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这个题材,就注定了要进行一次次艰辛的跋涉。这样的作品是用脚写出来的,但我看到,徐庆群更像是用心灵去跋涉。
一个美国人到中国上海,会惊叹,觉得它比欧美的许多城市都漂亮。但去到贫困地区,则觉得如见非洲。
今天亿万中国农民离土离乡到城市来打工,而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则到艰苦贫困的乡村去,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去了之后,心灵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在那里究竟能做出什么?然后呢?是留下来,还是再去哪里?二十多岁的年华,为什么要把走向社会的第一时间投放到贫困地区去,这对自己的未来究竟会带来好处,还是贻误?二十多岁的青春,也正是恋爱和考虑建立家庭的黄金岁月,到穷乡僻壤去,如何安排这些“个人事情”?
这个题材,不仅有中国百万志愿者人数之众与分布地域之广的辽阔,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她将怎样来驾驭这个题材,她想去叩问什么?
每一部纪实作品的真实性,都与作者真实的内心相对应。徐庆群写出了她心灵触摸到的真实,而我以为,这里还有一个文字后面的真实值得留意——她想去采访志愿者,更深刻的原因是在追问自己,追问自己的心灵。
她生长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碾子山区一个名叫树林村的小山村,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父亲是一名乡中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她说她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写过一篇并非为了发表的小说《农村孩子》,以他的学生为主人公,讲述农村孩子上学的艰难。她终于“拼搏”到大学毕业,从那个偏僻的山村走出来,投奔到京都,是个到京都来找前途的女青年。
她当上了记者。这些年来自己心里都在想些什么,追求些什么,还想要些什么?在这繁华的都市,感觉到自己是个北京人了吗?租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小屋,可是,为什么感觉灵魂没有地方住呢?还有,情感住哪里呢?为什么会感觉灵魂流离失所?我的心灵和情感难道没有跟我在一起吗?我是谁?节日里同事发个短信:祝你开心!我开心吗?从贫穷的东北老家“拼搏”出来,奋斗了很久,她还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可是,你得到了知识、学历,也得到了职业,你仍然会感到,更重要的是心灵,是心要有一个居住的地方。什么叫真实?如果正视自己,这是可以回避的吗?
2005年3月14日下午,共青团中央表彰荣获2004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的36位志愿者。作为记者,她参加了这个大会,与志愿者们有了短暂的接触。就在那短暂接触后,她回到自己的小屋,关起门来哭了。
她哭他们的勇敢行为,哭自己的卑微。童年的生活、乡亲们和她的同龄朋友们的生活,仿佛突然汹涌地全部复活……她知道一个大学生到山村支教、送医扶贫,对山村意味着什么!那真的是一轮太阳,挂在全村的上空,照在老百姓心中,那就是光明,就是温暖!也在这个会上,她知道了,在欧洲,志愿服务事业已有近百年历史,志愿精神为全世界所崇敬。21世纪,无论中国和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自己“拼搏”多年,到底想要什么?她仿佛听到父老乡亲的呼唤:珠珠,你可不要背叛!珠珠是她的小名,她从小就被奉若明珠,得过很多的关爱!就在这天,她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想去采写志愿者。
我听出她在电话那头还带着泣音,便问:“你哭了?”
她说她在想:“我是不是还有一点优点?”
我说岂止是一点优点,你会因此而哭,这要祝贺你!
她问为什么说祝贺?我说因为你还会感动。假如连感动都不会了,那是什么情形?感动,其实是一种能让人体验到幸福的心灵震颤。但是,志愿者多在遥远山乡,坐了火车坐汽车,下了汽车找马车,你要去跋涉多少穷乡僻壤?
