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衰竭的动力。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从自己我教学经验出发,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途径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核心。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必须掌握好的最基本工具。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综合性的,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特别是由于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语文学科发展创新思维的独特优势。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就依据近几年所学知识及亲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优化教学结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尽量多的给学生思考、感悟、体验的时间和探索、发现、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解放思想,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做到:要推陈出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鼓励质疑问难。
二、教给阅读创新思维方法
如在课文《乌鸦喝水》教学中,就可以借助“乌鸦衔石子喝到水”的方法,启发学生观察插图寻找更多的喝水途径。或者联系生活,“假如你在野外遇到了类似情况,你要怎么做?”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使孩子们不自觉得有了野外生存的经验。再如课文《司马光砸缸》中,对于救人的方法,孩子们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说:“砸缸多危险,砸伤人也不好啊!”有的说:“找跟绳子拉上来比较安全。”虽然他们的想法很幼稚,但这不正是他们创新思维的展示吗?在《曹冲称象》一课教学中提出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本身就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是创新的表现。所以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或老师提出),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结合自己的思考,作出独到的回答,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这样,创新的火花才会越燃越旺。
三、诱导大胆质疑,催生创新萌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是从提问开始的,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质疑。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真正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落到实处。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五、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正确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智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调动学生动脑和动手,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灵活选择教法,使学生乐学、会学。如:讨论法,围绕某一问题师生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进行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视听形象或描摹性语言,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引起共鸣、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创设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给予鼓励,给予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途径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核心。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必须掌握好的最基本工具。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综合性的,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特别是由于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语文学科发展创新思维的独特优势。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就依据近几年所学知识及亲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优化教学结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尽量多的给学生思考、感悟、体验的时间和探索、发现、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解放思想,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做到:要推陈出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鼓励质疑问难。
二、教给阅读创新思维方法
如在课文《乌鸦喝水》教学中,就可以借助“乌鸦衔石子喝到水”的方法,启发学生观察插图寻找更多的喝水途径。或者联系生活,“假如你在野外遇到了类似情况,你要怎么做?”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使孩子们不自觉得有了野外生存的经验。再如课文《司马光砸缸》中,对于救人的方法,孩子们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说:“砸缸多危险,砸伤人也不好啊!”有的说:“找跟绳子拉上来比较安全。”虽然他们的想法很幼稚,但这不正是他们创新思维的展示吗?在《曹冲称象》一课教学中提出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本身就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是创新的表现。所以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或老师提出),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结合自己的思考,作出独到的回答,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这样,创新的火花才会越燃越旺。
三、诱导大胆质疑,催生创新萌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是从提问开始的,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质疑。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真正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落到实处。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五、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正确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智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调动学生动脑和动手,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灵活选择教法,使学生乐学、会学。如:讨论法,围绕某一问题师生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进行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视听形象或描摹性语言,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引起共鸣、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创设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给予鼓励,给予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