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东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的“火药桶”,这不仅因为其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中东又是人类经济生活必需的战略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基辛格博士的名言“谁拥有石油,谁就拥有世界”虽然被引用过滥,却道出了战略资源与地缘政治的内在紧密联系。而这种关联性目前在“阿拉伯之春”梦想破灭之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引人瞩目。
对于世界石油市场而言,2016年有三件事情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全球经济持续疲弱,导致总需求上升缓慢;二是美国打破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出口石油的禁令,决定出口石油,而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后,随着制裁措施逐步解除,伊朗石油供应将全面恢复,加上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成员决心维持现有石油供应不予削减,全球石油市场将继续供大于求,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将日趋尖锐;三是在上述两个因素驱动下,石油价格难以摆脱强大的下行压力,每桶不到40美元的低位价格可能维持较长时间。这对依赖石油资源输出的国家而言,意味着收入锐减,债务负担加重,经济将遭受更大打击。巴西、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都是这种情况。
如果把石油市场的残酷现实与前景放在中东地缘政治矛盾日益白热化的背景里审视,我们会发现这两者本身是有密切关联的,也是相互影响的。对石油市场份额的争夺,其背后是地缘政治的需要和博弈,而地缘政治的优势又会转化为最终对市场份额的控制。
首先来看美国。美国最近几年在页岩油气开采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石油和页岩气产量突飞猛进。美国原油产量从2008年年产3亿吨,到2014年增至5.2亿吨。自2008年至2015年4月,美国每天新增石油供应460万桶,只是由于油价下滑,自4月以来降至400万桶。但每年美国的原油进口已经减少了2.83亿吨。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据预测,2016年美国每天将平均生产石油880万桶,略低于2015年的930万桶。最近,美国国会通过2016年财政拨款法,其中特别规定将取消对美出口石油持续几十年的禁令。
美国这样做既有国内石油企业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欧洲和日本等美盟国以进口美石油减少对俄能源依赖的战略需求,更有维持低油价可以继续对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施加压力的战略考虑,一举数得,可收釜底抽薪之效。冷战后,美国对俄罗斯战略主要表现为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将其“框在”已经缩水的边界内,不再对美全球战略构成任何威胁。此次俄在中东的叙利亚主动进取,建立大国博弈的新“区块”,确实出乎美意料之外,将其打了个措手不及。美进退失据,陷入被动。美利用增加全球石油供应和油价持续下滑,继续对俄罗斯保持高压,暗里明里也算是一个回应。
近期,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遭受西方制裁不断加码、油价大幅下滑等,卢布贬值创下历史纪录,外汇储备很快将耗尽,2015年二季度俄经济同比萎缩了4.6%,陷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俄继续在中东特别是叙利亚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就有可能受到一些牵制和影响。而且,石油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对伊朗经济也是沉重的打击,即便伊朗能够恢复全面的石油出口,其收入也将大打折扣。这些因素是美国取消石油禁令等政策背后真正的地缘政治考虑。
从市场份额和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产油国之间的争夺已经白热化,不完全是市场因素主导,可以称得上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地缘政治博弈。产油国基本上已分裂成两大阵营,一是以俄罗斯为首,包括伊朗、伊拉克和前苏联国家;二是以沙特为龙头的海湾逊尼派产油国,背后有美国的支持。
2014年俄罗斯石油年产量达5.35亿吨,出口3.86亿吨。如果因为价格原因而失去市场份额,不仅眼前要受损失,将来对俄依赖石油等资源出口的经济都是大麻烦。俄能源出口主要对象是欧洲,这不单单是经济收入问题,还涉及俄罗斯与欧洲方方面面的关系。2014年,欧盟共消费原油5.93亿吨,其中从前苏联地区进口2.96亿吨,占总数的一半;天然气消费3869亿立方米,有1477亿立方米自俄罗斯进口,占38.2%,三分之一强。
