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说略]
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羁旅诗倍受命题入的青睐。综观近三年全国卷高考试题。2004年甲卷张籍《秋思》和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2005年乙卷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是羁旅诗,所以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这类诗歌。
[经典链接]
(2005年全国卷乙)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技法点睛]
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⑦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等。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
2.挖掘关键字词。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冷”、“空”、“独”、“故园”、“相思”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2004年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2005年全国卷乙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写于特殊的日子。
3.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4.注意两种手法。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用春光融洽反衬客居思归的情感。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提升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参考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③“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作者单位:陕西镇安中学]
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羁旅诗倍受命题入的青睐。综观近三年全国卷高考试题。2004年甲卷张籍《秋思》和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2005年乙卷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是羁旅诗,所以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这类诗歌。
[经典链接]
(2005年全国卷乙)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技法点睛]
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⑦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等。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
2.挖掘关键字词。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冷”、“空”、“独”、“故园”、“相思”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2004年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2005年全国卷乙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写于特殊的日子。
3.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4.注意两种手法。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用春光融洽反衬客居思归的情感。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提升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参考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③“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作者单位:陕西镇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