她说艰苦她不怕。“只要志愿者到达的地方,我也一定能到达。”她说她没写过长篇报告文学,问我感觉她行不行。
也在这天,她给我讲述了她从东北农村“拼搏”到京城来找前途的故事,她说她已经很累。回想起来,她曾经也带着热血情怀当过一名志愿者,1999年到2000年利用业余时间,在团中央做雏鹰热线心理咨询员,面对全国两亿七千万少年儿童,通过电话为他们解疑释惑。那期间她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对那份业余事业至今怀着无比的尊重。
我于是感到了这是她心灵的选择。我说这里不存在“行不行”。你是要去找回自己的情感,重建自己走向未来的心灵之乡。不论你采访到什么,写出什么,不论是见识的增添,还是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建设自己的历程。报告文学最需要的是真实,比真实更重要的是真诚。你如此真实地直面自己的灵魂,这将是一次捧着灵魂的虔诚寻访,让文字从你的心里流出来,就行了。
就这样,虽然她还没有写过一本书,她得到了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领导机构的扶持,也得到了团中央的支持。她选择这个采写志愿者的题材,也出于“志愿”,所以在她出发之前,她的心就跟她将去采访的志愿者非常近。每次上路,心中都有个内在的动力,就像去看望她的一位亲人。从那时起,我也一直怀着尊敬的心情注视着她的劳动。
现在这部书终于将出版了。以中国百万志愿者服务于城乡公益事业、献身于遥远山乡的浩浩群体为壮阔背景的这部书,不可谓不厚重。徐庆群描述了她深入实地寻访的一批人物,那样的山区小道、草原边疆,那样的青春抉择、心灵搏斗,那样的困惑与追求,感动与震撼……由于我国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她深信志愿者们在贫困地区所作的努力,是构建和谐社会极宝贵的民族财富。
最后我还是想说,在这部描写了天南海北许多志愿者故事的作品中,其实一直跃动着一位青年女子访问自己的青春和心灵的故事。她知道,她所得到的知识和文凭,不会因为储存在头脑和放在书架而成为财产,投身去做一件艰苦而有价值的事,则可能使自己渺小的生命出现意义。她的行动和她的作品打开了我对志愿者的认识。志愿,其实就是奉献。这是无法用合算不合算,聪明还是傻去衡量的。志愿精神无疑是人类的高尚精神,而高尚的价值在于能给人生以欣慰。庆群的选择同所有志愿者的选择,便交融着非凡的一致性:都是心灵的选择。
一个美国人到中国上海,会惊叹,觉得它比欧美的许多城市都漂亮。但去到贫困地区,则觉得如见非洲。
今天亿万中国农民离土离乡到城市来打工,而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则到艰苦贫困的乡村去,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去了之后,心灵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在那里究竟能做出什么?然后呢?是留下来,还是再去哪里?二十多岁的年华,为什么要把走向社会的第一时间投放到贫困地区去,这对自己的未来究竟会带来好处,还是贻误?二十多岁的青春,也正是恋爱和考虑建立家庭的黄金岁月,到穷乡僻壤去,如何安排这些“个人事情”?
这个题材,不仅有中国百万志愿者人数之众与分布地域之广的辽阔,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她将怎样来驾驭这个题材,她想去叩问什么?
每一部纪实作品的真实性,都与作者真实的内心相对应。徐庆群写出了她心灵触摸到的真实,而我以为,这里还有一个文字后面的真实值得留意——她想去采访志愿者,更深刻的原因是在追问自己,追问自己的心灵。
她生长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碾子山区一个名叫树林村的小山村,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父亲是一名乡中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她说她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写过一篇并非为了发表的小说《农村孩子》,以他的学生为主人公,讲述农村孩子上学的艰难。她终于“拼搏”到大学毕业,从那个偏僻的山村走出来,投奔到京都,是个到京都来找前途的女青年。
她当上了记者。这些年来自己心里都在想些什么,追求些什么,还想要些什么?在这繁华的都市,感觉到自己是个北京人了吗?租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小屋,可是,为什么感觉灵魂没有地方住呢?还有,情感住哪里呢?为什么会感觉灵魂流离失所?我的心灵和情感难道没有跟我在一起吗?我是谁?节日里同事发个短信:祝你开心!我开心吗?从贫穷的东北老家“拼搏”出来,奋斗了很久,她还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可是,你得到了知识、学历,也得到了职业,你仍然会感到,更重要的是心灵,是心要有一个居住的地方。什么叫真实?如果正视自己,这是可以回避的吗?
