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洲是丰富而多元的,中国人对非洲的印象和感知更是千差万别。对一些目光敏锐的中国年轻人来说,非洲变化万千、充满希望。但也有一些中国人,能够记起非洲的,只是西方旅行者描绘的零碎片段。我们现在跟随笔者,走近他们眼中的非洲。
离现代很近
从展开的地图上看,非洲和南美洲都是离中国最远的大陆。对行色匆匆的过客而言,非洲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来自旅途中流动的风景。从南非约翰内斯堡机场到比勒陀利亚市区,沿途是绿绿的草原和美丽的村庄。比勒陀利亚是南非的行政首都,城市布局呈网格状。笔直的街道两边种着整齐的紫薇花树,树后是一座一座的小洋楼。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看几内亚湾美得醉人的海面,会觉得它和法国南方的“蓝色海岸”没什么两样。
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和比勒陀利亚的城市布局类似,显示着现代城市的生活气息。哈拉雷有两座被称为“东门”、“西门”的大型综合性商场,现代时装、日用百货、欧美化妆品等应有尽有,西餐厅、咖啡店、电影院,配套齐全。
非洲一些国家的首都建设非常奇特,路灯柱一般都是不锈钢制成的。白天太阳一照,这些排列整齐的灯柱银光闪闪;晚上灯光一亮,金碧辉煌,非常壮观。
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最引人入胜的算是结构复杂的立交桥了。它们大多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造型优美,其中以跨海大型立交体系最为壮观。拉各斯由数个小岛及其大陆部分组成。为了连接各岛交通,尼日利亚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立交桥体系。因为立交桥出入口很多,容易迷路。据说,就连当地人上了立交桥有时都有点弄不清方向。
距时尚不远
非洲是世界上土著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古老的传统依然生生不息。在非洲的大街上,稍稍细心观察一下,就会惊奇地发现非洲女性与现代时尚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女士们喜爱把五颜六色的头发编成各式各样的发型,使自己成为公众的焦点。由于非洲女性的头发不容易长成长发,也不容易拉成直发,为了跟上时尚,她们干脆用假发来代替。这些假发多从处于时尚潮流前沿的韩国进口,在超市里有各种颜色和款式可供选择。在北非的摩洛哥和突尼斯,阿拉伯世界的女性则热衷于另一种时尚。她们在手掌上贴上或者绘上花草等图案。显然,非洲女性对时尚的追求一点也不落伍。
非洲有些地方仍存在一夫多妻制,但越来越多的妇女不愿意丈夫娶多个妻子。那些受过教育的妇女,逐渐在婚姻上保持独立,如果丈夫想有多个妻子,她们宁可选择靠自己独立生活。一位非洲朋友阿善说,他的妻子是绝对不接受多妻家庭的,所以,他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与快乐零距离
非洲正在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但如果在这里的停留时间长一些,非洲人民会让你深刻体会到“金钱不等于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在非洲,常会感受到“穷并快乐着”的氛围。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近郊有一家啤酒吧。每到周末,埃塞人就会三五成群,携亲带友而至,叫上几扎啤酒,点上若干碟小吃,海阔天空地聊起来,不时发出阵阵笑声。酒吧倚着一座绿树成荫的小山,山上阴凉之地恰是野餐的好去处,伴随面包火腿香味的是录音机传出的欢快的民歌和随兴起舞的埃塞姑娘和小伙儿。快乐的非洲氛围弥漫在这郁郁葱葱的山野间。
多数贫穷的非洲人对财富的占有欲望并不强烈,他们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笔者认识一位贝宁店员,月薪只有3万非洲法郎(约合400多元人民币),他家里却经常有好几个“不速之客”混吃混喝,弄得总要寅吃卯粮,预支工资。问他是什么人,他总乐呵呵说是“兄弟”,可这些“兄弟”大多没什么血缘关系,有的连名字都叫不出,但蹭吃者心安理得,管饭者也毫无怨言。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家肯求你帮忙是对你最大的尊重,同样,你有难处向人家伸手,对方也绝不会让你空手而归的。
与文化一体
“非洲人可不是从欧洲人那里听说到‘文化’这种东西的,非洲是贫穷的,但并不说明这个社会没有思想,而且这种思想往往是深奥、价值丰富而又充满美感的。”尼日利亚著名黑人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一席话揭示出非洲文化的底蕴,而更多的非洲人正在用自己的电影、电视、音乐等来展现非洲文化的丰富多彩。
非洲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自己的电影骄傲,因为仅尼日利亚,每年就有超过800部的电影产量,其规模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巨大的电影产量使尼日利亚人继美国好莱坞和印度宝莱坞后,骄傲地称自己的电影中心为——“瑙莱坞”。
非洲本土电影投资不大,也许正是“便宜”的原因,很多非洲人有机会欣赏他们自己的电影。非洲多数国家的电影院十分简陋,更为普及的放映形式是DVD。“瑙莱坞”一部新片出炉后,马上会通过DVD广泛发行,老百姓会在商场、街边甚至农贸市场买到新片。
对于一些贫穷地区的居民来说,看电影、电视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电还没有通过来,所以很多地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很像我国几十年以前的农村。夜幕降临,在原始而古朴的非洲村落间,成群结伙的非洲居民聚集在一起,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滔滔不绝,热闹非凡。
