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群:心灵的选择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这个题材,就注定了要进行一次次艰辛的跋涉。这样的作品是用脚写出来的,但我看到,徐庆群更像是用心灵去跋涉。
  一个美国人到中国上海,会惊叹,觉得它比欧美的许多城市都漂亮。但去到贫困地区,则觉得如见非洲。
  今天亿万中国农民离土离乡到城市来打工,而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则到艰苦贫困的乡村去,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去了之后,心灵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在那里究竟能做出什么?然后呢?是留下来,还是再去哪里?二十多岁的年华,为什么要把走向社会的第一时间投放到贫困地区去,这对自己的未来究竟会带来好处,还是贻误?二十多岁的青春,也正是恋爱和考虑建立家庭的黄金岁月,到穷乡僻壤去,如何安排这些“个人事情”?
  这个题材,不仅有中国百万志愿者人数之众与分布地域之广的辽阔,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她将怎样来驾驭这个题材,她想去叩问什么?
  每一部纪实作品的真实性,都与作者真实的内心相对应。徐庆群写出了她心灵触摸到的真实,而我以为,这里还有一个文字后面的真实值得留意——她想去采访志愿者,更深刻的原因是在追问自己,追问自己的心灵。
  她生长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碾子山区一个名叫树林村的小山村,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父亲是一名乡中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她说她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写过一篇并非为了发表的小说《农村孩子》,以他的学生为主人公,讲述农村孩子上学的艰难。她终于“拼搏”到大学毕业,从那个偏僻的山村走出来,投奔到京都,是个到京都来找前途的女青年。
  她当上了记者。这些年来自己心里都在想些什么,追求些什么,还想要些什么?在这繁华的都市,感觉到自己是个北京人了吗?租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小屋,可是,为什么感觉灵魂没有地方住呢?还有,情感住哪里呢?为什么会感觉灵魂流离失所?我的心灵和情感难道没有跟我在一起吗?我是谁?节日里同事发个短信:祝你开心!我开心吗?从贫穷的东北老家“拼搏”出来,奋斗了很久,她还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可是,你得到了知识、学历,也得到了职业,你仍然会感到,更重要的是心灵,是心要有一个居住的地方。什么叫真实?如果正视自己,这是可以回避的吗?
  2005年3月14日下午,共青团中央表彰荣获2004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的36位志愿者。作为记者,她参加了这个大会,与志愿者们有了短暂的接触。就在那短暂接触后,她回到自己的小屋,关起门来哭了。
  她哭他们的勇敢行为,哭自己的卑微。童年的生活、乡亲们和她的同龄朋友们的生活,仿佛突然汹涌地全部复活……她知道一个大学生到山村支教、送医扶贫,对山村意味着什么!那真的是一轮太阳,挂在全村的上空,照在老百姓心中,那就是光明,就是温暖!也在这个会上,她知道了,在欧洲,志愿服务事业已有近百年历史,志愿精神为全世界所崇敬。21世纪,无论中国和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自己“拼搏”多年,到底想要什么?她仿佛听到父老乡亲的呼唤:珠珠,你可不要背叛!珠珠是她的小名,她从小就被奉若明珠,得过很多的关爱!就在这天,她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想去采写志愿者。
  我听出她在电话那头还带着泣音,便问:“你哭了?”
  她说她在想:“我是不是还有一点优点?”
  我说岂止是一点优点,你会因此而哭,这要祝贺你!
  她问为什么说祝贺?我说因为你还会感动。假如连感动都不会了,那是什么情形?感动,其实是一种能让人体验到幸福的心灵震颤。但是,志愿者多在遥远山乡,坐了火车坐汽车,下了汽车找马车,你要去跋涉多少穷乡僻壤?
  她说艰苦她不怕。“只要志愿者到达的地方,我也一定能到达。”她说她没写过长篇报告文学,问我感觉她行不行。
  也在这天,她给我讲述了她从东北农村“拼搏”到京城来找前途的故事,她说她已经很累。回想起来,她曾经也带着热血情怀当过一名志愿者,1999年到2000年利用业余时间,在团中央做雏鹰热线心理咨询员,面对全国两亿七千万少年儿童,通过电话为他们解疑释惑。那期间她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对那份业余事业至今怀着无比的尊重。
  我于是感到了这是她心灵的选择。我说这里不存在“行不行”。你是要去找回自己的情感,重建自己走向未来的心灵之乡。不论你采访到什么,写出什么,不论是见识的增添,还是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建设自己的历程。报告文学最需要的是真实,比真实更重要的是真诚。你如此真实地直面自己的灵魂,这将是一次捧着灵魂的虔诚寻访,让文字从你的心里流出来,就行了。
  就这样,虽然她还没有写过一本书,她得到了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领导机构的扶持,也得到了团中央的支持。她选择这个采写志愿者的题材,也出于“志愿”,所以在她出发之前,她的心就跟她将去采访的志愿者非常近。每次上路,心中都有个内在的动力,就像去看望她的一位亲人。从那时起,我也一直怀着尊敬的心情注视着她的劳动。
  现在这部书终于将出版了。以中国百万志愿者服务于城乡公益事业、献身于遥远山乡的浩浩群体为壮阔背景的这部书,不可谓不厚重。徐庆群描述了她深入实地寻访的一批人物,那样的山区小道、草原边疆,那样的青春抉择、心灵搏斗,那样的困惑与追求,感动与震撼……由于我国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她深信志愿者们在贫困地区所作的努力,是构建和谐社会极宝贵的民族财富。
  最后我还是想说,在这部描写了天南海北许多志愿者故事的作品中,其实一直跃动着一位青年女子访问自己的青春和心灵的故事。她知道,她所得到的知识和文凭,不会因为储存在头脑和放在书架而成为财产,投身去做一件艰苦而有价值的事,则可能使自己渺小的生命出现意义。她的行动和她的作品打开了我对志愿者的认识。志愿,其实就是奉献。这是无法用合算不合算,聪明还是傻去衡量的。志愿精神无疑是人类的高尚精神,而高尚的价值在于能给人生以欣慰。庆群的选择同所有志愿者的选择,便交融着非凡的一致性:都是心灵的选择。
