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读珠三角地区小学名校的品牌特色、内涵发展路径,提出完善顶层设计、建设校园文化、秉持儿童立场、重视课程建设等学校发展的普适性智慧。
[关键词]学校发展;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兒童立场;课程建设
为学习发达地区办学经验,探寻学校发展内驱力,2016年12月26-29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千课万人”珠三角小学名校“内涵探寻”综合考察活动。四天时间,辗转广东、深圳、珠海三地,考察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实验小学、云顶学校,珠海市香洲区香山学校、第十九小学六所名校,看校园、听报告、观课堂,虽行程紧凑,步履匆匆,但名校的办学风采和办学智慧令参观者感慨不已,思绪良多。
一、顶层设计:绘制学校发展特色蓝图
香山学校异地重建以后,不论是办学规模还是硬件建设,均在香洲区首屈一指,然而该校在全区学生行为规范问卷调查和学科核心能力测试中,却始终居于末游水平,各项测试指标连年低于区标准值,导致生源不断流失,甚至本校教师子女也热衷于选择外校就读。学校发展,曾一度举步维艰。
2012年,张锦荣校长任职以后,正视学校软硬件建设不协调、教育质量提升难以跟上学校规模化的现实,立足于学校地域文化——香山文化,以“芳香校园”建设为蓝图,提出了“创建芳香校园,培养博雅少年”的办学策略,确立了校训“闻香悟道,书山启智”、学校精神“闻香而立,向雅而行”、特色办学目标“学高质雅,德香才芳”、特色教育路径“八香”活动、特色评价体系“芳香班级”……逐步构建了以“办一所最香的学校”为核心办学目标的学校理念识别系统。“闻香向雅”的顶层文化设计,清晰地描绘了学校的发展愿景,凝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理想,鲜明了学校发展的具体路径,明确了学校教育实施的追求和载体。自此,校园格局万象更新,师生容光焕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走上了一条从规范化办学向特色化办学的快速发展道路,从区域薄弱学校一举变成珠海市崭新的现代化“窗口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而顶层设计就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它为学校找“魂”,提炼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它为学校立“心”,确立学校发展的最高目标;它为学校指“路”,落实学校发展的“施工系统”。文德路小学以“文润德泽”为框架;宝玉直实验小学基于“宝石文化”办“闪光教育”;园岭实验小学立志打造一所“微笑的园子”;云顶学校相信“云自天上来,顶从脚下立”,实施阳光理念、精致教育、国际特色的核心战略;香洲区第十九小学创建以“竹文化”“孝心教育”“三棋教育”为特色的品牌学校……顶层设计,绘制了学校发展蓝图,为学校特色发展奠基。
二、校园文化:厚实学校发展精神底蕴
学校是滋润人心的神圣殿堂,教育是培植信念的心灵旅程,学校教育须用一种文化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而这种文化活动,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是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一所学校只有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培育教师对教育的虔诚,才能孕育学生对未来幸福的憧憬。
园岭实验小学通过挖掘“幸福福田”“园岭东部”“园东”“园实”这一组与学校息息相关的名称的内涵,联想到“微风化雨,幸福花开”,提炼出“微风”作为文化意象背后所承载的“田园”(校园),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笑”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香洲区第十九小学精心打造“竹文化”,校园有竹景——学校有两片竹林,题有颂竹诗词;活动有竹韵——开展竹韵舞蹈团、竹林话剧社、竹音诵读团、“竹韵竹香”读书节等社团和学校活动;建筑有竹魂——学校主体建筑分别以“卓尔楼”“清风楼”“乐群楼”“虚怀楼”等命名;文德路小学围绕校名“文德”二字做文章,以“文”“德”为文化要素,努力营建文明、高雅、向上的“文润德泽”的校园文化;宝玉直实验小学挖掘校名和毗邻社区光大花园蕴含的文化元素,催生出“闪光教育”,凝炼出“宝石文化”……正是依赖于这样独特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场的打造,才让学校积淀了厚实的精神底蕴,引领师生“有耻且格”,谱写学校发展华章。
校园文化,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坐标体系,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浸入师生骨髓,盈满师生心扉。让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云顶学校的校训。在被誉为“特区教育新锐”“新生代民办教育领军人物”的杨坚先生出任云顶学校校长前,该校的校训是“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杨校长认为这样的校训缺少自己的文化特色,因过于大众化恐难以被认同,但是学校文化历史又不可轻易背弃,反复斟酌之后,将之修改成“云从天上来,顶自脚下立”,精准地实现了学校文化传承与现实特色的完美融合,成为云顶学校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让云顶学校成为师生念念不忘的精神家园。
