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后,我们发现中学历史课本的一大特色就是配有大量历史插图。这些插图与课本文字内容互相配合,图文并茂,直观确切地表达了地域空间概念、历史情境,收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成为历史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巧妙运用课本插图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图文互动的立体阅读空间。而如何让插图在教学中达到真正的有效性,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了解课本插图的特点
第一,直观性。这是插图最突出的特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抽象思维的能力日益占主导地位,但实践证明,在解决比较抽象和复杂的问题时,如果能借助于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那么就更有利于他们顺利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二,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有趣的事物总能引起人们的优先关注和兴趣。相对于历史枯燥的文字内容来说,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插图,尤其是彩色画图,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愿望。因此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情绪兴奋,思维活跃。
第三,联系性。中学各学科之间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提高插图的效果意义
了解插图的这些特点后,我们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插图在教学中的效果。
(1) 提高插图的直观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进一步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2)提高插图的趣味性。要提高趣味性,当然少不了视觉上的冲击。中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很快,新事物的色彩、形状通过视觉进入大脑,所以,我们的插图可以呈现得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让学生加深印象。
(3)加强插图的联系性。左图右史,图史共现,这是历史教学的悠久传统。中学各学科之间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的联系就比较密切,其中地图的使用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地利用地图,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地理知识,由学生自己动手找到战役的地点,并归纳出战争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对战争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完整的认识,这样既可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也对综合学科知识有帮助。
3.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全方位地优化课本插图
(1)化“静”图为“动”图,活跃思维,激发兴趣。课本里的插图一般表现出来的是静态历史知识。如果将插图加工处理成能将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形成原因、结果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板画上,不仅能使原图更加生动、清晰、具体,使原图达到其使用效果,也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事件,从而产生深刻印象。
(2) 化“繁”图为“简”图,突出重点,把握实质。历史课本有些专业图特别复杂,信息量过大,重点不够突出,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厌烦情绪,我们需要对原图作适当的精减,把握重点,突出主题。
(3) 化“整”图为“零”图,解释联系,掌握规律。历史课本中的有些插图,其内容要素的空间地域分布广,信息容量大,不容易理清头绪。对此我们可以将图像分解成几幅图或分层次展现,再将其重新组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从而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维。
(4)化“难”图为“易”图,启迪理解,增强记忆。有些插图的时空跨度大,立体性强,揭示的历史事物不显现,很难捉摸。对此,我们不妨将原图通俗化、简单化,让学生更易看懂,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加深记忆。
4.优化课本插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优化课本插图,不能脱离原图随意加工处理,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粗取精,使主体更加突出。
二是要敢于和善于对插图进行加工和创造,但对体现图形特色,反映图形神韵的东西不能轻易去掉。
三是重新设计的简图应富于美感,描绘时尽可能多使用彩色粉笔区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原因、结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
四是教师绘制板图时,必须遵循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边讲边画。
五是教学时要善于融入和谐的语言、得体的动作,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实现边讲边画的结合。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第六中学)
1.了解课本插图的特点
第一,直观性。这是插图最突出的特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抽象思维的能力日益占主导地位,但实践证明,在解决比较抽象和复杂的问题时,如果能借助于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那么就更有利于他们顺利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二,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有趣的事物总能引起人们的优先关注和兴趣。相对于历史枯燥的文字内容来说,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插图,尤其是彩色画图,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愿望。因此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情绪兴奋,思维活跃。
第三,联系性。中学各学科之间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提高插图的效果意义
了解插图的这些特点后,我们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插图在教学中的效果。
(1) 提高插图的直观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进一步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2)提高插图的趣味性。要提高趣味性,当然少不了视觉上的冲击。中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很快,新事物的色彩、形状通过视觉进入大脑,所以,我们的插图可以呈现得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让学生加深印象。
(3)加强插图的联系性。左图右史,图史共现,这是历史教学的悠久传统。中学各学科之间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的联系就比较密切,其中地图的使用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地利用地图,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地理知识,由学生自己动手找到战役的地点,并归纳出战争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对战争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完整的认识,这样既可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也对综合学科知识有帮助。
3.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全方位地优化课本插图
(1)化“静”图为“动”图,活跃思维,激发兴趣。课本里的插图一般表现出来的是静态历史知识。如果将插图加工处理成能将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形成原因、结果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板画上,不仅能使原图更加生动、清晰、具体,使原图达到其使用效果,也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事件,从而产生深刻印象。
(2) 化“繁”图为“简”图,突出重点,把握实质。历史课本有些专业图特别复杂,信息量过大,重点不够突出,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厌烦情绪,我们需要对原图作适当的精减,把握重点,突出主题。
(3) 化“整”图为“零”图,解释联系,掌握规律。历史课本中的有些插图,其内容要素的空间地域分布广,信息容量大,不容易理清头绪。对此我们可以将图像分解成几幅图或分层次展现,再将其重新组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从而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维。
(4)化“难”图为“易”图,启迪理解,增强记忆。有些插图的时空跨度大,立体性强,揭示的历史事物不显现,很难捉摸。对此,我们不妨将原图通俗化、简单化,让学生更易看懂,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加深记忆。
4.优化课本插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优化课本插图,不能脱离原图随意加工处理,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粗取精,使主体更加突出。
二是要敢于和善于对插图进行加工和创造,但对体现图形特色,反映图形神韵的东西不能轻易去掉。
三是重新设计的简图应富于美感,描绘时尽可能多使用彩色粉笔区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原因、结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
四是教师绘制板图时,必须遵循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边讲边画。
五是教学时要善于融入和谐的语言、得体的动作,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实现边讲边画的结合。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