其他文献
1975年母亲节时,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比尔·盖茨在寄给他妈妈的贺卡上,用斜体英文写着这么一段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从这张问候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独步天下的亿万富翁,从他母亲那儿得到了一份被许多母亲忽视了的东西——赏识。正是这份宝贵的赏识,使他大学未毕业就去创业,并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聚集的
期刊
二十一岁,鲜花绽放的年纪,她被遣送到遥远的乡下去改造。不过是一瞬间,她就从一个幸福的女孩子,变成了人所不齿的“资产阶级小姐”。   父亲被批斗致死。母亲伤心之余,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世上,再没有疼爱的手,可以抚过她遍布伤痕的天空。她蜗居在乡下一间漏雨的小屋里,出工,收工,如同木偶一般。   最怕的是田间休息的时候,集体的大喇叭里放着革命歌曲,“革命群众”围坐一堆,开始对她进行批判。  
期刊
澳大利亚研究机构罗伊国际政策研究院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逐渐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不但会直接威胁部分海岛型国家的存亡,而且对于人口多数集中在沿海或河岸下游地区的亚洲国家,例如中国的黄河及长江三角洲,以及地势低的国家,如孟加拉,都将面临被淹没的危机。   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被压缩到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发生,它所代表的是对人类和生物调节能力的严重挑战,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将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态系统推
期刊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外电甚至用“里程碑”、“历史性的一步”来形容。对中资银行而言,只意味着一件事:“狼”来了,只能迎头而上,与狼共舞;对于中国银行业,挑战即是机会,期待出现鲶鱼效应,中外资银行互利共赢;在老百姓眼里,最大的不同就是办理人民币业务可以“货比三家”了。     厉兵秣马    从中资银行的反应看,银行业对外资开放后,形势远非5年前想象的那样严峻。   据银监会官
期刊
有人说:“如果一个女人的外貌无可夸赞之处,你就夸她有气质。”此语不仅有些幽默,而且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气质”不像五官、身材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或是有某种标准,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既然不像眉眼口鼻那样有其形状,有其美与不美的标准,当然也就可以夸之而不令受者愧。因此,夸赞一个女人有气质,虽未必能讨得她的欢心,但也足以令其嫣然一笑,开心半日了。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声容部》中专文谈到气质
期刊
前不久,某地房地产业召开一个“高峰论坛”,主题词气吞山河: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  其实,这口号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中期,就有类似的说法。好像非此不能显示现代人的豪情壮志。然而,这些看似壮丽的口号又是可怕的。多少大自然的生态和不能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就在这口号下被大肆涤荡,推倒重来,最终所剩无几。  今天,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看,这些口号是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蛮的。或许,开始对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时候,
期刊
1978年3月,时年31岁的老鬼,30岁的罗中立、何多苓,22岁的刘学红,19岁的杨千走进大学校园。  他们是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在大学之门关闭了12年之后,1977年12月,每29个考生中有一个如愿以偿。  恢复高考的消息是在1977年10月间传出的,而此事最早被提上议事日程是在8月间,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召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间紧,印考卷的纸张和考场都告急。邓小平拍板
期刊
第一眼,江就喜欢上她了。  女孩长得像个很乖的娃娃,不十分漂亮,总是温文柔顺的样子。新生晚会上众人都拥抢着吃东西,她落在后面,抱着书包,笑笑地却不知所措,让他心疼。是的,江对爱情最初的感觉,就是对一个人的心疼。  他对女孩子没有经验,每天见到她,还没打招呼就先红了脸,那女孩,后来他们昵称娃娃的女孩,也是很腼腆的,所以他们的招呼不是轻得几乎听不见,就是含糊草率,一擦肩就过去了。  江想,再等等吧,等
期刊
美国的富人圈子里都干些什么?我这个偏穷的人亲历不多。不过,不久前学校派我带几个学生参加一个宴会,算是长了点见识。  那顿晚饭,一千美元一个人。我和五个学生出席。名堂是庆祝波士顿的历史和科技创新。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历史教授要出席的原因吧。地点在大名鼎鼎的四季饭店。平时自己吃不起,这次算来是一次美国式的公款吃喝吧。  大家衣冠楚楚地入席。桌子上的饭都摆在那里。每人面前,一盘色拉,主要是几个生菜叶和
期刊
几年前的一个寒冷的日子,我在路上揀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只有三美元和一张揉皱的信,看起来好像有好几个年头了。  上面惟一能够辨认出的是破旧信封上的回信地址。我打开信,发现是在1944年写的,也就是60年前。我仔细读了一遍,希望能够找到任何识别钱包主人的线索。  这是一封绝交信。写信人娟秀的字迹告诉一个叫迈克尔的收信人,她的母亲禁止她再和他见面。但是,她将永远爱他。署名是汉纳。  这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