三、儿童立场:丰富学校发展生命气息
杨坚校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妈妈喜欢带着上幼儿园的孩子去逛商场,可是孩子总不乐意,妈妈对此感到很奇怪,直到有一天,妈妈的鞋带松了,蹲下身子系鞋带,站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才看到了让她心痛的画面,原来在这么高的视野里,没有琳琅满目,没有五颜六色,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视角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不站在学生立场,学校教育就只能是大人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怎样让学生站到学校的前台?这次考察的六所学校,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几所学校都特别重视校园活动的开展。园岭实验小学每周一次的“微笑之星大舞台”、每学期一次的“微笑节”(戏剧节、体育节、合唱节、趣味运动会、木棉音乐会、开笔礼、校园达人秀、现场书法秀、国学T台秀……),香山学校“春有迎春音乐会、夏有香山合唱节、秋有学科艺术周、冬有十大歌手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德路小学校园面积紧张,没有运动场,前后两个操场都只是两块水泥地,但学校照样开展大课间活动,学生们在方形操场上,来回跑操,同样步履铿锵,其乐无穷。 一走进宝玉直实验小学,学校“小领袖”就热情地迎上来,带领来访者参观“校园六景”,为大家讲解学校“宝石”名字的寓意,介绍源远流长的“广彩文化”。在二年级“赤焰琥珀中队”的教室门口,不到七岁的章安泓同学毫不怯场、落落大方地介绍了他们的中队文化。在香洲区第十九小学校歌文化墙边,笔者邀请小导游现场唱一唱校歌,两个学生不仅唱得声情并茂,还给笔者介绍了校歌的含义。香山学校的“香山大道”旁悬挂的是“博雅学生”的照片,教室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为学校读书节设计的LOGO作品;宝玉直实验小学,水龙头上张贴的是学生手工制作的“节水温馨提示”;在文德路小学、云顶学校、园岭实验小学,经常能看到学生们竞选大队长、校园歌手、微笑之星的海报。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学校,充满了儿童的生命气息,的的确确是儿童心中的理想家园,是儿童无比眷恋的童年乐园。
四、课程建设:提供学校发展持续动力
英国剑桥大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基蒂(Kaitti)教授说:“学校是失败的教育的‘案发现场’,也是成功的教育的‘精神故乡’。失败的教育与成功的教育的区别就在学校的课程。学校其实很简单,就是做课程。”由于临近期末,这次考察所观摩的课堂教学,大多为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但在观课现场,学生们的表现仍然能展现出各校课程改革的魅力。文德路小学的国学总结课上,可以看到学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敏捷的表达能力;宝玉直实验小学的粤语音乐课《行花街》上,可以看到学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课堂学习力;香山学校的数学活动课《神奇的莫比乌斯环》上,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建设和开发上,六所学校更是都在进行着自己个性化的思考。文德路小学基于“广府文化发源地”的传统文化优势,开设经典诵读等国学文化课程;充分发挥文德路书画街的资源优势,开设书法、美术、广绣等书画艺术课程;依据学校原是孔子庙、临近万木草堂的优势,开设孝道、感恩、礼仪等传统美德课程,最终形成“书写一手隽秀好字”“吹奏一种小型乐器”“参与一种科普活动”“掌握两门体育项目”“精读几本传统经典”“形成一些做人原则”的“六达标”培养目标校本课程体系,完善了学校的育人体系,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地域文化浸润的相辅相承。园岭实验小学把“微笑课程”作为“微笑教育”的课程文化载体,开发微笑银行课程、微笑心理辅导课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少儿阅读考級课程和少儿才艺课程,为学生们的“微笑人生”划桨。宝玉直实验小学的“闪光课程”、云顶学校的“精致课程”、香洲区第十九小学的“养成教育课程”,也都启发了教师们对课程建设的思考。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课程与教师》中提出:教师必须摆脱“公共框架”的束缚,根据自身的教育想象力与设计力,形成新的课程见解,才能摆脱课程“傀儡”的身份,发现“学”的意义。事实上,课程建设的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常丽华老师,始业课程的探索者;陈斌老师,班级微电影的推动者;韩兴娥老师,海量阅读的首倡者,他们都是从个性课程开发起步走出来的一线名师。课程建设推动教师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十讲》中提出“新学校”的行动愿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优质学校成为师生向往的新学校,使优秀校长成为教育家。”为了达成这个愿景,新学校当“构建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搭建师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培养学生喜欢敬佩的教师、塑造积极简单的学校文化”。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关键词]学校发展;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兒童立场;课程建设