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气息感染了非洲的电视制作人,大多数非洲电视剧也就是表现非洲普通人生活状态的肥皂剧。虽然整体而言非洲的电视制作水平不高,但在北非少数富裕国家,电视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特别是在斋月期间,晚间的电视歌舞节目可以说就是当地的“春节晚会”,家家户户会伴随着电视里持续不断的歌舞节目又唱又跳。
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众多的族群和部落,非洲人唯一可以共享的文化形式当属他们独特的音乐节奏。非洲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笔者曾在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参加过一个婚礼。在一片沙漠上,人们用彩色的非洲大花布围出一个广场,然后摆上音响,插好麦克风,新郎和新娘及亲戚朋友欢乐地唱个不停。歌曲是当地的语言,但也具有西方的味道。也许因为沙漠地带人口稀少,人们相聚不容易,这样的歌舞聚会可以持续几天不散。经济较发达的南非青年大多已跟着西方的潮流走了。听流行音乐、跳迪斯科是他们常见的狂欢方式。
跟中国走近
随着中非友谊的深化和经贸关系的发展,非洲主要航空公司近些年来纷纷开通航班,飞往中国香港和大陆各地。现在从毛里求斯到香港,只要10个小时的航程,也就相当于坐火车从北京到武汉的时间。另外,约翰内斯堡、内罗毕、开罗和亚的斯亚贝巴等城市也开有到香港、北京或者广州的航班,一般12到14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中国到非洲,被“空中丝绸之路”拉得越来越近。
自然,非洲人民也与中国越走越近。现在,汉语教学在非洲不断升温。肯尼亚在2004年6月就创立了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学生中,既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大学教职员,近两年更有不少外交官也加入学汉语的队伍。在首都雅塔机场,以往只能听到英语和斯瓦希里语,3年前中文也成了服务用语。
很多非洲人选择到中国留学,北京语言大学现有来自35个非洲国家的160多名留学生。在校园里,甚至出现了兄妹三人、叔侄二人同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汉语的情景。有越来越多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且他们中已有不少人毕业回国工作,可见,非洲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活跃在中非之间的商人也为数不少。有位喀麦隆商人,他在刚果(金)经营服装,每个月都会往返广州和刚果(金)一次。他非常喜欢中国,钦佩中国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我国驻非洲的领事官员表示,每到“广交会”期间,都得加班加点,因为办理前往中国签证的非洲商人在使馆门口排起了长龙。
离现代很近
从展开的地图上看,非洲和南美洲都是离中国最远的大陆。对行色匆匆的过客而言,非洲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来自旅途中流动的风景。从南非约翰内斯堡机场到比勒陀利亚市区,沿途是绿绿的草原和美丽的村庄。比勒陀利亚是南非的行政首都,城市布局呈网格状。笔直的街道两边种着整齐的紫薇花树,树后是一座一座的小洋楼。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看几内亚湾美得醉人的海面,会觉得它和法国南方的“蓝色海岸”没什么两样。
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和比勒陀利亚的城市布局类似,显示着现代城市的生活气息。哈拉雷有两座被称为“东门”、“西门”的大型综合性商场,现代时装、日用百货、欧美化妆品等应有尽有,西餐厅、咖啡店、电影院,配套齐全。
非洲一些国家的首都建设非常奇特,路灯柱一般都是不锈钢制成的。白天太阳一照,这些排列整齐的灯柱银光闪闪;晚上灯光一亮,金碧辉煌,非常壮观。
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最引人入胜的算是结构复杂的立交桥了。它们大多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造型优美,其中以跨海大型立交体系最为壮观。拉各斯由数个小岛及其大陆部分组成。为了连接各岛交通,尼日利亚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立交桥体系。因为立交桥出入口很多,容易迷路。据说,就连当地人上了立交桥有时都有点弄不清方向。
距时尚不远
非洲是世界上土著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古老的传统依然生生不息。在非洲的大街上,稍稍细心观察一下,就会惊奇地发现非洲女性与现代时尚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女士们喜爱把五颜六色的头发编成各式各样的发型,使自己成为公众的焦点。由于非洲女性的头发不容易长成长发,也不容易拉成直发,为了跟上时尚,她们干脆用假发来代替。这些假发多从处于时尚潮流前沿的韩国进口,在超市里有各种颜色和款式可供选择。在北非的摩洛哥和突尼斯,阿拉伯世界的女性则热衷于另一种时尚。她们在手掌上贴上或者绘上花草等图案。显然,非洲女性对时尚的追求一点也不落伍。
非洲有些地方仍存在一夫多妻制,但越来越多的妇女不愿意丈夫娶多个妻子。那些受过教育的妇女,逐渐在婚姻上保持独立,如果丈夫想有多个妻子,她们宁可选择靠自己独立生活。一位非洲朋友阿善说,他的妻子是绝对不接受多妻家庭的,所以,他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与快乐零距离