能源领域俄罗斯与欧洲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美俄关系与欧俄关系不可能完全同步,尤其是欧洲大国德国、法国等。德国默克尔总理与普京总统几乎隔几天就通电话,就各种问题交换意见。其关系非同一般。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欧洲借道土耳其到中东的油气管道建设对欧盟和海湾国家两头都凸现其特别的重要性。欧洲能源需求巨大,而海湾国家由于美国进口石油逐年减少、世界油气需求不断萎缩,迫切需要新市场、新需求,因而打通欧-土-中东油气管道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土耳其对这一管道的建设也情有独钟,原因很简单,只要油气管道贯穿土耳其,土将来对欧盟和海湾国家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而且,这对于土长期争取加入欧盟的努力也将产生不小的推动力。
俄罗斯此次出其不意地进入叙利亚对“伊斯兰国组织”(IS)进行空中打击,显然有地缘政治“一箭数雕”的考虑:一是因为叙利亚的特殊地理位置,稳住阿萨德政府,控制叙利亚,上述油气通道建设就不会那么顺当,因而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二是可以通过加强俄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巩固和扩大俄对整个中东事务的影响力,填补美国对外战略收缩在中东留下的“真空”;三是因为反恐的共同需要,俄此举可以加强俄与德、法等欧盟大国的战略和安全合作,大大缓解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诱发的俄欧安全矛盾与冲突。
日前,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和平进程通过决议,叙利亚政府已表态予以支持。如果准备顺利,今年初就可以开始谈判。这充分显示国际社会特别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于叙利亚目前的乱局十分担心,希望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和平台。谁都清楚,中东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也门等国的难题不想办法缓解或者解决,整个中东就会继续动荡不已,成为恐怖主义势力的“肥沃土壤”。目前,IS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国的极端分子,在叙利亚等地接受“实战训练”后很多已潜回原来的国家,引发许多国家的高度警惕和紧张。源于2011年初突尼斯一青年街头自焚的“阿拉伯之春”已经过去整整5年,但是受影响的国家除突尼斯外,无一不是陷入极度混乱和社会撕裂状态,尤其是叙利亚,仅难民就有数百万,已经对欧洲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冲击,更使欧盟一体化陷入困境。
伊朗这些年受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制裁,经济严重受损,难以为继。2014年原油出口仅7600万吨,虽然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如今依然高达217亿吨,最高峰1974年出口量曾达2.85亿吨。随着伊核问题解决方案的逐步实施,伊朗石油产量和出口都将大幅度上升,已宣布每天起码将增加出口50万桶原油。伊朗财政拮据,希望借此增加石油收入,故定将不惜代价增加出口,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这将使国际原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原油过剩量可能会推至每天150万到200万桶,进一步对油价下滑形成高压态势。2016年,油价将继续低位徘徊,目前看不到上升的迹象。
再看伊拉克,其探明的石油储量有202亿吨,1979年产油1.72亿吨,随后由于两伊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伊石油工业凋零萧条。伊战结束后,在西方石油公司帮助下伊拉克原油供应逐年恢复,2014年产量1.6亿吨。伊拉克百废待兴,迫切需要石油收入,实现战后重建,因此增产保市场是伊既定政策。
从对面阵营的角度来看,沙特阿拉伯无疑是龙头老大,也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和原油出口国,2014年原油出口超过4亿吨。海湾其他产油国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年产量分别为1.67亿、8382万、1.5亿、4622万吨。美国虽然不是欧佩克成员,但沙特等海湾国家的行动不可能没有美国及其跨国油气公司的默许和支持。
沙特坚持不减产,损失巨大,但是为了维持其市场份额、应对伊朗即将展开的出口势头,加上其他地缘政治的考虑,硬着头皮,再困难也得干。沙特等欧佩克成员拒绝减产,自然也有对美不满的一面,希望能够借此向美国页岩油气企业界施加压力。据说,美国页岩油气的成本价在每桶45美元左右,如果油价长期在低位徘徊,美国一些企业就有可能撑不下去而被迫退出。
