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微笑着去批评”、“带着表扬去批评”、“不教中有教”、“以谅解触动心灵”、“充满爱心的‘训斥’”、“让学生“‘自我教育’”等实例,阐述了几位教育家高超的批评艺术。旨在证明掌握批评的艺术,能使人愉快地接受批评,自觉地改正错误;而教育家的批评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教育家 批评 艺术 琐谈
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促进学生进步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能使人愉快地接受批评,自觉地改正错误,这就是批评的艺术。
那么,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如何使用批评的方法技巧,掌握批评的艺术呢?古今著名教育家的批评教育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微笑着去批评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过错时,往往用气愤的语气,威严的表情。这种语言神态,首先使对方筑起了心垒,往往使批评难以奏效。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接受教训,不再出错,那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感受。要想学生心甘情愿接受你的意见,就不要用敌对的态度。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心态,微笑着来说出学生的过错,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呢?在这方面,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方法技巧值得学习。
孔子在批评学生时,常常就是微笑着说,这可以使学生消除对抗情绪,能够与老师交流,从而容易接受批评。
有一次,孔子到了他的弟子子游担任长官的武城,听到到处都是
弹琴唱歌声,认为子游是大材小用了。“夫子莞尔而笑”,批评道:“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孔子听到子路谈自己治理国家的思路不对时,也没有板起脸来指责,而是“哂之”,(《先进篇》)用一笑来表明自己的不赞同。
在批评人的时候,运用这种微笑法,不但不会使对方反感,也给自己留下了退路。一旦自己批评错了,也能以开玩笑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一种批评艺术。
二、带着表扬去批评
学生犯了错误,怎么不去批评而去表扬他呢?这正是陶行知先生的批评艺术,是他的高超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看到一位男学生用砖头砸另一位同学,于是将其制止,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见那位学生已站在办公室里。陶行知先生先拿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接着又拿出一块糖果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要你不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学生迟疑地接过陶行知先生递给他的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那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先生于是又拿出第三块糖果给他。这时,那位学生哭了,不停地说着:“校长,我错了……同学即使不对,我也不应该打他。”陶行知先生满意地拿出第四块糖果给他,说:“你已经认错了,是个好孩子,再奖你一块糖。”
陶行知先生批评学生时,没说什么大道理,更没有指责,而是从多方面表扬犯错误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通过自我反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正是陶行知先生巧妙批评学生的伟大之处。
三、不教中有教
叶圣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他对于孩子的错误和不足之处,着力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而不是强制、苛求或指责。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和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而没有严厉的训斥和批评。叶老三个孩子长大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四、以谅解触动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对无意干了错事的孩子,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的、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改正错误的积极性。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有一次,五年级学生柯斯佳和根纳季在院子里跑着玩,碰坏了一株小苹果树。这株苹果树是孩子们两年来一直精心照料的。回到教室后,柯斯佳和根纳季自动站在黑板前(虽然谁也没有让他们这样做),脸色苍白,不知所措。30多双眼睛看着他们,但是孩子们的目光里没有谴责和恼恨,有的只是同情。
在这种情况下,给这两个闯了祸的孩子以任何惩罚都是不能奏效的。于是我让他们回座位,并对发生的事表示惋惜,然后对大家说应该想个挽救的办法。我告诉孩子们,夏天也可以移植树木,但需要特别细心管理。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孩子表示,在原来的地方重新种一株新的苹果树。下课以后,班上的同学便和柯斯佳、根纳季一起,去苗圃选中了一棵小苹果树,并小心翼翼地运到学校来。
此后,谁也没有向柯斯佳和根纳季提起那件事,也没有强迫他俩照管新栽的小苹果树,可是他们俩却成了最关心、最爱护果树的孩子。”(《要相信孩子》第47-48页)
通过这件事,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孩子们自觉的劳动态度,不只是因为他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激发他们劳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的信任,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有些情况下,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五、充满爱心的“训斥”
一般而言,没有人愿意挨批评。然而也有人不仅使受批评者心悦诚服,更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这就是魏书生老师,他确实是一位善于批评的大师。 某学期开学,年级倒数三个名次(成绩和表现都严重滞后)的学生照例转到魏书生老师班上。开学第一天,魏老师将这三个学生请到办公室,布置他们当场完成一个作业:每人说出自己的三个优点。好长一会儿,三个孩子抓耳挠腮,就是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可怜的孩子,长期受歧视,挨批评,自信心和自尊心已荡然无存了)。魏老师严肃“训斥”了学生:“任何人都
有优点,你们能没有优点吗?赶紧给我找!”并规定不及时完成“作业”的要写一千字的认识书,学生被“训斥”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让一贯遭受歧视的学生找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他们能不感动吗?从此,这些被尊重被热爱的“差”生痛改前非,发奋努力,原本考不到几分的他们,到学期末居然能考个及格分,并且改掉了大部分的坏毛病。
我们听惯了批评,也习惯了批评人,什么时候我们在接受批评时会有如遇甘霖的感觉?什么时候我们在批评人时能有春风化雨的效果啊?
