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学科,其重要地位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照本宣科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普遍情形。如何改变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地位,如何使高中语文教学响应国家的号召,关键在于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创新理念,积极采取创新方法来改变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弊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下我们分几点谈谈教师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创新:
一、树立整体教学观,让学生把握教材体系,重视实际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总是就事论事,就语文课本论语文课本。教学观念相当狭隘。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该认清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材语言是典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其容量却是有限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结合教材学习语言。指导学生积极地将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句子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课本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语言的积累,从生活中提炼精华,从而丰富语言知识。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课本中学习过的文章按类型分类,分别根据这些文章的特点,归纳出各大类的写作特点、语言使用上的一些特色。并且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讲与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印象深刻的人物与事件摘录出来,与自己平时阅读课外书籍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与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在某方面有所联系的人物或事件,看看课文中对该人物与事件的刻画和课外书籍中的有何不同,各自在语言使用上有何特点。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去梳理所学内容,学生把高中初中所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思维受到启迪,方法受到训练,感性知识就可以上升到理性知识。
另外,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出发,在选择教法时,就要注意在讲授中加强实际训练,因为训练是激励学生由模仿学习到学会学习的重要步骤。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时,就要注意从学生阅读的习惯、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方法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培养,使之掌握阅读的本领。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抓住文章的内容要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也能注意到零碎的语文知识点的整理。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讨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可就此引发学生讨论,灵活采用自学讨论法、分组讨论法、集中讨论法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以点拨、指导。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把文章本身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文化要义、人文理想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生活激情、对美的诗意追求贯注到课堂中,让课堂拥有自己个性美的特色,从而带给学生更广阔壮美的文学空间,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运用先进教学媒体可以增进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可视、可听、可知、可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使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教者有情,学者有趣,教和学协调融合,相得益彰。每个人都有操作、表演、社会活动、语言交际等潜能,如果得到开发,就可能形成特殊能力。
三、重视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将各门知识应用到语文课堂中,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主体体验
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也就是中国文学艺术和科技完美结合时期,最早的歌赋诗词都是唱和而出,青铜器的铸造促成了风雅颂的辉煌,楚辞汉赋促进了宫廷编钟、埙、笙的完臻演奏,唐诗宋词集先朝文化之精华把文学艺术推向高峰,敦煌壁画艺术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先秦到汉唐文化艺术之精湛。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材中无不涉及,语文课本中涉及更多。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意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融会贯通,用数理化语言讲授语文,用音体美常识欣赏语文,用史地生知识印证语文,使语文教学产生“通感”效应,让学生视野开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语文教学彻底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六种“能力”进行,把创新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走出语文教学重基础轻能力、重训练轻读写、重传统轻创新、重课本轻实践的误区。
以下我们分几点谈谈教师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创新:
一、树立整体教学观,让学生把握教材体系,重视实际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总是就事论事,就语文课本论语文课本。教学观念相当狭隘。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该认清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材语言是典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其容量却是有限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结合教材学习语言。指导学生积极地将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句子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课本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语言的积累,从生活中提炼精华,从而丰富语言知识。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课本中学习过的文章按类型分类,分别根据这些文章的特点,归纳出各大类的写作特点、语言使用上的一些特色。并且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讲与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印象深刻的人物与事件摘录出来,与自己平时阅读课外书籍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与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在某方面有所联系的人物或事件,看看课文中对该人物与事件的刻画和课外书籍中的有何不同,各自在语言使用上有何特点。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去梳理所学内容,学生把高中初中所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思维受到启迪,方法受到训练,感性知识就可以上升到理性知识。
另外,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出发,在选择教法时,就要注意在讲授中加强实际训练,因为训练是激励学生由模仿学习到学会学习的重要步骤。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时,就要注意从学生阅读的习惯、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方法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培养,使之掌握阅读的本领。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抓住文章的内容要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也能注意到零碎的语文知识点的整理。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讨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可就此引发学生讨论,灵活采用自学讨论法、分组讨论法、集中讨论法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以点拨、指导。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把文章本身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文化要义、人文理想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生活激情、对美的诗意追求贯注到课堂中,让课堂拥有自己个性美的特色,从而带给学生更广阔壮美的文学空间,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运用先进教学媒体可以增进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可视、可听、可知、可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使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教者有情,学者有趣,教和学协调融合,相得益彰。每个人都有操作、表演、社会活动、语言交际等潜能,如果得到开发,就可能形成特殊能力。
三、重视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将各门知识应用到语文课堂中,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主体体验
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也就是中国文学艺术和科技完美结合时期,最早的歌赋诗词都是唱和而出,青铜器的铸造促成了风雅颂的辉煌,楚辞汉赋促进了宫廷编钟、埙、笙的完臻演奏,唐诗宋词集先朝文化之精华把文学艺术推向高峰,敦煌壁画艺术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先秦到汉唐文化艺术之精湛。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材中无不涉及,语文课本中涉及更多。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意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融会贯通,用数理化语言讲授语文,用音体美常识欣赏语文,用史地生知识印证语文,使语文教学产生“通感”效应,让学生视野开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语文教学彻底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六种“能力”进行,把创新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走出语文教学重基础轻能力、重训练轻读写、重传统轻创新、重课本轻实践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