中东的地缘政治历来复杂、多变,加上该地区是世界主要产油区,现在又增加了恐怖势力泛滥、大国博弈加剧的因素,需要格外关注。
地缘政治优势转化为对市场份额的控制
对于世界石油市场而言,2016年有三件事情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全球经济持续疲弱,导致总需求上升缓慢;二是美国打破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出口石油的禁令,决定出口石油,而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后,随着制裁措施逐步解除,伊朗石油供应将全面恢复,加上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成员决心维持现有石油供应不予削减,全球石油市场将继续供大于求,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将日趋尖锐;三是在上述两个因素驱动下,石油价格难以摆脱强大的下行压力,每桶不到40美元的低位价格可能维持较长时间。这对依赖石油资源输出的国家而言,意味着收入锐减,债务负担加重,经济将遭受更大打击。巴西、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都是这种情况。
如果把石油市场的残酷现实与前景放在中东地缘政治矛盾日益白热化的背景里审视,我们会发现这两者本身是有密切关联的,也是相互影响的。对石油市场份额的争夺,其背后是地缘政治的需要和博弈,而地缘政治的优势又会转化为最终对市场份额的控制。
首先来看美国。美国最近几年在页岩油气开采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石油和页岩气产量突飞猛进。美国原油产量从2008年年产3亿吨,到2014年增至5.2亿吨。自2008年至2015年4月,美国每天新增石油供应460万桶,只是由于油价下滑,自4月以来降至400万桶。但每年美国的原油进口已经减少了2.83亿吨。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据预测,2016年美国每天将平均生产石油880万桶,略低于2015年的930万桶。最近,美国国会通过2016年财政拨款法,其中特别规定将取消对美出口石油持续几十年的禁令。
美国这样做既有国内石油企业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欧洲和日本等美盟国以进口美石油减少对俄能源依赖的战略需求,更有维持低油价可以继续对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施加压力的战略考虑,一举数得,可收釜底抽薪之效。冷战后,美国对俄罗斯战略主要表现为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将其“框在”已经缩水的边界内,不再对美全球战略构成任何威胁。此次俄在中东的叙利亚主动进取,建立大国博弈的新“区块”,确实出乎美意料之外,将其打了个措手不及。美进退失据,陷入被动。美利用增加全球石油供应和油价持续下滑,继续对俄罗斯保持高压,暗里明里也算是一个回应。
近期,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遭受西方制裁不断加码、油价大幅下滑等,卢布贬值创下历史纪录,外汇储备很快将耗尽,2015年二季度俄经济同比萎缩了4.6%,陷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俄继续在中东特别是叙利亚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就有可能受到一些牵制和影响。而且,石油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对伊朗经济也是沉重的打击,即便伊朗能够恢复全面的石油出口,其收入也将大打折扣。这些因素是美国取消石油禁令等政策背后真正的地缘政治考虑。
产油国基本上已分裂成两大阵营
从市场份额和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产油国之间的争夺已经白热化,不完全是市场因素主导,可以称得上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地缘政治博弈。产油国基本上已分裂成两大阵营,一是以俄罗斯为首,包括伊朗、伊拉克和前苏联国家;二是以沙特为龙头的海湾逊尼派产油国,背后有美国的支持。
2014年俄罗斯石油年产量达5.35亿吨,出口3.86亿吨。如果因为价格原因而失去市场份额,不仅眼前要受损失,将来对俄依赖石油等资源出口的经济都是大麻烦。俄能源出口主要对象是欧洲,这不单单是经济收入问题,还涉及俄罗斯与欧洲方方面面的关系。2014年,欧盟共消费原油5.93亿吨,其中从前苏联地区进口2.96亿吨,占总数的一半;天然气消费3869亿立方米,有1477亿立方米自俄罗斯进口,占38.2%,三分之一强。