为学习发达地区办学经验,探寻学校发展内驱力,2016年12月26-29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千课万人”珠三角小学名校“内涵探寻”综合考察活动。四天时间,辗转广东、深圳、珠海三地,考察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实验小学、云顶学校,珠海市香洲区香山学校、第十九小学六所名校,看校园、听报告、观课堂,虽行程紧凑,步履匆匆,但名校的办学风采和办学智慧令参观者感慨不已,思绪良多。
一、顶层设计:绘制学校发展特色蓝图
香山学校异地重建以后,不论是办学规模还是硬件建设,均在香洲区首屈一指,然而该校在全区学生行为规范问卷调查和学科核心能力测试中,却始终居于末游水平,各项测试指标连年低于区标准值,导致生源不断流失,甚至本校教师子女也热衷于选择外校就读。学校发展,曾一度举步维艰。
2012年,张锦荣校长任职以后,正视学校软硬件建设不协调、教育质量提升难以跟上学校规模化的现实,立足于学校地域文化——香山文化,以“芳香校园”建设为蓝图,提出了“创建芳香校园,培养博雅少年”的办学策略,确立了校训“闻香悟道,书山启智”、学校精神“闻香而立,向雅而行”、特色办学目标“学高质雅,德香才芳”、特色教育路径“八香”活动、特色评价体系“芳香班级”……逐步构建了以“办一所最香的学校”为核心办学目标的学校理念识别系统。“闻香向雅”的顶层文化设计,清晰地描绘了学校的发展愿景,凝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理想,鲜明了学校发展的具体路径,明确了学校教育实施的追求和载体。自此,校园格局万象更新,师生容光焕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走上了一条从规范化办学向特色化办学的快速发展道路,从区域薄弱学校一举变成珠海市崭新的现代化“窗口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而顶层设计就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它为学校找“魂”,提炼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它为学校立“心”,确立学校发展的最高目标;它为学校指“路”,落实学校发展的“施工系统”。文德路小学以“文润德泽”为框架;宝玉直实验小学基于“宝石文化”办“闪光教育”;园岭实验小学立志打造一所“微笑的园子”;云顶学校相信“云自天上来,顶从脚下立”,实施阳光理念、精致教育、国际特色的核心战略;香洲区第十九小学创建以“竹文化”“孝心教育”“三棋教育”为特色的品牌学校……顶层设计,绘制了学校发展蓝图,为学校特色发展奠基。
二、校园文化:厚实学校发展精神底蕴
学校是滋润人心的神圣殿堂,教育是培植信念的心灵旅程,学校教育须用一种文化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而这种文化活动,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是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一所学校只有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培育教师对教育的虔诚,才能孕育学生对未来幸福的憧憬。
园岭实验小学通过挖掘“幸福福田”“园岭东部”“园东”“园实”这一组与学校息息相关的名称的内涵,联想到“微风化雨,幸福花开”,提炼出“微风”作为文化意象背后所承载的“田园”(校园),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笑”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香洲区第十九小学精心打造“竹文化”,校园有竹景——学校有两片竹林,题有颂竹诗词;活动有竹韵——开展竹韵舞蹈团、竹林话剧社、竹音诵读团、“竹韵竹香”读书节等社团和学校活动;建筑有竹魂——学校主体建筑分别以“卓尔楼”“清风楼”“乐群楼”“虚怀楼”等命名;文德路小学围绕校名“文德”二字做文章,以“文”“德”为文化要素,努力营建文明、高雅、向上的“文润德泽”的校园文化;宝玉直实验小学挖掘校名和毗邻社区光大花园蕴含的文化元素,催生出“闪光教育”,凝炼出“宝石文化”……正是依赖于这样独特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场的打造,才让学校积淀了厚实的精神底蕴,引领师生“有耻且格”,谱写学校发展华章。
校园文化,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坐标体系,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浸入师生骨髓,盈满师生心扉。让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云顶学校的校训。在被誉为“特区教育新锐”“新生代民办教育领军人物”的杨坚先生出任云顶学校校长前,该校的校训是“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杨校长认为这样的校训缺少自己的文化特色,因过于大众化恐难以被认同,但是学校文化历史又不可轻易背弃,反复斟酌之后,将之修改成“云从天上来,顶自脚下立”,精准地实现了学校文化传承与现实特色的完美融合,成为云顶学校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让云顶学校成为师生念念不忘的精神家园。
三、儿童立场:丰富学校发展生命气息