非洲正在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但如果在这里的停留时间长一些,非洲人民会让你深刻体会到“金钱不等于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在非洲,常会感受到“穷并快乐着”的氛围。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近郊有一家啤酒吧。每到周末,埃塞人就会三五成群,携亲带友而至,叫上几扎啤酒,点上若干碟小吃,海阔天空地聊起来,不时发出阵阵笑声。酒吧倚着一座绿树成荫的小山,山上阴凉之地恰是野餐的好去处,伴随面包火腿香味的是录音机传出的欢快的民歌和随兴起舞的埃塞姑娘和小伙儿。快乐的非洲氛围弥漫在这郁郁葱葱的山野间。
多数贫穷的非洲人对财富的占有欲望并不强烈,他们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笔者认识一位贝宁店员,月薪只有3万非洲法郎(约合400多元人民币),他家里却经常有好几个“不速之客”混吃混喝,弄得总要寅吃卯粮,预支工资。问他是什么人,他总乐呵呵说是“兄弟”,可这些“兄弟”大多没什么血缘关系,有的连名字都叫不出,但蹭吃者心安理得,管饭者也毫无怨言。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家肯求你帮忙是对你最大的尊重,同样,你有难处向人家伸手,对方也绝不会让你空手而归的。
与文化一体
“非洲人可不是从欧洲人那里听说到‘文化’这种东西的,非洲是贫穷的,但并不说明这个社会没有思想,而且这种思想往往是深奥、价值丰富而又充满美感的。”尼日利亚著名黑人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一席话揭示出非洲文化的底蕴,而更多的非洲人正在用自己的电影、电视、音乐等来展现非洲文化的丰富多彩。
非洲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自己的电影骄傲,因为仅尼日利亚,每年就有超过800部的电影产量,其规模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巨大的电影产量使尼日利亚人继美国好莱坞和印度宝莱坞后,骄傲地称自己的电影中心为——“瑙莱坞”。
非洲本土电影投资不大,也许正是“便宜”的原因,很多非洲人有机会欣赏他们自己的电影。非洲多数国家的电影院十分简陋,更为普及的放映形式是DVD。“瑙莱坞”一部新片出炉后,马上会通过DVD广泛发行,老百姓会在商场、街边甚至农贸市场买到新片。
对于一些贫穷地区的居民来说,看电影、电视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电还没有通过来,所以很多地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很像我国几十年以前的农村。夜幕降临,在原始而古朴的非洲村落间,成群结伙的非洲居民聚集在一起,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滔滔不绝,热闹非凡。
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气息感染了非洲的电视制作人,大多数非洲电视剧也就是表现非洲普通人生活状态的肥皂剧。虽然整体而言非洲的电视制作水平不高,但在北非少数富裕国家,电视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特别是在斋月期间,晚间的电视歌舞节目可以说就是当地的“春节晚会”,家家户户会伴随着电视里持续不断的歌舞节目又唱又跳。
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众多的族群和部落,非洲人唯一可以共享的文化形式当属他们独特的音乐节奏。非洲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笔者曾在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参加过一个婚礼。在一片沙漠上,人们用彩色的非洲大花布围出一个广场,然后摆上音响,插好麦克风,新郎和新娘及亲戚朋友欢乐地唱个不停。歌曲是当地的语言,但也具有西方的味道。也许因为沙漠地带人口稀少,人们相聚不容易,这样的歌舞聚会可以持续几天不散。经济较发达的南非青年大多已跟着西方的潮流走了。听流行音乐、跳迪斯科是他们常见的狂欢方式。
跟中国走近
随着中非友谊的深化和经贸关系的发展,非洲主要航空公司近些年来纷纷开通航班,飞往中国香港和大陆各地。现在从毛里求斯到香港,只要10个小时的航程,也就相当于坐火车从北京到武汉的时间。另外,约翰内斯堡、内罗毕、开罗和亚的斯亚贝巴等城市也开有到香港、北京或者广州的航班,一般12到14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中国到非洲,被“空中丝绸之路”拉得越来越近。
自然,非洲人民也与中国越走越近。现在,汉语教学在非洲不断升温。肯尼亚在2004年6月就创立了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学生中,既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大学教职员,近两年更有不少外交官也加入学汉语的队伍。在首都雅塔机场,以往只能听到英语和斯瓦希里语,3年前中文也成了服务用语。
很多非洲人选择到中国留学,北京语言大学现有来自35个非洲国家的160多名留学生。在校园里,甚至出现了兄妹三人、叔侄二人同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汉语的情景。有越来越多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且他们中已有不少人毕业回国工作,可见,非洲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活跃在中非之间的商人也为数不少。有位喀麦隆商人,他在刚果(金)经营服装,每个月都会往返广州和刚果(金)一次。他非常喜欢中国,钦佩中国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我国驻非洲的领事官员表示,每到“广交会”期间,都得加班加点,因为办理前往中国签证的非洲商人在使馆门口排起了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