2005年3月14日下午,共青团中央表彰荣获2004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的36位志愿者。作为记者,她参加了这个大会,与志愿者们有了短暂的接触。就在那短暂接触后,她回到自己的小屋,关起门来哭了。
她哭他们的勇敢行为,哭自己的卑微。童年的生活、乡亲们和她的同龄朋友们的生活,仿佛突然汹涌地全部复活……她知道一个大学生到山村支教、送医扶贫,对山村意味着什么!那真的是一轮太阳,挂在全村的上空,照在老百姓心中,那就是光明,就是温暖!也在这个会上,她知道了,在欧洲,志愿服务事业已有近百年历史,志愿精神为全世界所崇敬。21世纪,无论中国和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自己“拼搏”多年,到底想要什么?她仿佛听到父老乡亲的呼唤:珠珠,你可不要背叛!珠珠是她的小名,她从小就被奉若明珠,得过很多的关爱!就在这天,她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想去采写志愿者。
我听出她在电话那头还带着泣音,便问:“你哭了?”
她说她在想:“我是不是还有一点优点?”
我说岂止是一点优点,你会因此而哭,这要祝贺你!
她问为什么说祝贺?我说因为你还会感动。假如连感动都不会了,那是什么情形?感动,其实是一种能让人体验到幸福的心灵震颤。但是,志愿者多在遥远山乡,坐了火车坐汽车,下了汽车找马车,你要去跋涉多少穷乡僻壤?
她说艰苦她不怕。“只要志愿者到达的地方,我也一定能到达。”她说她没写过长篇报告文学,问我感觉她行不行。
也在这天,她给我讲述了她从东北农村“拼搏”到京城来找前途的故事,她说她已经很累。回想起来,她曾经也带着热血情怀当过一名志愿者,1999年到2000年利用业余时间,在团中央做雏鹰热线心理咨询员,面对全国两亿七千万少年儿童,通过电话为他们解疑释惑。那期间她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对那份业余事业至今怀着无比的尊重。
我于是感到了这是她心灵的选择。我说这里不存在“行不行”。你是要去找回自己的情感,重建自己走向未来的心灵之乡。不论你采访到什么,写出什么,不论是见识的增添,还是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建设自己的历程。报告文学最需要的是真实,比真实更重要的是真诚。你如此真实地直面自己的灵魂,这将是一次捧着灵魂的虔诚寻访,让文字从你的心里流出来,就行了。
就这样,虽然她还没有写过一本书,她得到了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领导机构的扶持,也得到了团中央的支持。她选择这个采写志愿者的题材,也出于“志愿”,所以在她出发之前,她的心就跟她将去采访的志愿者非常近。每次上路,心中都有个内在的动力,就像去看望她的一位亲人。从那时起,我也一直怀着尊敬的心情注视着她的劳动。
现在这部书终于将出版了。以中国百万志愿者服务于城乡公益事业、献身于遥远山乡的浩浩群体为壮阔背景的这部书,不可谓不厚重。徐庆群描述了她深入实地寻访的一批人物,那样的山区小道、草原边疆,那样的青春抉择、心灵搏斗,那样的困惑与追求,感动与震撼……由于我国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她深信志愿者们在贫困地区所作的努力,是构建和谐社会极宝贵的民族财富。
最后我还是想说,在这部描写了天南海北许多志愿者故事的作品中,其实一直跃动着一位青年女子访问自己的青春和心灵的故事。她知道,她所得到的知识和文凭,不会因为储存在头脑和放在书架而成为财产,投身去做一件艰苦而有价值的事,则可能使自己渺小的生命出现意义。她的行动和她的作品打开了我对志愿者的认识。志愿,其实就是奉献。这是无法用合算不合算,聪明还是傻去衡量的。志愿精神无疑是人类的高尚精神,而高尚的价值在于能给人生以欣慰。庆群的选择同所有志愿者的选择,便交融着非凡的一致性:都是心灵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