六、让学生“自我教育”
深谙教育科学的老师,能洞察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据此选定批评的方法,依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点燃其心灵之火,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魏书生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高手。
有一次,魏老师给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班里的同学犯了错误怎么办?”有的说罚他站,有的说让他回家,等等,都遭到魏老师的否决,魏老师说:“我提议,犯了小错误,罚他给全班同学唱一首歌!”教室里一片惊讶声,好久才静下来。“犯了较重的错误,要做一件好事来补偿。犯了严重错误,写一份500字的说明书,说明书不是检讨书,可以为自己辩护,如果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明犯错的心理过程就行了。”全班同学一致举手通过。
罚唱歌、做好事、写说明书,既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又能促进其改正错误。魏老师说:“做好事,起到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将其导向真善美。而写说明书,有利于使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
魏老师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纠错方法,使那些问题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幡然悔悟,弃旧图新。这就是魏老师爱的智慧,爱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6.12.
[2]《陶行知教育文集》 胡晓风等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1.
[3]《叶至善序跋集》 叶至善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4]《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6.
[5]《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5.
[6]《班级管理》 魏书生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
【关键词】教育家 批评 艺术 琐谈
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促进学生进步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能使人愉快地接受批评,自觉地改正错误,这就是批评的艺术。
那么,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如何使用批评的方法技巧,掌握批评的艺术呢?古今著名教育家的批评教育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微笑着去批评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过错时,往往用气愤的语气,威严的表情。这种语言神态,首先使对方筑起了心垒,往往使批评难以奏效。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接受教训,不再出错,那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感受。要想学生心甘情愿接受你的意见,就不要用敌对的态度。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心态,微笑着来说出学生的过错,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呢?在这方面,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方法技巧值得学习。
孔子在批评学生时,常常就是微笑着说,这可以使学生消除对抗情绪,能够与老师交流,从而容易接受批评。
有一次,孔子到了他的弟子子游担任长官的武城,听到到处都是
弹琴唱歌声,认为子游是大材小用了。“夫子莞尔而笑”,批评道:“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孔子听到子路谈自己治理国家的思路不对时,也没有板起脸来指责,而是“哂之”,(《先进篇》)用一笑来表明自己的不赞同。
在批评人的时候,运用这种微笑法,不但不会使对方反感,也给自己留下了退路。一旦自己批评错了,也能以开玩笑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一种批评艺术。
二、带着表扬去批评
学生犯了错误,怎么不去批评而去表扬他呢?这正是陶行知先生的批评艺术,是他的高超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看到一位男学生用砖头砸另一位同学,于是将其制止,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见那位学生已站在办公室里。陶行知先生先拿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接着又拿出一块糖果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要你不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学生迟疑地接过陶行知先生递给他的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那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先生于是又拿出第三块糖果给他。这时,那位学生哭了,不停地说着:“校长,我错了……同学即使不对,我也不应该打他。”陶行知先生满意地拿出第四块糖果给他,说:“你已经认错了,是个好孩子,再奖你一块糖。”
陶行知先生批评学生时,没说什么大道理,更没有指责,而是从多方面表扬犯错误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通过自我反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正是陶行知先生巧妙批评学生的伟大之处。
三、不教中有教
