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元年,经济的稳健良好开局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打下良好基础。未来政策将围绕三个要点展开,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三是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在宏观调控上,财政、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与三大要点协调配合。
继续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降低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税负、深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首先,完善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一是在原来单一的分国不分项抵免方法基础上增加综合抵免法,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综合抵免法或分国抵免法,但一经选择,5年内不得改变;二是将境外股息间接抵免的层级由三层调整到五层,使抵免更加充分,有效降低企业境外所得总体税收负担。
其次,以民生领域为突破口,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一是明确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具体规则;二是直接划分了部分最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三是制定了9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国家基础标准。
最后,多个省市启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工作。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形成的“隐性债务”是风险防控的重点。对此,近期包括内蒙古、重庆、四川、山东等在内的多个省市已经启动摸底清查隐性债务工作,逐项梳理政府债务,明确债务主体、来源、用途和偿还期限等。后续将以隐性债务清理结果作为债务追责的依据,对各类政府隐性债务分类区别对待,建立完善的隐性债务处置方案,规范运作、逐步化解。
圍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保持不变,但将更加注重适度均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将在稳健中性的基调下,将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货币政策要通过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来保障实体经济平稳增长;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还需管好供给总闸门,配合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总体上,货币政策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不会变,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将进一步增强。
从政策手段来看,今年货币政策将淡化总量目标,逐步转向价格调控框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但没有明确M2和社融增速目标。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金融产品的多元化,M2的可测性、可控性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大幅下降。不再设置M2具体目标值释放了淡化货币政策总量控制、加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的信号。今后,H2将不再具备货币政策导向意义,低增速将常态化,存量货币信贷的结构优化问题将成为央行关注重点。
未来,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将转向利率走廊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快推进。从政策导向来看,今年货币政策侧重点将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将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分配到符合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行业、企业中去,更多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金融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持作用。
继续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降低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税负、深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首先,完善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一是在原来单一的分国不分项抵免方法基础上增加综合抵免法,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综合抵免法或分国抵免法,但一经选择,5年内不得改变;二是将境外股息间接抵免的层级由三层调整到五层,使抵免更加充分,有效降低企业境外所得总体税收负担。
其次,以民生领域为突破口,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一是明确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具体规则;二是直接划分了部分最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三是制定了9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国家基础标准。
最后,多个省市启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工作。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形成的“隐性债务”是风险防控的重点。对此,近期包括内蒙古、重庆、四川、山东等在内的多个省市已经启动摸底清查隐性债务工作,逐项梳理政府债务,明确债务主体、来源、用途和偿还期限等。后续将以隐性债务清理结果作为债务追责的依据,对各类政府隐性债务分类区别对待,建立完善的隐性债务处置方案,规范运作、逐步化解。
圍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保持不变,但将更加注重适度均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将在稳健中性的基调下,将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货币政策要通过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来保障实体经济平稳增长;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还需管好供给总闸门,配合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总体上,货币政策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不会变,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将进一步增强。
从政策手段来看,今年货币政策将淡化总量目标,逐步转向价格调控框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但没有明确M2和社融增速目标。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金融产品的多元化,M2的可测性、可控性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大幅下降。不再设置M2具体目标值释放了淡化货币政策总量控制、加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的信号。今后,H2将不再具备货币政策导向意义,低增速将常态化,存量货币信贷的结构优化问题将成为央行关注重点。
未来,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将转向利率走廊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快推进。从政策导向来看,今年货币政策侧重点将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将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分配到符合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行业、企业中去,更多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金融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