杨坚校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妈妈喜欢带着上幼儿园的孩子去逛商场,可是孩子总不乐意,妈妈对此感到很奇怪,直到有一天,妈妈的鞋带松了,蹲下身子系鞋带,站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才看到了让她心痛的画面,原来在这么高的视野里,没有琳琅满目,没有五颜六色,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视角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不站在学生立场,学校教育就只能是大人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怎样让学生站到学校的前台?这次考察的六所学校,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几所学校都特别重视校园活动的开展。园岭实验小学每周一次的“微笑之星大舞台”、每学期一次的“微笑节”(戏剧节、体育节、合唱节、趣味运动会、木棉音乐会、开笔礼、校园达人秀、现场书法秀、国学T台秀……),香山学校“春有迎春音乐会、夏有香山合唱节、秋有学科艺术周、冬有十大歌手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德路小学校园面积紧张,没有运动场,前后两个操场都只是两块水泥地,但学校照样开展大课间活动,学生们在方形操场上,来回跑操,同样步履铿锵,其乐无穷。 一走进宝玉直实验小学,学校“小领袖”就热情地迎上来,带领来访者参观“校园六景”,为大家讲解学校“宝石”名字的寓意,介绍源远流长的“广彩文化”。在二年级“赤焰琥珀中队”的教室门口,不到七岁的章安泓同学毫不怯场、落落大方地介绍了他们的中队文化。在香洲区第十九小学校歌文化墙边,笔者邀请小导游现场唱一唱校歌,两个学生不仅唱得声情并茂,还给笔者介绍了校歌的含义。香山学校的“香山大道”旁悬挂的是“博雅学生”的照片,教室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为学校读书节设计的LOGO作品;宝玉直实验小学,水龙头上张贴的是学生手工制作的“节水温馨提示”;在文德路小学、云顶学校、园岭实验小学,经常能看到学生们竞选大队长、校园歌手、微笑之星的海报。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学校,充满了儿童的生命气息,的的确确是儿童心中的理想家园,是儿童无比眷恋的童年乐园。
四、课程建设:提供学校发展持续动力
英国剑桥大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基蒂(Kaitti)教授说:“学校是失败的教育的‘案发现场’,也是成功的教育的‘精神故乡’。失败的教育与成功的教育的区别就在学校的课程。学校其实很简单,就是做课程。”由于临近期末,这次考察所观摩的课堂教学,大多为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但在观课现场,学生们的表现仍然能展现出各校课程改革的魅力。文德路小学的国学总结课上,可以看到学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敏捷的表达能力;宝玉直实验小学的粤语音乐课《行花街》上,可以看到学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课堂学习力;香山学校的数学活动课《神奇的莫比乌斯环》上,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建设和开发上,六所学校更是都在进行着自己个性化的思考。文德路小学基于“广府文化发源地”的传统文化优势,开设经典诵读等国学文化课程;充分发挥文德路书画街的资源优势,开设书法、美术、广绣等书画艺术课程;依据学校原是孔子庙、临近万木草堂的优势,开设孝道、感恩、礼仪等传统美德课程,最终形成“书写一手隽秀好字”“吹奏一种小型乐器”“参与一种科普活动”“掌握两门体育项目”“精读几本传统经典”“形成一些做人原则”的“六达标”培养目标校本课程体系,完善了学校的育人体系,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地域文化浸润的相辅相承。园岭实验小学把“微笑课程”作为“微笑教育”的课程文化载体,开发微笑银行课程、微笑心理辅导课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少儿阅读考級课程和少儿才艺课程,为学生们的“微笑人生”划桨。宝玉直实验小学的“闪光课程”、云顶学校的“精致课程”、香洲区第十九小学的“养成教育课程”,也都启发了教师们对课程建设的思考。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课程与教师》中提出:教师必须摆脱“公共框架”的束缚,根据自身的教育想象力与设计力,形成新的课程见解,才能摆脱课程“傀儡”的身份,发现“学”的意义。事实上,课程建设的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常丽华老师,始业课程的探索者;陈斌老师,班级微电影的推动者;韩兴娥老师,海量阅读的首倡者,他们都是从个性课程开发起步走出来的一线名师。课程建设推动教师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十讲》中提出“新学校”的行动愿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优质学校成为师生向往的新学校,使优秀校长成为教育家。”为了达成这个愿景,新学校当“构建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搭建师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培养学生喜欢敬佩的教师、塑造积极简单的学校文化”。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