叶圣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他对于孩子的错误和不足之处,着力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而不是强制、苛求或指责。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和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而没有严厉的训斥和批评。叶老三个孩子长大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四、以谅解触动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对无意干了错事的孩子,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的、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改正错误的积极性。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有一次,五年级学生柯斯佳和根纳季在院子里跑着玩,碰坏了一株小苹果树。这株苹果树是孩子们两年来一直精心照料的。回到教室后,柯斯佳和根纳季自动站在黑板前(虽然谁也没有让他们这样做),脸色苍白,不知所措。30多双眼睛看着他们,但是孩子们的目光里没有谴责和恼恨,有的只是同情。
在这种情况下,给这两个闯了祸的孩子以任何惩罚都是不能奏效的。于是我让他们回座位,并对发生的事表示惋惜,然后对大家说应该想个挽救的办法。我告诉孩子们,夏天也可以移植树木,但需要特别细心管理。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孩子表示,在原来的地方重新种一株新的苹果树。下课以后,班上的同学便和柯斯佳、根纳季一起,去苗圃选中了一棵小苹果树,并小心翼翼地运到学校来。
此后,谁也没有向柯斯佳和根纳季提起那件事,也没有强迫他俩照管新栽的小苹果树,可是他们俩却成了最关心、最爱护果树的孩子。”(《要相信孩子》第47-48页)
通过这件事,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孩子们自觉的劳动态度,不只是因为他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激发他们劳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的信任,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有些情况下,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五、充满爱心的“训斥”
一般而言,没有人愿意挨批评。然而也有人不仅使受批评者心悦诚服,更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这就是魏书生老师,他确实是一位善于批评的大师。 某学期开学,年级倒数三个名次(成绩和表现都严重滞后)的学生照例转到魏书生老师班上。开学第一天,魏老师将这三个学生请到办公室,布置他们当场完成一个作业:每人说出自己的三个优点。好长一会儿,三个孩子抓耳挠腮,就是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可怜的孩子,长期受歧视,挨批评,自信心和自尊心已荡然无存了)。魏老师严肃“训斥”了学生:“任何人都
有优点,你们能没有优点吗?赶紧给我找!”并规定不及时完成“作业”的要写一千字的认识书,学生被“训斥”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让一贯遭受歧视的学生找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他们能不感动吗?从此,这些被尊重被热爱的“差”生痛改前非,发奋努力,原本考不到几分的他们,到学期末居然能考个及格分,并且改掉了大部分的坏毛病。
我们听惯了批评,也习惯了批评人,什么时候我们在接受批评时会有如遇甘霖的感觉?什么时候我们在批评人时能有春风化雨的效果啊?
六、让学生“自我教育”
深谙教育科学的老师,能洞察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据此选定批评的方法,依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点燃其心灵之火,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魏书生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高手。
有一次,魏老师给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班里的同学犯了错误怎么办?”有的说罚他站,有的说让他回家,等等,都遭到魏老师的否决,魏老师说:“我提议,犯了小错误,罚他给全班同学唱一首歌!”教室里一片惊讶声,好久才静下来。“犯了较重的错误,要做一件好事来补偿。犯了严重错误,写一份500字的说明书,说明书不是检讨书,可以为自己辩护,如果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明犯错的心理过程就行了。”全班同学一致举手通过。
罚唱歌、做好事、写说明书,既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又能促进其改正错误。魏老师说:“做好事,起到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将其导向真善美。而写说明书,有利于使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
魏老师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纠错方法,使那些问题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幡然悔悟,弃旧图新。这就是魏老师爱的智慧,爱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6.12.
[2]《陶行知教育文集》 胡晓风等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1.
[3]《叶至善序跋集》 叶至善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4]《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6.
[5]《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5.
[6]《班级管理》 魏书生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