;有的同学发言质量不高,
遭到同学的讥笑、老师的批评……
上述现象造成了这些学生对发言的抵触情绪,形成了逆反心理,便不愿再发言了。
三、方法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說:“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确实,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首先要让他们感觉没有顾虑,心情舒畅。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会敞开自己的心灵之窗、情感之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激励活动,让学生乐于发言
开展丰富多彩竞赛活动。举手不只是一个简单动作,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变化后的反映,一种战胜恐惧的成功体验。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举手,我在班里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比如以“免做卡”的形式奖励经常发言的学生。活动开展后,学生的课堂发言明显积极了,表现的欲望高涨了。当然,也要考虑到同一活动实施时间长了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多花点心思,采取形式各异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三)改变举手的方法,让不会的学生举手
让这些学生回答到底不懂在什么地方,是题意不懂,还是教材中的情景设计偏离了这些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存在理解上的误差……这些问题的呈现就是教师教学的起点,而后这些学生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帮助一起解决。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方法,效果显著。
(四)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学生乐于发言的奠基石
一位教育理论家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我教育。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他所做的事情,想他所想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老师的施肥浇水要适时适量;每个学生是一棵小树,老师的扶持要用心用情。给小花朝气,让他们开放得灿烂;给小树活力,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综上所述,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将埋在孩子们心中智慧的火花充分激活,那么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将看到一双双踊跃举起的手,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于淑华.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研究,2013(9).
[2] 周立杰.小学生数学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思考与优化.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6).
[3] 董兴丽.学生“发言权”的再审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
[4] 陈婷.改善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尝试与思考.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12).
关键字:举手 小学高段 心理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是所有老师所期盼的。上课学生举手,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讲课也有精神。但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中,事实并非如此。 有次下课走进办公室,我忍不住抱怨了两声:“高年级的学生真是有点奇怪,有时我提出很简单的问题,竟然没人主动发言,和中低段时候形成很大的反差,有些学生即使知道答案,可他们就是不愿意举手。”没想到,我话音刚落,就引起了同仁的感慨:“我也发现这个问题,到了小学高年级,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一些成绩很好,平时表现很活跃的学生也是如此。”……
看来,小学高段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这一问题普遍存在。那么,我们如何改变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的现状呢?笔者就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
一、原因调查
学生到了高年级,真的就不愿意举手发言了吗?为了找到答案,笔者以六年级学生作为对象进行了访谈。起初我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他们真的像成人一样学会“保留意见”。走进他们的心里,跟他们细细交谈,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为此我与班级中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寻找有关“不举手”的原因,发现他们在举手前大多有丰富而激烈的心理活动和斗争。以下是访谈内容:
师:进入高年级后,我发现你们都不太愿意举手了,为什么?
生1:简单的问题你通常不会叫我们,叫其他同学(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或上课容易开小差),难的问题才可能叫到我,但有时候遇到难的问题我也没把握,干脆就不举手了。
生2:有时候我知道答案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说。而你经常问我们是怎么想的,我就想在底下练一练,再举手,但你已经叫其他同学了。
生3:我最怕站起来发言了,因为以前发言我回答不好被同学们嘲笑。
生4:我很少举手,在同学们面前说话让我觉得害怕,特别怕说错。
生5:刚开始我举手了,可老师好像一次都没叫到我,后来我就不举手了,反正举了也不叫我。
……
二、现象分析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就举不举手这个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从学生的内心需求看,他们不是不愿意举手,只不过是考虑到回答出错的后果。就不喜欢举手的原因来看,进入小学高年级,同学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畏惧心理。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性格腼腆的孩子,他们总爱沉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愿意在课堂上“抛头露面”;有些孩子缺乏自信心,担心自己无法正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害怕发言;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更是不情愿举手,把发言当成“苦差事”。
2.自尊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也日趋强烈。有些学生为了避免出错而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这类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怕出错而招同学嘲笑,或怕同学们说爱出风头,诸多顾虑让他们更不愿意举手发言。
3.懒惰心理。一些长期不被老师提问的学生,觉得发言与他毫无瓜葛,逐渐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内驱力,形成了懒惰的心理状态,所以不再举手发言。
4、从众心理。有些同学本来想发言,但发现许多同学都不举手,为了得到大多数人同学消极发言的心理认可和接纳,便妥协于其他同学,与他们保持行动上的一致,也不发言了。
5.抵触心理。少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教师就把提问当作一种惩罚手段,这些学生往往被叫到也不愿意回答,这同时也打击了那些举手要求回答问题同学的积极性。
6.逆反心理。有的同学经常举手,却很少被叫到;有的同学发言质量不高,
遭到同学的讥笑、老师的批评……
上述现象造成了这些学生对发言的抵触情绪,形成了逆反心理,便不愿再发言了。
三、方法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說:“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确实,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首先要让他们感觉没有顾虑,心情舒畅。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会敞开自己的心灵之窗、情感之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激励活动,让学生乐于发言
开展丰富多彩竞赛活动。举手不只是一个简单动作,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变化后的反映,一种战胜恐惧的成功体验。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举手,我在班里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比如以“免做卡”的形式奖励经常发言的学生。活动开展后,学生的课堂发言明显积极了,表现的欲望高涨了。当然,也要考虑到同一活动实施时间长了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多花点心思,采取形式各异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三)改变举手的方法,让不会的学生举手
让这些学生回答到底不懂在什么地方,是题意不懂,还是教材中的情景设计偏离了这些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存在理解上的误差……这些问题的呈现就是教师教学的起点,而后这些学生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帮助一起解决。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方法,效果显著。
(四)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学生乐于发言的奠基石
一位教育理论家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我教育。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他所做的事情,想他所想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老师的施肥浇水要适时适量;每个学生是一棵小树,老师的扶持要用心用情。给小花朝气,让他们开放得灿烂;给小树活力,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综上所述,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将埋在孩子们心中智慧的火花充分激活,那么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将看到一双双踊跃举起的手,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于淑华.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研究,2013(9).
[2] 周立杰.小学生数学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思考与优化.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6).
[3] 董兴丽.学生“发言权”的再审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
[4] 陈婷.改善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尝试与思考.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