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如何从根本上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nking34875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将教师置于何种位置体现着不同的哲学范式。三十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素朴实在论、实践论和生存论三种哲学范式,提出教师教育只有走向解放论的哲学范式,才能真正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改革;教师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9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概括。从时间段的划分上,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经历了“全面恢复-迅速发展-全面改革-创新发展”等四个时期[1]。在教育体系的发展上,我国教师教育经历了从“重建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到“探索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2];从核心理念角度看,则经历了从“培训(training)”到“教育(education)”再到“学习(learning)”的发展过程;教师教育机构的名称也从“教师训练学校”到“教师教育中心”再改变为今日的“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学习研究中心”等。[3]这几者从实质上来讲基本是一致的,也是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是相符的。那么,从教师与教育的关系上来看,从教师教育实践背后所反映的形而上学思维特征来看,不同历史阶段背后又各自有着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三十年来教师与教育改革关系的分析与反思
  笔者认为,这里主要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哲学范式,体现着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着教师与教育实践关系的批判与反思。
  (一)传统教师培训背后的素朴实在论范式
  何谓素朴实在论?反映在教育领域,其主要思维特征是,强调教育的客观规律性,强调教师应该具备的客观知识和客观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师教育,具备如下特征:在传统教师培训中,注重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如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等,通过这一方式教师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被培训为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匠型教师。这种培训不关注教师的感情,只注重教师纯粹理性的发展,把教师发展视为依赖于专家、各种形式的培训、观摩等外部力量的结果。
  (二)教师反思背后的实践论范式
  实践论强调要不断从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入手去理解和把握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人与世界的关系,它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张扬人的主体性,因而成为新的范式。在这一时期,教师教育的名称从“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智慧、教育反思”等成为关键词,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建构反思共同体成为很受欢迎的研究方式。
  (三)关注教师生活背后的生存论范式
  生存论范式不仅要关注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更关注教师的需要、自由与尊严,关注其作为人的人生意义的彰显与价值生命的实现。其首要问题是把教师当“人”来理解,把着眼点放在教师的身上而不是外在于“人”的职业知识、能力或技术上,直面教师的教育世界和本己利益。反映在教师教育研究中,“生活”、“生命”、“生存”、“以人为本”等等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师教育历程反映着当代教师与教育之间存在的多层次的复杂关系。首先,教育是教师参与社会分工获取生活资料的途径,也是教师生存意义得以肯定的最基本途径。从古到今,教师从事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获取生活资料。这是一项基本事实。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当教师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大都需要通过市场而得到满足而教师的收入来源又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而获得时,教育对于教师的生存意义就更为突出。其次,教育内在规定着教师的存在方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会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等等,而这些都内在地规定着教师工作方式,内在地影响着教师的思维方式、人格特征和能力结构,从而决定着教师的存在方式。再次,教育效率与质量影响着教师的生存质量。教育的对象是人。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规定着教师的工作目的和工作内容,教育制度规定着教师的工作方式,而这些的背后都渗透着学校教育对教育对象发展规律的把握,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效率和质量,从而影响着教师的生存质量。当今社会,教师的压力、职业倦怠等问题都无不与教育的效率与质量紧密相关。正是低效率的甚至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加大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并深刻影响着教师的生存质量。因此,教育是教师的存在方式,它与教师的生命存在内在一致。
  然而,当西方的生存论哲学风靡全世界并被国人引进教育领域而备加推崇时,他也遭到了批判,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在西方,有学者这样批评生存论哲学。它“能够达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理解或领悟,但无法实现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4]。“海德格尔及其他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生存问题,并不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个人的生存问题。因为对于工人阶級和广大劳动者来说,生存问题首先是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满足,因而绝不能抛开对存在者的追问而询问存在的意义。……只有对于那些知识文化精英的个人来说,存在问题才具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性质。”[5]
  在教育领域里,也表现出诸多的问题。第一,忽视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现实。教师是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教育本身是受种种利益关系制约。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制度规定、学生的生存需求、学校的生存需求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都制约着教师的实践活动。不同社会关系制约下的教育实践因此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实践逻辑。第二,忽视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教育实践本身的制约因素不是只有理念,也正是因为有了上述种种因素,都客观规定着教师有着自身的教育实践逻辑。而正是这些又决定着教师的存在方式,决定着教师如何思考如何做,这些都并不是纯粹的教育改革理念的变革所能够完全改变的。所以,要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离开了对现实的改造,恐怕只能成为理论的空想。
  所以,以前的教师教育理论,包括生存论,都只不过给人提供一种理想,一种理论原则,一种新的阐释方法,它虽然触及到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但终究没法给人提供改造现实的方法与途径。在实践上,它甚至把所有教育改革的重担都砸在了教师的身上,名为教师生存考虑,实质上又变成了不顾教师生存现实而只是在教师背后指手划脚、指点教师应该如何做的说教理论。在这种说教下,教师又成为了理论规律的执行者,而不是真正的实践主体,因此,无法真正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   三、解放论范式:新范式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6]“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不是发生在马克思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及其相互关系何以能够‘存在’的全新阐发上,也不是单纯地发生在‘解释原则’的跃迁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上(尽管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是发生在对人的现实的存在方式的合理性及其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的考问中,发生在变革人的资本主义生存方式的哲学批判中,概言之,发生在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追问中。”[7]解放论的“实质不是对人的现代性生存方式的‘解释’,而是对这种生存方式的‘改变’。”[7]所以,如何解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方法就是教师教育走向“解放”,即教师教育的解放论范式。
