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散思维、拓展视野、树立信心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笔者尝试灵活多样的课堂评价,为学生树一份自信、留一份启迪、送一份真情、添一份智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教师评价语言 灵活多样
随着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教育评价改革非常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这更需要课堂评价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此来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启迪学生感受语文智慧的光芒。但是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发挥好“课堂评价”这一教学手段,评价语言几乎是千篇一律。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性语言。下面就此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心得。
一、课堂评价语言激励赞美,给学生树一份自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渴望阳光的,初中生尤其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鼓励。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和赞美,就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一句真诚的赞美,会让孩子们体会到关爱、器重和希望,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法国的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颗敏锐的心,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学生的美点。例如:在执教泰戈尔的《金色花》朗读环节时,我设计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首诗。一位女生主动站起来读诗中“小孩”的句子,而文中“妈妈”这一角色却没有人愿意尝试。本来轻松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我隨机回顾了《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几位学生悄悄地举起了手。我很快把目标集中到一位女孩身上,因为她在语文课上从来没有主动举过手,今天可是“难得一求”啊,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请她来读“妈妈”这一角色,可是她的朗读却引来了同学们的满堂笑声,因为她的朗读夹带着浓重的四川方言。看着女孩涨红的脸,我走到女孩身边微笑着说:“老师感谢你完成了“妈妈”这一角色的朗读,也很欣赏你的勇气,你敢于挑战自己、大胆展示,已是成功的一半。只要你课后多读,相信下次会读得更好,全班同学期待再次聆听你的朗读,加油!”班级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份激励,让这位女孩树起了一份自信,之后的语文课堂经常能够见到她那高高举起的手。充盈着激励和赞美的课堂,轻松活跃,和谐愉悦。
二、课堂评价语言巧妙机智,给学生留一份启迪
课堂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正确与否的评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除了激励、赞美以外,还应具有启发性。教师通过巧妙机智的课堂评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文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体验、感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知识与能力及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导致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作为语文教师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而是要敏于从学生不同理解中捕捉有效信息,及时提示、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擦出心灵的火花。对学生的独特的个体感受,教师要学会珍视与欣赏。
例如:在赏析《秋天》一文中的语言美这一环节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诗中你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你认为美的原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边圈划)
生1:我认为“伐木声丁丁的飘出幽谷”这句是很优美,尤其是“飘”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乡村清晨静谧之美。
师:你的赏析很到位。如果把诗中“飘”字改为“传”字,效果会怎么样呢?
生2:因为“飘”能看得见。
生3:“飘”比“传”显得轻柔、声音更美。
师:一般我们用“飘”描写什么?
生4:红旗、云彩、炊烟……
师:你的思维转得真快,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4:重新站了起来,说出了如下见解:原来是把听觉的声音给视觉化了,修辞手法上叫通感!使本来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形象生动。
师:老师真佩服你!把观点表达得如此清晰、完整、流畅。那么你能否用通感的手法说一个句子和全班同学分享呢?
生4:沉思了一会儿,说出了一句优美的句子“满院开满了火红的玫瑰,院子里弥漫着火红的香气。”
这样在教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课堂评价语言真诚亲切,给学生送一份真情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真诚、亲切、动情,就像一缕温柔春风抚摸孩子的心。初中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都要求独立,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内心情感的流露,尽管有些见解还不太成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了解、用真情去触动,这样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真心。
例如,我在执教《羚羊木雕》一个环节“如何避免不让这种事情发生?”有一位女生:“友谊不一定用送不送礼物来衡量,难道送礼物就是好朋友,不送礼物就不存在友谊吗?”我适时进行了表扬:“你讲得很有道理,相信生活中的你也能交到真心的朋友。”这位学生很自豪地坐下去了。这时,平时很好动的一位男生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作者的父母如果大度些,不必把钱看得太重,如果尊重孩子的自尊,就不会有文中的这种事情发生了。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从不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张口就是读书作业,不准玩电脑、不准看电视,处处限制我的自由,你说这样的爸爸妈妈好吗?”从这位孩子的发言中流露出对父母教育的强烈不满。平时,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也常了解到孩子与父母的对立情绪。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应抓住时机,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
现教育的目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看待××同学的见解?我们不妨讨论一下。”全班讨论交流后,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我们身心都未熟,需要父母、老师的监督和教育,也许父母的某些言行过于激烈,但出发点是为我们好啊。爸妈不让我们看电视,玩电脑,让我们少出去玩,都是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你们也能换位思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这样一席情真意切的话可能一下子弥补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裂缝,但至少让孩子改变一些对父母的看法,减少一些对父母的怨恨。只要以心比心、以情动情,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心理解他们、真诚地疏导他们,学生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乐于接受知识了。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堂评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能给学生树一份自信、留一份启迪、送一份真情,让课堂评价真正成为指点学生迷津的灯塔,启发学生深思的钥匙,放飞学生灵性的翅膀。
