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德育教学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德育过程主要包括网络德育方案制定、网络德育的实施、网络德育的评估和网络德育的具体内容,加强网络德育过程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网络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
一、网络德育方案的制定
网络德育方案包括确立网络德育目标,制定网络德育计划。确定网络德育目标是网络德育过程的起点。网络德育目标是网络德育中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指针,是调节、控制和评估网络德育的依据,也是受教育者的努力方向。网络德育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对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趋势的正确反映基础上。这就要求网络德育的教育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求和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弄清两者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运动的趋势。网络德育计划是网络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完成网络德育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网络德育计划,通常包括确定网络德育内容、选择网络德育方法和安排网络德育过程的程序等。制定的网络德育计划要有针对性、预见性和弹性。
二、网络德育的实施
第一,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在网络德育过程中,主客体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对网络德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关系重大。一方面,良好的教育关系会使教育者在一种轻松的网络交往氛围中更自如地开展工作,其所传授的道德观念、规范更易为受教育者所信赖、所接受。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关系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形成接受教育、提高自己思想道德境界的精神需求和信任、尊重教育者的态度。有了这种需求和态度,受教育者就可能更顺利地接受德育目标,更自觉地接受教育影响。为此,良好的网络德育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育者必须树立新形象,通过网络,应该塑造一种对人切实关心、循循善诱、解决问题的形象,让网络德育真正进入受教育者的脑中、心中。
第二,把握知、情、信、意、行的矛盾运动。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一般是由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要素构成。由于网络虚拟性、网络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在很多时候,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在发展水平上也是不完全平衡的,这就构成了诸因素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才需要坚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促使受教育者内在心理要素逐步在发展方向上达成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并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因此,全面把握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促使受教育者完成从思想品德认知到品德行为的转化,是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任务。
三、网络德育的评估
网络德育的评估是检验网络德育指导思想是否得到充分贯彻,网络德育的特征及内容是否得到充分体现,网络德育方式方法是否有效,进而网络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手段,是网络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网络德育评估必须依据网络德育指导思想和内容的规定,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网络德育的现状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从而纠正网络德育过程的实际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偏差。它是网络德育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标志着一个具体的网络德育过程的结束,而且为新一个网络德育过程的开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四、网络德育的内容
网络德育的内容是网络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网络德育的内容是根据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网民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根据网络的特点,我们以知识体系与学科分类的方法把网络德育的内容分为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国情教育等等内容。
(一)网络思想教育
在网络世界里,各种思想五花八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让人们眼花缭乱。西方资本主义更是利用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不遗余力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进行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企图借此摧毁社会主义的网络阵地,腐蚀我国学生网民的精神支柱,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网络思想教育主要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着重解决学生网民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网络思想教育的核心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网民的头脑,指导学生网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要着力于促进学生网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指导和推动他们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网络政治观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来完全控制的局面,使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控,舆论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地增强。网络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变得既隐蔽化又复杂化,各种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在此发布自己的政治观念,形成网络信息多样化的态势,加强网络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运用互联网开展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以解决学生网民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问题,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此,在面临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思想冲击的时候,学生网民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分清政治是非、才能够解决他们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态度和立场问题。
(三)网络法制教育
网路法制教育是对学生网民进行约束、提高他律的必要手段。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网络化的出现及其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介入和深刻影响,突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主被动关系。受教育者在接受和发布信息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使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间的交流变得相当便利,舆论导向的控制也更加复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法制教育引入网络,尤其是引入德育网站,这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本质要求。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德育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絡德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场景的虚拟性等特征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充分保证,加强网路德育教学和网路德育建设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培新.论网络德育观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2]蔡丽华.试论网络德育过程及其规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5
[3]赵建伟,康就升.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J].探索,2012,03
【关键词】网络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
一、网络德育方案的制定
网络德育方案包括确立网络德育目标,制定网络德育计划。确定网络德育目标是网络德育过程的起点。网络德育目标是网络德育中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指针,是调节、控制和评估网络德育的依据,也是受教育者的努力方向。网络德育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对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趋势的正确反映基础上。这就要求网络德育的教育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求和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弄清两者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运动的趋势。网络德育计划是网络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完成网络德育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网络德育计划,通常包括确定网络德育内容、选择网络德育方法和安排网络德育过程的程序等。制定的网络德育计划要有针对性、预见性和弹性。
二、网络德育的实施
第一,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在网络德育过程中,主客体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对网络德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关系重大。一方面,良好的教育关系会使教育者在一种轻松的网络交往氛围中更自如地开展工作,其所传授的道德观念、规范更易为受教育者所信赖、所接受。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关系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形成接受教育、提高自己思想道德境界的精神需求和信任、尊重教育者的态度。有了这种需求和态度,受教育者就可能更顺利地接受德育目标,更自觉地接受教育影响。为此,良好的网络德育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育者必须树立新形象,通过网络,应该塑造一种对人切实关心、循循善诱、解决问题的形象,让网络德育真正进入受教育者的脑中、心中。
第二,把握知、情、信、意、行的矛盾运动。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一般是由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要素构成。由于网络虚拟性、网络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在很多时候,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在发展水平上也是不完全平衡的,这就构成了诸因素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才需要坚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促使受教育者内在心理要素逐步在发展方向上达成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并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因此,全面把握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促使受教育者完成从思想品德认知到品德行为的转化,是网络德育过程的基本任务。
三、网络德育的评估
网络德育的评估是检验网络德育指导思想是否得到充分贯彻,网络德育的特征及内容是否得到充分体现,网络德育方式方法是否有效,进而网络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手段,是网络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网络德育评估必须依据网络德育指导思想和内容的规定,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网络德育的现状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从而纠正网络德育过程的实际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偏差。它是网络德育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标志着一个具体的网络德育过程的结束,而且为新一个网络德育过程的开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四、网络德育的内容
网络德育的内容是网络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网络德育的内容是根据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网民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根据网络的特点,我们以知识体系与学科分类的方法把网络德育的内容分为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国情教育等等内容。
(一)网络思想教育
在网络世界里,各种思想五花八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让人们眼花缭乱。西方资本主义更是利用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不遗余力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进行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企图借此摧毁社会主义的网络阵地,腐蚀我国学生网民的精神支柱,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网络思想教育主要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着重解决学生网民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网络思想教育的核心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网民的头脑,指导学生网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要着力于促进学生网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指导和推动他们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网络政治观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来完全控制的局面,使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控,舆论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地增强。网络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变得既隐蔽化又复杂化,各种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在此发布自己的政治观念,形成网络信息多样化的态势,加强网络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运用互联网开展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以解决学生网民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问题,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此,在面临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思想冲击的时候,学生网民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分清政治是非、才能够解决他们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态度和立场问题。
(三)网络法制教育
网路法制教育是对学生网民进行约束、提高他律的必要手段。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网络化的出现及其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介入和深刻影响,突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主被动关系。受教育者在接受和发布信息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使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间的交流变得相当便利,舆论导向的控制也更加复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法制教育引入网络,尤其是引入德育网站,这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本质要求。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德育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絡德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场景的虚拟性等特征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充分保证,加强网路德育教学和网路德育建设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培新.论网络德育观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2]蔡丽华.试论网络德育过程及其规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5
[3]赵建伟,康就升.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J].探索,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