  解放论范式赋予教师教育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首先,它关注的是教师生存方式的超越。从学校方面讲,学校要实现的目标、规章制度、学生素质、教育设备等都成为教师生存状态的制约条件,而教师如何利用资源、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这不仅是教师素质问题,也与教师的生存状态直接相关。因此,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解放论范式之下成为教师的必然需求。甚至,在解放论范式之下,国家教育改革也才能真正调动起教师积极性。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与学校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有关,而教育改革也与教师的生存质量紧密相关。其次,它使得教师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批判反思成为内在需要。解放论范式会激起教师批判反思的积极性。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等,这些问题都将进入教师的思考的视野。这样,教育改革就不再只是从上而下的改革,而变成了教师的日常行为。在这种动力之下,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甚至与社会发展,才有可能存在着动态的一致性。教师的日常教育研究将成为常态。再次,对现有理论的不断拷问使教师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内在需要。学校教育改革的背后离不开对原有的教育理论的批判反思,批判反思的同时当然离不开对教育理论的重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那将意味着教师要想改变生存状态,需要不断进行学习,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建构成为教师实践的必然要求。
  所以,解放论范式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只有在此范式之下,才能真正赋予教师主体地位,调动教师积极性。只有在此范式之下,才能使得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统一;也只有在此范式之下,教师的教育实践与教师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统一。
  
  参考文献:
  [1]劉宗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管培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3]樊香兰.论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逻辑[J].教师教育研究,2009,(4).
  [4]李兵.生存与解放: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5]孙伯鍨.“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9:75.
  [7]李兵.生存与解放: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34.
其他文献
摘 要:法律和生物体一样存在于体系之中,法律的发展要受体系中多种多样的因素的影响。生物体存在的体系叫作生物圈,那么,我们也可以将法律存在的体系看作是一个法律生态圈。法律存在的这个生态圈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基于法律生态与生物生态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借鉴生态学上的基本规律推进法律生态化发展,从而使法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法律;生态系统;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
期刊
摘 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法律教育是薄弱环节。因而,要认真分析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校园宣传、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80-02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取得
期刊
摘 要:根据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理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98-01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本科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
期刊
摘 要:传统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评价制度不合理、整体性不强、教学管理不善等问题、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法,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目前,在我国总的来说,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研究总体上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尽管开始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创意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鲜有系统地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性,民族性和政府决策方面的特点的文献。而探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文化发展;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 要:为了促进学生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给出了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6-02    《现代控制理论》
期刊
摘 要:高校后勤有效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是对学生无声的教育。加强高校后勤育人具有必然性。后勤工作通过服务、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呈现了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新时期,应通过行为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和文化育人更好的发挥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后勤;育人功能;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3-02    进入新世纪以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厌学和自我概念的相关性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厌学于自我概念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知道了在自我概念中每个因子的影响比值,這样就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进行引导来改变大学生的厌学情绪。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概念;厌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是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发了激烈的哲学争论。通过概述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及其最新研究探讨了其研究出现中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哲学;意识;思维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72-0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从科学幻想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一线人才的重要基地,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重视对学生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顶岗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4-02    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实行顶岗实习,既是响应教育部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