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尔·盖茨寄给母亲的一张贺卡说起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母亲节时,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比尔·盖茨在寄给他妈妈的贺卡上,用斜体英文写着这么一段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从这张问候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独步天下的亿万富翁,从他母亲那儿得到了一份被许多母亲忽视了的东西——赏识。正是这份宝贵的赏识,使他大学未毕业就去创业,并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聚集的私人财富,超过世界上多个国家加在一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了世界首富。
   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是有专业特长的人,或者说就是那些“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的人。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赏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赏识和实践是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一些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当年经过了无数人的赏识和层层的严格选拔考试,又经过了高校系统、严格的学习,他们中拥有社会所需要的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一个单位部门若真心想挑选人才,应该首先抱着赏识的眼光,然后再去考察求职者的思想品德、知识及技术能力,最终选拔出自己需要的人才。如果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连连发问,本末倒置,吹毛求疵,缺乏赏识的诚意,那么即使是“千里马”也会从你眼皮底下溜过,因为你不是伯乐。
  赏识也是一种尊重。眼下,在一些人才市场上,一些企业的考官向求职者问这样一些问题:“你能喝多少酒?”“上司冤枉了你,你会不会反驳?”“老板叫你跳楼,你跳不跳?”而对一些女性则发问:“你会不会跳舞?”“你准备何时结婚?”……诸如此类,哪一项是与知识、技术、专业有关?不问知识,不问技术,不问特长,这哪里是在寻找人才,分明是把人才当成“工具”,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何谈赏识?
  是否赏识人才,是否尊重人才,关系到能否为人才提供后援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愿我们的用人单位都能够诚心诚意地赏识人才,重视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让更多的人才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就好象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   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象是  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
期刊
我敢说睡懒觉这毛病肯定是可以遗传的。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就对起早床有深恶痛绝之感。每逢上班必须得起床时,他的痛苦便溢于言表,常常咬牙切齿道“大丈夫岂惧起乎!”抑或作无奈长叹“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嘴里总是念念有词。但凡过年节,父亲尤为欢喜,欢喜的缘故当然是可以大睡一场啦。有一回,父亲所在的单位领导前来拜年,那已是九点多钟了,可父亲却高卧未起。那时没客厅,领导只得立在走廊上候他起床,这使得我们一帮
期刊
日本人称自己的国家为“日本丸”,那等于把日本列岛视为一艘大船,船是封闭的,船上的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船随时会有倾覆的危险,而外来的救援并不可靠。这就形成了日本的岛国意识。  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日本沉没》,所讲的是在这种大船沉没的危机中,日本人所依赖的只有自救。  小说《日本沉没》改编的影视作品三次震动日本。1973年第一次改编成电影,正值全球石油危机,日本首当其冲,物价飞涨,掀起抢购风潮,社会处
期刊
1936年,英王爱德华八世登基伊始,便下令将圣德里汉城堡内的挂钟全部拨准。这些钟自爱德华七世以来,一直比标准时间快半小时。爱德华八世与传统断然绝裂的举动,曾引起国人极大关注和纷纷议论:此举有何象征意义?国王是否有意打破与我们时代格格不入的传统和特权?人们还记得英国贵族那无数特权中最出名亦最离奇的特权吗?  作为英国圣上会的“保护人”,英王拥有两个特权。首先,他顶着圣·大卫教堂议事司铎的头衔,年薪一
期刊
我就这样把自己嫁了出去:说不嫁海归还是嫁了海归,说不去相亲到底还是相了亲,说坚决不生孩子……但,结婚两个月就怀孕了。    都是海归,谁怕谁啊    我妈说,我给你相好了一门亲,早晨去晨练时相来的,对方也是海归,也是大龄未婚青年,也是美国回来的……他爸爸是我早晨跳舞的老搭档,也是和我一样,为孩子的事愁掉一颗门牙了,求你给我个面子,去相亲吧。  这就是我的老妈,从我回到祖国大地的那一刻起,退休在家的
期刊
我用半张报纸,  给孩子折了只无篷的露水船:  孩子又用一根纱线,  把露水船系在窗台上面。    孩子上床时对我说,  要去接外婆到我们家来玩;  他出生以来还没有见过外婆,  却把外婆深深思念。    夜里的风把露水船带走了,  我怕孩子找不到船会泪流满面,  他却说:“昨夜外婆已经来过,  天亮她又乘船回到了乡间……”
期刊
我走进雨季的时候,  母亲刚刚走过。  让一半为儿女遮挡风雨的雨伞给母亲,  母亲又推给了我,  啊——  雨伞下的儿女,  雨伞外的母亲。  雨不再是雨,  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颗幸福泪
期刊
今天你读什么?    英国人不仅喜欢看电视,据说也是世界上最虔诚的家用录像机的使用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阅读。就报纸的购买量而言,英国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瑞典。即使在电视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报仍是英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这个国家,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读报的习惯,或者至少要浏览报纸。火车上,公共汽车上,咖啡馆里,常常可以看见人手一张报纸。英国社会常常给人一种人以类聚的感
期刊
屈指算来,我离开故乡有二十一年了。而没能亲故土、省亲人又有四年多了。   游子如浮萍。大概是离乡太久,浮萍的根少了故土的滋润吧,自去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太好,屡次住院。专程从老家到南昌来探望我的哥哥和姐姐,看到我身体消瘦,精神不振,心里也很不好受。为了不让年近七旬的母亲担心,我特意叮嘱他们不要告诉母亲我生病的消息。   可是,几个月后,母亲还是从哥哥和姐姐的言谈中,知道了我生病的事情。   这下母亲
期刊
陈晓薇搬到欧嘉楠对门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他吧?有那么深深黑黑眼睛的男孩子,穿着红色的衬衣和格子裤子,像是电影里的人,那时,整条街上全都盛开了极美丽的木棉花。   不过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吧,陈晓薇细细的瘦瘦的,皮肤白白的,穿有点发旧的裙子,她和母亲住,父亲出国了,和她母亲离了婚,她的母亲是从北京搬回了这个城市,没了爱情的女人,总是想远离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城市。   陈晓薇插班到了欧嘉楠的班里,很多人笑话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