【关键词】教师评价语言 灵活多样
随着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教育评价改革非常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这更需要课堂评价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此来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启迪学生感受语文智慧的光芒。但是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发挥好“课堂评价”这一教学手段,评价语言几乎是千篇一律。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性语言。下面就此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心得。
一、课堂评价语言激励赞美,给学生树一份自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渴望阳光的,初中生尤其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鼓励。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和赞美,就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一句真诚的赞美,会让孩子们体会到关爱、器重和希望,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法国的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颗敏锐的心,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学生的美点。例如:在执教泰戈尔的《金色花》朗读环节时,我设计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首诗。一位女生主动站起来读诗中“小孩”的句子,而文中“妈妈”这一角色却没有人愿意尝试。本来轻松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我隨机回顾了《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几位学生悄悄地举起了手。我很快把目标集中到一位女孩身上,因为她在语文课上从来没有主动举过手,今天可是“难得一求”啊,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请她来读“妈妈”这一角色,可是她的朗读却引来了同学们的满堂笑声,因为她的朗读夹带着浓重的四川方言。看着女孩涨红的脸,我走到女孩身边微笑着说:“老师感谢你完成了“妈妈”这一角色的朗读,也很欣赏你的勇气,你敢于挑战自己、大胆展示,已是成功的一半。只要你课后多读,相信下次会读得更好,全班同学期待再次聆听你的朗读,加油!”班级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份激励,让这位女孩树起了一份自信,之后的语文课堂经常能够见到她那高高举起的手。充盈着激励和赞美的课堂,轻松活跃,和谐愉悦。
二、课堂评价语言巧妙机智,给学生留一份启迪
课堂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正确与否的评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除了激励、赞美以外,还应具有启发性。教师通过巧妙机智的课堂评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文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体验、感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知识与能力及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导致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作为语文教师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而是要敏于从学生不同理解中捕捉有效信息,及时提示、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擦出心灵的火花。对学生的独特的个体感受,教师要学会珍视与欣赏。
例如:在赏析《秋天》一文中的语言美这一环节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诗中你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你认为美的原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边圈划)
生1:我认为“伐木声丁丁的飘出幽谷”这句是很优美,尤其是“飘”字用得很传神,写出了乡村清晨静谧之美。
师:你的赏析很到位。如果把诗中“飘”字改为“传”字,效果会怎么样呢?
生2:因为“飘”能看得见。
生3:“飘”比“传”显得轻柔、声音更美。
师:一般我们用“飘”描写什么?
生4:红旗、云彩、炊烟……
师:你的思维转得真快,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4:重新站了起来,说出了如下见解:原来是把听觉的声音给视觉化了,修辞手法上叫通感!使本来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形象生动。
师:老师真佩服你!把观点表达得如此清晰、完整、流畅。那么你能否用通感的手法说一个句子和全班同学分享呢?
生4:沉思了一会儿,说出了一句优美的句子“满院开满了火红的玫瑰,院子里弥漫着火红的香气。”
这样在教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课堂评价语言真诚亲切,给学生送一份真情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真诚、亲切、动情,就像一缕温柔春风抚摸孩子的心。初中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都要求独立,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内心情感的流露,尽管有些见解还不太成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了解、用真情去触动,这样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真心。
例如,我在执教《羚羊木雕》一个环节“如何避免不让这种事情发生?”有一位女生:“友谊不一定用送不送礼物来衡量,难道送礼物就是好朋友,不送礼物就不存在友谊吗?”我适时进行了表扬:“你讲得很有道理,相信生活中的你也能交到真心的朋友。”这位学生很自豪地坐下去了。这时,平时很好动的一位男生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作者的父母如果大度些,不必把钱看得太重,如果尊重孩子的自尊,就不会有文中的这种事情发生了。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从不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张口就是读书作业,不准玩电脑、不准看电视,处处限制我的自由,你说这样的爸爸妈妈好吗?”从这位孩子的发言中流露出对父母教育的强烈不满。平时,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也常了解到孩子与父母的对立情绪。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应抓住时机,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
现教育的目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看待××同学的见解?我们不妨讨论一下。”全班讨论交流后,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我们身心都未熟,需要父母、老师的监督和教育,也许父母的某些言行过于激烈,但出发点是为我们好啊。爸妈不让我们看电视,玩电脑,让我们少出去玩,都是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你们也能换位思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这样一席情真意切的话可能一下子弥补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裂缝,但至少让孩子改变一些对父母的看法,减少一些对父母的怨恨。只要以心比心、以情动情,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心理解他们、真诚地疏导他们,学生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乐于接受知识了。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堂评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能给学生树一份自信、留一份启迪、送一份真情,让课堂评价真正成为指点学生迷津的灯塔,启发学生深思的钥匙,放飞学生灵性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