能源领域俄罗斯与欧洲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美俄关系与欧俄关系不可能完全同步,尤其是欧洲大国德国、法国等。德国默克尔总理与普京总统几乎隔几天就通电话,就各种问题交换意见。其关系非同一般。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欧洲借道土耳其到中东的油气管道建设对欧盟和海湾国家两头都凸现其特别的重要性。欧洲能源需求巨大,而海湾国家由于美国进口石油逐年减少、世界油气需求不断萎缩,迫切需要新市场、新需求,因而打通欧-土-中东油气管道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土耳其对这一管道的建设也情有独钟,原因很简单,只要油气管道贯穿土耳其,土将来对欧盟和海湾国家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而且,这对于土长期争取加入欧盟的努力也将产生不小的推动力。
俄罗斯此次出其不意地进入叙利亚对“伊斯兰国组织”(IS)进行空中打击,显然有地缘政治“一箭数雕”的考虑:一是因为叙利亚的特殊地理位置,稳住阿萨德政府,控制叙利亚,上述油气通道建设就不会那么顺当,因而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二是可以通过加强俄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巩固和扩大俄对整个中东事务的影响力,填补美国对外战略收缩在中东留下的“真空”;三是因为反恐的共同需要,俄此举可以加强俄与德、法等欧盟大国的战略和安全合作,大大缓解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诱发的俄欧安全矛盾与冲突。
恐怖势力泛滥令大国博弈加剧
日前,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和平进程通过决议,叙利亚政府已表态予以支持。如果准备顺利,今年初就可以开始谈判。这充分显示国际社会特别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于叙利亚目前的乱局十分担心,希望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和平台。谁都清楚,中东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也门等国的难题不想办法缓解或者解决,整个中东就会继续动荡不已,成为恐怖主义势力的“肥沃土壤”。目前,IS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国的极端分子,在叙利亚等地接受“实战训练”后很多已潜回原来的国家,引发许多国家的高度警惕和紧张。源于2011年初突尼斯一青年街头自焚的“阿拉伯之春”已经过去整整5年,但是受影响的国家除突尼斯外,无一不是陷入极度混乱和社会撕裂状态,尤其是叙利亚,仅难民就有数百万,已经对欧洲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冲击,更使欧盟一体化陷入困境。
伊朗这些年受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制裁,经济严重受损,难以为继。2014年原油出口仅7600万吨,虽然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如今依然高达217亿吨,最高峰1974年出口量曾达2.85亿吨。随着伊核问题解决方案的逐步实施,伊朗石油产量和出口都将大幅度上升,已宣布每天起码将增加出口50万桶原油。伊朗财政拮据,希望借此增加石油收入,故定将不惜代价增加出口,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这将使国际原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原油过剩量可能会推至每天150万到200万桶,进一步对油价下滑形成高压态势。2016年,油价将继续低位徘徊,目前看不到上升的迹象。
再看伊拉克,其探明的石油储量有202亿吨,1979年产油1.72亿吨,随后由于两伊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伊石油工业凋零萧条。伊战结束后,在西方石油公司帮助下伊拉克原油供应逐年恢复,2014年产量1.6亿吨。伊拉克百废待兴,迫切需要石油收入,实现战后重建,因此增产保市场是伊既定政策。
从对面阵营的角度来看,沙特阿拉伯无疑是龙头老大,也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和原油出口国,2014年原油出口超过4亿吨。海湾其他产油国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年产量分别为1.67亿、8382万、1.5亿、4622万吨。美国虽然不是欧佩克成员,但沙特等海湾国家的行动不可能没有美国及其跨国油气公司的默许和支持。
沙特坚持不减产,损失巨大,但是为了维持其市场份额、应对伊朗即将展开的出口势头,加上其他地缘政治的考虑,硬着头皮,再困难也得干。沙特等欧佩克成员拒绝减产,自然也有对美不满的一面,希望能够借此向美国页岩油气企业界施加压力。据说,美国页岩油气的成本价在每桶45美元左右,如果油价长期在低位徘徊,美国一些企业就有可能撑不下去而被迫退出。
中东的地缘政治历来复杂、多变,加上该地区是世界主要产油区,现在又增加了恐怖势力泛滥、大国博弈加剧的因素,需要格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